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青年毛泽东从自述其大同之鹄提出了大同之境,然在作《伦理学原理》批注时否定了其大同之鹄,其进行的工读活动、新村活动仅是作为一种改造社会的手段,而并无追求大同理想的意义。在思想急剧动荡与中西文化的冲突与交融中,青年毛泽东对大同理想的追求历经了认同、存疑、扬弃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大同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古老的思想,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点。特别是在近代社会,随着西方强势文化的不断入侵,中国思想文化中原有的大同思想也呈现出近代特色——洪秀全的《天朝田亩制度》、康有为的《大同书》和孙中山的“大同主义”等,就是其中的代表。  相似文献   

3.
《江西社会科学》2016,(9):22-29
说起中国人近代的大同理想,人们最先想到的往往是康有为和《大同书》,这也在无形中减弱了对谭嗣同大同思想的关注。其实,谭嗣同与康有为一样对大同社会津津乐道,并且对大同社会提出了种种畅想。两人的大同思想呈现出诸多相同之处,一起推出了近代大同形态的第一阶段。比较康有为、谭嗣同大同思想的相同点,有助于领略戊戌启蒙思想家的大同思想的共同特征,进而深入了解戊戌启蒙思潮的主旨诉求和历史局限。  相似文献   

4.
加快建设庆南新城大同组团,是推动大庆科学和谐跨越发展的战略选择,是改变大同城市落后面貌的迫切需要,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地企合作双赢的重要举措。建好庆南新城大同组团必须立足区情,明确思路,科学规划,统筹安排。要以"五区"建设为统领,从产业发展、环境建设、改善民生等多个方面入手,全力以赴加以推进。  相似文献   

5.
大同社会思想是康有为思想体系中最重要的方面。他所著的《大同书》,主要体现了他愤世嫉俗的社会现实批判思想和空灵玄妙的“大同”世界理想。康有为的大同社会思想虽是鸟托邦式的空想,但又是超越时代的文化晶体,其中不乏合理成分,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6.
赵海月  李丹 《兰州学刊》2012,(4):202-204
乌托邦思想与大同思潮既包含了对资本主义的理想化,又包含着设计尽可能完善的社会国度的幻想。从戊戌时期的"大同"思潮到近代欧洲,先后出现过各种各样的乌托邦思想是近代世界史上的一种共同现象。  相似文献   

7.
随着孙中山走出乡土和国门,接受了较完备的西方近代教育,特别是由于他伦敦蒙难滞留期间的苦读、交游与实地观察,孙中山对于“天下”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近及远、由小到大、由浅转深的过程,他的革命理想亦因具有世界眼光而迥异于古代的大同学说。辛亥革命后的种种挫折和黑暗现实,促使孙中山作深刻的反思,故晚年对其大同思想作了更明确的论析,但在思想上也存在某些误区。孙中山作为本世纪具有世界意义的历史伟人,其思想和学说的合理内核在现今乃至未来都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8.
陈赟 《船山学刊》2015,(4):51-61
《礼记》的《礼运篇》提出的大同与小康,是中国古典思想中极为重要的概念,但它常被视为道家、墨家等的思想,王船山指出这样一种看法是没有真正理解《礼运》。《礼运》以大同、小康开篇,通过五帝与三王时代的比较,引出政教秩序的两个典范,即德的典范与礼的典范。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同有德而无礼,小康才是礼的起源;大同虽无礼事与礼名,但却是上下同于礼意。在五帝三王之后,只能在小康的语境中重回大同,所谓的天下一家、中国一人,正是小康之后的"大同"的真正内涵。这一新的大同不同于五帝之德的典范,也不同于三王之礼的典范,而是仁的典范。  相似文献   

9.
本文系统地分析了大同理想是一种空想社会主义思潮以及科学阐述了儒家义利观的概念,进而分析了在大同空想社会主义的动力体系中儒家义利观如何支持了大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0.
胡礼垣作为清末改良主义思想家的代表人物,在其留给后世的煌煌巨著中,处处闪耀着大同思想的光辉,时时流溢着对大同理想的向往与渴望。他的思想是以大同思想为归宿。翻开卷帙浩繁《胡翼南先生全集》的就会发现,胡翼南畅谈大同理想,不仅在时间上早于康有为,在所涉及的内容上,认识的水平上,也丝毫不亚于康有为。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对传统文化中的"大同"概念情有独钟,在文章和著作中多次明确地把它作为自己心目中的奋斗目标和社会理想而加以使用,即此而言,毛泽东笔下的"大同"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无疑是对传统"大同"理想的自觉传承。与此同时,毛泽东还结合时代条件和现实需要对"大同"进行阐发,从而在特征认知、空间把握、实现路径和方法策略等多个方面实现了对传统"大同"理想的超越。毛泽东晚年积极推动的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当时条件下把马克思主义公有制理论与中国传统"大同"思想相结合的一种实践探索。其出发点无疑是好的,只是由于没有全面客观地把握基本国情,同时急躁冒进、急于求成,终成毛泽东"大同"理想的一次并不成功的实验。  相似文献   

