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们要说的旧体诗词,是从汉末兴起的古体诗和从唐代兴起的近体诗,以及从宋代发展的词。这些文艺作品经历了悠久的历史,汇合大量的优秀篇章,构成旧体诗词的光辉传统,是我国珍贵的文学遗产。多少时代的筛子都筛不掉,其思想艺术深入人心。虽经五四运动,文体大变,文言与语体互相对立,壁垒森严,然而文言的旧体诗词却仍然照耀于诗坛,像鲁迅先生的近体诗篇就是当时杰出的代表作,为了申述旧体诗词的光辉传统,以展望其未来,有必要先作概括的说明。 旧体诗,或称旧诗,分为古体和近体。古体诗或称古诗,从汉末建安时代已露头角,风骨翩翩。以五言或七言为主,也有杂言。近体诗始于初唐,是由古体诗逐步趋向规范化和声律化而产生的,是比古体诗产生的时间较后而得名的。近体诗只有五言和七言,分为绝句和律诗,另有少数排律。这些古近体诗在发生发展的过程中,积极促进了社会的前进。  相似文献   

2.
唐前有绝(句)之题,用以指称五言四句体诗,而未指称七言四句体诗。早期五言四句体尚有断句、联(连)绝、短句等多种称谓,南朝梁代文人用绝(句)字入诗题并将其确立为一种诗体专名,这与汉译佛经四句之绝(偈)的体式为时人所认同和绝字能形容意蕴之精简妙绝等因素有关。绝句作为诗体名,传达出其四句成篇、讲求文辞意境精简妙绝之文体特色。唐代以来,那些从长诗中截裁出来歌唱的四句之辞,也被称为绝句。宋元以后流行绝句即截句的文体论,是歌诗传播中截句成绝现象在文学批评上的推衍。绝句体确立的时代正当诗歌声律审美风靡文坛,绝句诗总体也呈现出近体的风貌,因此后来又有绝句截律之说,这是绝句独特的传播文化与文体风貌的共同反映。  相似文献   

3.
应试诗是由官方规范和倡导的诗体,唐代应试诗以五言六韵体为主,其格律特征因缺乏制度性记录而未能明确。通过对现存五百多首应试诗和两千多首五言六韵诗的统计发现,应试诗在句式、粘对、用韵、篇体等方面合律程度较高。唐代应试诗兼具齐梁格与律诗特征,是历代文人应试的研习标准,促进了格律诗的规范并丰富了近体诗体系。试律体不同于一般排律,应作为近体诗的基本样式而赋予其与律绝体同等之地位。重审应试诗的文本特征与实践探索,不仅能补足近体诗类型和完善其内涵,还有助于重新认识唐代诗律的生成演变与功能影响。  相似文献   

4.
五、七言绝句,虽然起源于南北朝,但最终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近体诗的重要体裁之一,并固定了表现形式,却在唐代.唐人绝句,在唐诗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影响之大,在唐诗中都是名列前茅的.南宋洪迈在《唐人万首绝句》的序中说:“唐三百年以绝句擅场.”清代王夫之更是说:“不能作七言绝句,直是不当作诗.”①在唐代绝句诗的创作中,名家辈出,风格迥异,呈现出一个姹紫嫣红、百花齐放的局面.  相似文献   

5.
黄育红 《船山学刊》2003,(4):146-149
词分虚实。在语言表达过程中,虚词只是作为辅助的语法手段。在任何一种语言表达体式中,实词、虚词都是结合一起,共同起到表情达意的作用。唐代近体诗的出现,由于对平仄、对仗要求甚严,故不能像古体诗那样任意使用虚词。但是,在唐代近体诗中,有许多虚词的运用,其美学意义甚至超过了实词。  相似文献   

