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特色的人口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人口均衡发展的角度对人口转变理论进行了研究,认为人口转变是由低级人口均衡转变为高级人口均衡的跃迁过程,人口"总量相对静止、结构高位稳定"是最理想的人口发展状态。中国人口转变经历了超前经济发展的"人口转变"和与经济互动发展的"后人口转变"两个阶段,人口转变过程中需跨越"高少儿抚养"和"高老年赡养"的两次陷阱。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和提升人口素质是未来根本任务,从较短期看总和生育率保持在1.8左右,从中长期看总和生育率回归更替水平,是"后人口转变"时期的战略目标,也是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
中国人口转变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后半叶,中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根本性转变对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中国人口转变过程和目前所处阶段还有不同观点。从人口统计数据来看,中国已完成人口转变;从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实现程度分析,人口转变还没有完成;有观点认为,中国人口转变不仅已经完成,而且进入后人口转变期。2l世纪,伴随人口转变过程的不断深化,中国人口转变问题将趋于多元化和复杂化,这既为中国人口发展提出挑战,也必将进一步丰富中国人口转变理论与实践。  相似文献   

3.
在扼要解析狭义人口转变及其经典模型的基础上,认为第二次人口转变的提出,是结合人口"中间变量"从广义上阐释了人口变化的内在动因与作用机理,进而在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引入了对现代人口转变与社会变迁关系的思考。主张人口转变是一个多维的动态历史过程,蕴涵着婚姻、生育、家庭、健康、人口调控等系列转变。提出第二次人口转变在中国的城市地区已露端倪。最后特别指出人口转变不仅仅是人口变化,更重要的是将其嵌套的社会变迁,两者关系的空前紧密折射着社会变化与社会需求。过去30年中国通过计划生育让人口"适应"了经济腾飞,而今后三、五十年以至更长时间,应使人口的"主体"地位逐步复归,让经济社会发展适应新的人口变化与社会需求,提高人口生存与生命质量,这才是发展的目的本身。  相似文献   

4.
三大人口高峰与中国现代人口转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1世纪中国将出现三大人口高峰 ,社会各界无不表示严重担忧。本文则与众不同 ,作者通过人口学分析 ,论证了三大人口高峰的到来是应值得喜庆之事 ,因为高峰到来之日就是中国人口步入良性循环轨道之时。本文还提出和确立了中国现代人口转变的理念 ,并认为三大高峰的到来 ,也是中国实现现代人口转变的标志  相似文献   

5.
世界人口格局中的中国人口转变及其特点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世纪 50年代以后的中国人口转变与西方传统人口转变有许多不同之处 ,具有自身的特点 ,即转变的迅速性、控制干预性、不彻底性、不稳定性、不平衡性。把握新时期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是将我国人口转变进行到底的重要措施和手段 ,是实现人口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步骤  相似文献   

6.
今年是中国人口学会成立30周年。为了全面回顾和总结30年来中国人口学会走过的历程和取得的研究成果,我们在北京召开纪念中国人口学会成立30周年暨2011年年会。中国人口学会作为人口科学领域的群众性学术团体,30年来,已发展成为拥有2300多名个人会员的组织。学会理事会至今已有7届,马寅初先生出任首届名誉会长,许涤新、刘铮、彭珮云等同志历任会长,宋健、胡焕庸、蒋正华等著名专家学者先后在学会中任职,珮云同志现在还是第七届名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人口转变完成了吗?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依据 1 998年我国人口一些重要指标所达到的水平 ,并通过与发达国家同类指标达到相同或相近水平时间的比较 ,判定我国人口转变过程在 2 0世纪末已经结束 ,人口增长从低增长走向零增长和人口结构性变动成为调节人口增长势态的主要因素这两个后人口转变时期人口变动的基本特征在我国已经开始显现出来  相似文献   

8.
论文作者通过对数十年来中国人口婚育行为模式、家庭结构与类型、死因构成模式转变的简要描述,指出仅在传统和最基本的人口动态、即人口出生、死亡和增长的角度来理解和认识人口转变、包括中国的人口转变,已远远不够,难以适应时代和人口发展的要求。提出人口转变是一个多维的动态历史过程,是一系列特定人口转变的集合。其中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变动仅仅是人口转变的表象和外壳,其内核则是通过制度、文化和技术等承载的人口行为及其动力机制,由此引致的变化才代表了人口的内在转变,强调关注人口的内在转变是理解中国特色人口转变道路的重要视角和基础。在对人口转变内涵探索的前提下,借助于对国内人口学界近些年有代表性的人口转变理论研究成果的介绍和分析,作者初步探讨了人口转变理论研究的拓展和创新问题。  相似文献   