12.
章太炎以法相唯识学为理论基础,广泛吸纳西方哲学尤其是康德和叔本华的思想,并展开积极的批评:以"三性"说为依据,建立真如本体论,批评柏拉图的理念论、康德的物自体、以及有神论、唯理论等各种哲学思想;对西方三段论、<墨子>的名学和因明学三支论进行比较研究,突出因明三支的优点.同时,以佛家"四分"为依据,吸收康德等人的先验论,批评其不可知论;批评进化论的乐观主义和黑格尔绝对精神观念中的强权主义,突出个体自主和独立.其熔铸东西思想于一心的哲学思考,对当代中国哲学的创新与发展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中国近代是西学东渐的时代,也是中国本土文化被予以重新发现和诠释的时代。"大同"一词首见《礼记.礼运》篇,近现代思想家从康有为、孙中山到李大钊、蔡元培都对大同理想津津乐道。其中,孙中山的大同理想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不仅是三民主义之一的民族主义的一部分,而且作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的奋斗目标和理想蓝图,体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因此,解读孙中山的大同理想有助于加深对孙中山三民主义及其领导的辛亥革命的认识,同时可以直观地领悟孙中山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与康有为代表的维新派之间的分歧。  相似文献   

14.
王明前 《晋阳学刊》2011,(3):108-115
作为南京政府时期国民党地方新军阀的典型,何键以"小康"与"大同"观曲折表达了自己的政治哲学。其"小康之治"虽然不为他本人推崇,却恰恰成为他政治实践的真实写照。但是何键又并非无原则拥护中央,他鼓吹大同之治,贬抑"统一"为"小康"的极端现象,又反映出地方新军阀醉心地方割据与军事独裁的普遍心态。何键坚决反共,推行恢复儒家伦理道德的教育改革,厉行"清乡",上取悦南京中央以扩充实力稳固在湖南的统治,下可最大限度地整合社会资源以求得湖南各界的共同政治认同。因此其施政理念与政治实践在地方新军阀中具有典型意义,其"小康"与"大同"观更是地方新军阀政治哲学的集中概括。  相似文献   

15.
大同区是全市唯一的农业区,有耕地92万亩,农业人口17.6万人。近年来,针对大田作物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农业产出效率低、农民增收缓慢的实际,区委、区政府把棚室经济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坚持用工业化的理念发展棚室经济,"全区抓棚室、突出抓基地、重点抓品牌",实现了棚室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掀开了一场大同农村经济发展的深刻变革。截至2010年底,全区共发展棚室1.8万栋,其中暖棚1574栋、冷棚16426栋,已成为全省西部最大的棚室果蔬生产基地。果蔬产量达到24.6万吨,实现销售收入4.5亿元,对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贡献额达到2050元,"大庆大同、北方寿光"正在全面唱响。  相似文献   

16.
具有深厚国学根基的康有为,在西学影响下,重新解释汉宋调和论,形成了以变法维新、救国图强为核心内容的思想体系。康有为糅合《春秋》三世说与《礼运》小康大同说作为自己思想的展开形式,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其合理性和积极意义。康有为把人类历史发展视为一个在总体上不断上升的过程,把对大同理想的追求从歌颂过去转向了放眼未来,并在批判西方资本主义的弊端、借鉴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合理内核的基础上,诞生了中国人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走势的第一部社会主义著作——《大同书》。  相似文献   

17.
“大同”常常被理解为儒家思想中的“乌托邦”,而从《礼运》本文来看,“大同”与“小康”的话语,不仅没有乌托邦的内涵,反而存在着一种对乌托邦思想取向的自觉防御。因为,大同在《礼运》中,不是存在于将来的完美之境,而是发生于远古历史生活样式的书写,不是复归于大同,而是导出礼乐生活的急迫性与必要性,才是“大同”在《礼运》中承担的真正的概念论证功能。而且,大同是在中国文化的“道理”传统中生长起来的概念,而乌托邦则与“理论”的思想文化传统的特性有关。  相似文献   

18.
张一兵教授与王金福教授围绕"思想构境论"展开的争论从微观方面看是围绕文本解释的方法进行的哲学争论,而从宏观上看",思想构境论"折射出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后马克思主义精神症候。分析思想构境论的后马克思主义哲学渊源,可以看出思想构境论中混合着存在论的、拉康主义的和马克思主义的等复杂的哲学成分。从本质上看,它放弃了文本解释中主观—客观辩证法的客观维度,而抽象地发展了在文本解读辩证关系中的主体的维度,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抽象方法。但是,思想构境论也是重申历史唯物主义的"唯物主义"维度的理论契机,学界亟待破除对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的过度依赖,要积极地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唯物主义"维度来把握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9.
申圭植是流亡上海的韩国近代著名独立运动家,在流亡中国期间,他与中国革命党人之间展开了广泛而密切的交流。在与中国革命党人交流的过程中,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大同思想和对舆论宣传的重视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且这些思想也都在人际交流和革命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发展变化,因此探讨申圭植在流亡中国期间与中国革命党人的思想交流,可以阐释其在中韩近代人文交流史中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0.
清末在中国佛学思想发展史上,是占了很高的地位的。中国佛学思想,最盛的是隋唐时期,把佛学发展到最高峰的是清末时期,如杨文会的《遗著》实集念佛万灵一派之大成,谭嗣同的《仁学》实集性灵不死一派之大成,章太炎的《五无论》等实是众生无生一派的顶点。中国思想史上的代表人物,约可分为侧重政治方面和侧重学术方面两大类,清代与古代不同,凡是以学术为中心的大思想家,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