6.
近体诗继承了齐梁格律诗的平仄粘对规则,至初唐经王勃、杨炯、沈佺期、宋之向等人努力,始发展成为完整的律式。这是我国诗歌史上的一件大事。近体诗,又叫今体诗,是对古体诗而言的。它有两大类型:平起式和仄起式(包括首句入韵和首句不入韵的各二式),这样,律绝共有八式(五言和七言两  相似文献   

7.
近体诗亦即近体格律诗,指的是成熟于唐代的、有着一整套严格的声律、韵律、对仗要求的五、七言律诗和绝句。这一诗体,具有巨大而持久的艺术生命力,不仅在其成熟之初就催生出了大量登峰造极而流播久远的诗歌佳作,而且历千数百年仍旧生机勃发充满魅力,时至今日仍然拥有众多的欣赏者和创作者。然而,人们对它本身所蕴含的艺术、文化奥秘的了解却似乎至今尚未透彻,还有进一步探究的必要。 近体诗最突出也最重要的形式特征,是其严格的声律规定或格式。这一声律格式,是人工精心安排就的诗歌字声之间的一种严整的和谐结构。这一声  相似文献   

8.
打开《乐府诗集》,会发现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在《春江花月夜》这个题目下共收了隋、唐五位作者的七首诗。而七首诗却采用了四种不同的形式。隋代杨广二首和诸葛颖一首是五言四句,唐代张子容二首是五言六句,张若虚一首是七言三十六句,温庭筠一首是七言二十句。笔者认为,这种现象反映出中国古代诗歌形式演变的一条规律。  相似文献   

9.
刘鹏 《云梦学刊》2011,32(5):89-93
史载唐代诗人卢照邻少时曾随"《文选》学"的创始人曹宪受业。考察表明,卢氏的五言和七言诗歌、骚体诗及文章,无论在语词、题材、结构还是意境等层面,均有十分明显且普遍地借鉴《文选》的现象存在。  相似文献   

10.
皮日休是一位热心用世的文人。其《皮子文薮》十卷多有志于用世救时之作。他揭橥的写作宗旨是“上剥远非,下补近失”。深受韩愈、元结影响。“救时补政”是他一贯强调的文学主张,所以对白居易十分推崇。提倡诗风应崇实抑浮。于唐代诗人中,还推尊陈子昂、李白、杜甫、孟浩然四人。对陆龟蒙的诗才评价很高。都反映了他的论诗主张。他把杂体诗和古体诗、近体诗并列为三大类样式,显然是把杂体诗的地位过于抬高了。  相似文献   

11.
海滨 《殷都学刊》2003,(4):105-109
检索和考察唐代七言古体边塞诗 ,发现在各种诗体并存、各擅胜场的唐代诗坛中 ,七言古体边塞诗独树一帜 ,既深受古诗泽被 ,体式自由不羁 ,又浸润于格律诗潮 ,具有律化趋势 ,呈现出独有的艺术特质 ,最适宜表现边塞题材 ,因此成为唐代边塞诗成就的主要代表。  相似文献   

12.
《文史哲》2016,(2)
在白话文学占据绝对主流地位的现代,古体诗仍然拥有为数不少的作者与读者,这种诗体或被称为"旧体诗",我们姑且称之为"新古体诗"。它是在文学转型过程中逐渐从古典诗歌中蜕生出来的既异于白话诗,也不同于古体诗的新诗体。诗界革命之"新学诗"、"新派诗"、"新体诗"分别从传统学术层面、表现事物与语言层面、审美层面对古典诗歌进行解构;而南社诗歌则是古体诗歌转型过程中的又一次调整,其表现为有选择地整合传统与西学,确立诗歌的现实针对性与功利性,使古体诗在古雅表象下实现气质上的平民化。民国以后随着新学制的确立与普及,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死文学"的恶谥,使古体诗处境维艰,但经过文人学者、政要、以及其他古体诗爱好者的坚持,古体诗蜕生为一种新诗体。  相似文献   