9.
根据世界人口发展新趋势,在传统人口转变理论框架的基础上,提出人口转变过度理论,并认为当前人类人口转变远未完成。随着各国生育率持续下降,人类人口发展表现出“较低出生率、较高死亡率、负自然增长率”的特点,并正逐渐由发达国家向其他国家蔓延,我们将这一人口发展模式称为“人口转变过度”。首先,人口转变过度这一人口发展特征的存在意味着传统人口转变中出现的“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并不是人类人口发展的最终形态,但人类社会又不可能永远处于人口负增长的状态下,人类自身再生产水平终将会回升到更替水平左右,因而人口转变过度又可以分为“人口转变恶化”和“人口转变回归”两个子阶段。其次,虽然人口转变过度是在传统人口转变基础上形成的,但与传统人口转变存在明显差异,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人口发展阶段,最主要特征是人口规模持续负增长。再次,人口转变过度形成的原因在于维持高生育率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基础发生了改变,是社会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和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所产生的客观结果。人类走出人口转变过度的关键是人口再生产水平回升并长期稳定在世代更替水平左右,这依然要有赖于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最后,世...  相似文献   

10.
人口转变完成后的中国人口老龄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宝 《西北人口》2009,30(4):19-22
在人口转变完成之后。由于人口惯性的存在,人口老龄化将比人口转变过程中的人口老龄化速度更快。中国已经基本完成人口转变,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的加速时期,老年人口比重和规模以及老年人口乘数均快速上升。因此,必须在思想上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真正重视,实现人口政策和人口工作的重心从控制人口数量向数量与结构并重转变,并尽快完善我国的养老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1.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赢得战争胜利,苏联付出了惨重的人口代价。战争对苏联人口状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不仅加重了战前已存在的人口危机程度,而且对居民的身体健康状况、结婚率和家庭规模造成了更深程度的破坏。战后流行病大规模爆发,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性别比例、年龄结构严重失衡,人口数量大幅减少,并持续数十年,为20世纪90年代初俄罗斯爆发的人口危机埋下了隐患。  相似文献   

12.
量与质互渗:从社会适应视角解析老年人口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勃 《西北人口》2008,29(5):1-4,7
老年人口给社会带来什么样的问题或带来多大的问题并不完全取决于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或绝对数量的大小,而还取决于老年人口是由什么样特征或特质的个体组成。老年人口问题研究由于过于重量轻质,正处在一个难以继续深化与提升的境地。社会适应是考察老年人口问题最主要、最基本的质的因素。人口数量若与社会适应相互渗透.便能极大地推进有关老年人口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本文使用国际上较为成熟的测量方法,系统地计算了60年来中国总人口惯性、城乡人口惯性和分年龄人口惯性的变化和趋势。得出重要结论:第一,中国人口正增长的人口惯性作用正在逐渐消失;第二,中国城镇处于人口正负惯性的转折点,而中国人口的惯性增长完全来自农村;第三,中国人口惯性增长将突出表现为老年组人口规模大幅度的增长。  相似文献   

14.
治理理论的视角为研究我国人口问题综合治理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维度。同时,也给我们探索人口问题综合治理提供新的启示,那就是如何解决三个方面的结构性矛盾:一是人口和计划生育政府职能部门自身体制的创新;二是政府公共政策及具体治理制度需要重新设计;三是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与治理的合作创新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中日两国人口老龄化之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日两国地处东亚 ,“一衣带水” ,同属儒教文化圈。本文试图通过考察比较 ,探讨在此背景下中日两国人口转变所带来的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及高龄化是否表现出某种比较相似的“东亚模式” ,存在哪些差异 ,并由此总结作为发达国家的日本的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从人口受教育程度看我国东西部地区人口文化素质差异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振  周春山 《西北人口》2003,(2):32-34,37
本文以人口普查的资料为依据,对中国东西部人口各种受教育程度指标进行了大致的分析,进而比较了这两个地区人口文化素质的具体差异,同时提出了缩短两地人口文化素质差距,提高西部地区人口文化素质的相应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7.
"后人口转变时期"我国人口问题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末,我国人口发展进入了以“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增长率”为特征的“后人口转变时期”。本文首先对“后人口转变时期”我国人口发展的特征进行了论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该时期我国人口问题面临的挑战,并对“后人口转变时期”我国的人口问题的解决特别是计生政策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中国人口转变与消费制度变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抑制消费到刺激消费是中国消费制度的重大变革。本文运用新制度经济学和人口经济学理论,论证了中国人口转变通过人口增长的迅速下降,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及其带来的人口红利对消费制度变迁的影响:死亡率下降主导的初期阶段,人口转变固化了抑制消费的制度,出生率下降主导阶段,人口转变与改革开放条件下的高速经济增长相叠加加剧了原有消费制度的不均衡。通过实证分析,揭示出消费率在人口转变过程中下降的必然性和中国保持适度人口增长的必要。  相似文献   

19.
付鹏  冯霞 《西北人口》2007,28(3):28-32,35
本文根据历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和相关文献,对1949-2000年裕固族的人口数量变动、地理分布分的历史变迁及成因进行了考察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