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3 毫秒
1.
传统经济模式已不能支撑作为资源型城市的贵阳,在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是贵阳市的必然选择。贵阳市以循环经济模式创建生态城市,最终目标是建设成为循环型经济和循环型社会的生态城市。实践证明:资源型城市特别适合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可以不受其经济发达程度的制约。循环经济应覆盖第一、二、三产业,覆盖生产领域和消费领域,这样才能在社会层面上形成循环经济的网络体系。  相似文献   

2.
针对资源枯竭型城市资源衰竭、经济衰退、环境恶化、生态破坏严重等一系列社会问题,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指出城市发展循环经济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描述了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一般目标模式的基础上,根据资源型城市自身的特点从工业、农业两个层面设计了发展循环经济的生态园区模式。实践证明,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辽宁省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的许多城市已经面临越来越严重的资源、环境和发展的困境,通过循环经济建设可以改变城市的发展模式,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对循环经济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价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一个必要步骤,在充分考虑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与资源的有效利用、环境保护之间相互制约关系的基础上,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并对辽宁省各主要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排序。  相似文献   

4.
中国循环经济的发展现状和建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循环经济倡导在物质和能源利用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基础上发展经济,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本文首先介绍了中国循环经济的概念和特点,以及中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历程。根据中国为发展循环经济而设立的现有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所在城市或区域的特点,将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划分为四大类:资源型、资源短缺型、工业园区型和其它城市,并分析了已设立的四大类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特点和发展思路。针对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建议通过推进清洁生产、健全有关资源回收和废物处置的法律法规、以及普及循环经济知识,来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湖南衡阳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循环经济就是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湖南衡阳经济要上台阶,必须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是衡阳发展的必由之路.衡阳发展循环经济必须首先着重抓好降低资源消耗,合理开发和保护资源,减少环境污染,切实保护环境;其次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最终搞好生态保护和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相协调,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6.
循环经济对解决我国目前经济增长与环境资源之间的矛盾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已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认可,并且我国政府也十分重视其发展。为了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地和谐发展,我国为数众多的中小城市应该发展循环经济。中小城市应以政府为主要推动力,首先根据城市现有产业结构、资源条件、基础设施情况等确定推行循环经济的重点,再分别对循环经济的具体实施内容,如废弃物的管理、三大产业等进行科学规划。  相似文献   

7.
趋于资源枯竭的淄博市经济发展面临着十分严峻的矛盾和问题,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为特征的粗放型生产和资源密集型重化工产业结构,不但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而且严重破坏了淄博的生态环境,这对淄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现代化建设无异于雪上加霜。资源枯竭已经成为悬于淄博人民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严重制约和影响着淄博市生态现代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进程。淄博市应该从经济、社会、政府、机制、生态、文化等方面进行城市转型,必须直面后备资源匮乏、储采比例失衡、产业结构畸形、接续产业弱小、管理体制不顺、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优化产业结构,力促各类资源的节约,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实现由资源枯竭城市向综合型城市和循环经济型社会转型。这是淄博市生态现代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惟有通过发挥淄博的生态优势,推进淄博的现代化建设进程,实现全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生态现代化目标,才能实现淄博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经济的增长使我们需要从关注资本和劳动生产率到关注资源的生态效率。发展以生态效率为本质的循环经济,提高生态效率有助于减缓经济增长中出现的环境问题,以使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加快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应在已有生态经济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对我国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区域循环经济试点示范的典型案例剖析,揭示符合国情的循环经济框架体系,包括农业循环经济、工业循环经济、服务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区域(城市)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以及市场驱动机制、技术支撑体系和调控管理模式,并应因地制宜选择重点行业、重点区域的重点企业、园区和城市,以试点示范建设加以推动。  相似文献   

10.
信息化在提高城市竞争力,促进经济增长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描述信息化与生态经济城市建设的关系,提出贵阳作为全国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如何通过信息化将生态优势转为经济优势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发展中国循环经济的财税政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传统的、对资源掠夺性的经济模式 ,给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与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全球得到共识 ,中国同许多国家一样 ,开始着手构建全新的资源低消耗、与环境友好的循环经济模式。构建与发展循环经济离不开政府的积极财税政策支持。从循环经济的概念入手 ,分析了我国在发展循环经济进程中所需要的购买性支出、财政补贴、税收、信贷四个方面存在的问题 ,并借鉴国际做法 ,提出了具体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2.
循环经济论     
循环经济是人类模仿自然生态系统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目前,发达国家正在把发展循环经济看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形式。本文介绍了循环经济的内涵及其原则,分析了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德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论述了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并从循环经济立法、科学技术进步、全民教育宣传3个角度出发,研究了德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成功做法与相关政策经验,并对发展我国的循环经济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4.
科技创新助推循环经济跨越发展不仅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要求,而且是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抉择。淄博市循环经济发展走在了全省前列,初步建立起了循环经济推动机制,逐步形成了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技术得以推广应用。目前科技创新支撑循环经济发展仍然存在一系列制约因素,主要体现在: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不够完善;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和管理人才结构性短缺;循环经济发展的研发经费投入不足;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和制度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科技支撑体系,需要在构建和完善技术研发体系、人才支撑体系、研发经费保障体系和相关法律政策体系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根据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合作中经济增长模式不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区域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严重制约区域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的严峻局面,指出在区域合作中应遵循循环经济的理念,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良性循环才能得以实现,并提出了促进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万州是被国家确定为三峡库区经济增长点的中心城市之一,相比宜昌、涪陵和重庆主城区,万州经济发展明显不足。实现万州经济内涵型快速发展,仅仅依靠引进项目是不够的。提出在万州举办大学园区,依托高等教育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路是有国内外实践依据的。以恰当的政策吸引、鼓励重庆主城区等国内知名高校到万州举办高校分校、科技园,不仅可以拉动刺激当地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也是低成本举办高等教育的必然选择,可以实现举办者与万州区二者的双赢。  相似文献   

17.
从理论上对城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进行了论述,提出城市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并以株洲市为案例分析对象。通过对株洲城市经济与环境的现状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指出工业经济与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建立生态工业、做好城市群整体规划等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是调整和优化经济结袖、提高经济效益、保护环境自寺重要措施。因此,要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就必须建立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加快出台有关政策;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科技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形成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19.
基于我国30个省、直辖市的18个指标,利用因子分析法对循环经济的发展进行区域间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是非常不平衡的。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一般较高,而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一般较低。总体来看,循环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之上的,各地区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和所面临的问题是不同的,各地应因地制宜地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