13.
古绝句四首     
【说明】“绝句”是一种以四句为一首的诗体的名称。这四首诗是晋以前的作品,最初见于《玉台新咏》卷十。这些诗的形式和当时的“绝句”相同,故以“绝句”命题。三国六朝时代长江流域的民歌五言四句,且以多用隐语为特色。这几首诗也可能是南方所产。  相似文献   

14.
<正> 前人对杜甫的古风、律诗、乐府叙事诗等极为称道,而对他的绝句则褒少贬多。薛韶认为杜甫绝句“另是一体,不足多学”。申涵光认为“惟杜诗别是一种……虽老放不可一世,终是别派,不可效也。”王世贞说“太白之七言律,子美之七言绝,皆变体,间为之  相似文献   

15.
廖四平 《河北学刊》2001,21(1):26-30
胡适的诗论包括多方面的内容,但其主体是“诗体的大解放”理论。该理论主张“打破五言七言的诗体,并且推翻词调曲谱的种种束缚;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有什么题目,做什么诗;诗应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它一方面明显地受到了美国意象派诗论、晚清“诗界革命”理论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对中国现代诗论,新诗的发生、发展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一绝句产生于六朝,完备于盛唐。此后千余年,它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生命力最强的一种形式,古代诗人几乎没有不在这一诗体上呕心沥血的。它在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长河中蜿蜒曲折地奔流,在不同历史时期形成了不同的特色。唐代绝句之作,初唐以五绝为主。由盛唐至中晚唐,七绝数量猛增,它不但成为绝句的主要形式,而且与五律、七律成为唐代数量最多的三种诗体。据施子愉先生统计,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诗歌的真正律化过程始于南朝,从事这种古诗律化的生力军是横亘于南朝诗坛的宫体诗派。宫体诗派的诗人在当时特定的审美文化语境中,继往开来,革新求变,构建了五言诗中的“新绝句”、“准五律”和七言诗的“隔句韵式”,这些南朝诗歌中的新体或变体是古诗律化进程中必不可少的过渡样式,是古诗演变为格律诗的不可或缺的中间环节,为近体诗的成熟和七言新体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乐语口号的表演与近体诗在宋代的入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乐语是一种综合文学、音乐、舞蹈于一体的文艺样式。乐语中的"口号",总由近体诗构成,主要是七律,偶为七绝。七律的平仄格式绝大多数为五平韵。这种"口号",宋人又谓之"声诗",表演方式或"念",或"长诵",或"进趋诵咏",或"且舞且唱"。表演者往往由"竹竿子"、"杖子头"担任。口号声诗的表演方式,反映了近体诗在宋代的入乐情况,是对诗至宋"不入弦歌"或"渐不可歌"论断的否定。口号声诗是近体诗在宋代入乐的新型样式。  相似文献   

19.
王船山围绕"《诗》道性情"这一命题,以情说《诗》,将《诗经》与其他经书区别开来,从情着眼,肯定《诗经》中的说理诗、叙事诗,突出《诗经》情景描写中的情。船山以情为出发点与联络点,发展了孔子的"兴观群怨"接受理论,视情为《诗经》实现其社会功能的媒介。基于对情的正确认识,船山充分肯定了《诗经》中情爱诗的价值。可以说,情,是船山诠释《诗经》的核心范畴。  相似文献   

20.
张船山,名问陶(1764-1814),四川遂宁县(今遂市)人,是清乾嘉年间著名诗人,成就与袁枚、赵翼、洪亮吉等齐名,有系统的诗歌理论.撰有诗集《船山诗草》,存诗三千余首,为清代四川诗人中诗作最多、诗论最著、名气最大的一位诗作家和诗歌理论家,他对性灵诗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被称为性灵诗派的后劲. 1.诗的源泉说精解张船山诗歌理论散见于《船山诗草》中,而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论诗十二绝句》、《重检记日诗稿自题十绝句》、《论文八首》,另外,有的诗句也是诗歌理论的箴言,所以,张问陶的诗歌理论是少而精,见解深刻、新颖、精湛,的确是言简意赅,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