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建国初,党在新解放区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但是,当时农民的政治觉悟不高、阶级观念淡薄和参与意识不强,农村基层干部的政策水平不高和工作方法不当,地主富农的抵触情绪和破坏活动,都严重地妨碍了土地改革的顺利进行。为此,党在农村开展了切合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它不仅推进了土地改革的顺利进行,也为此后党在农村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2.
建国初期土地改革运动中渗透着民主协商.要不要土改、要怎样的土改、怎样进行土改是土改的根本问题,这不仅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还关系到广大工商业者、知识分子、华侨、民主党派的利益.在土改进行前和土改过程中,中共就这些问题通过各种形式与各阶层人民反复进行民主协商,并最终达成共识,这不仅为顺利完成土地改革提供了保障,同时也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  相似文献   

3.
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50~1952年期间的土地改革运动,在指导思想和具体政策步骤方面较之民主革命时期的土改运动有相当变化。在划分阶级成分方面有十一点新精神,在对待富农的政策方面有四点新内容,在土地财产的分配政策方面有六个新特点。新区土改的这些政策改进,基本保证了避免掠夺性的乱挖浮财,扩大了受益面,保护了农业经济中的商品经济和现代技术基础,减轻了社会震动。  相似文献   

4.
由于经济情况、体制条件、政治价值观等外部环境的现实制约,我国建国初期科技政策的制定主要以恢复经济发展,加强国防和抵御侵略为目的,在主体上采用的是传统模式,重视保护科技人才,奠定科技事业发展的基础,对后来科技政策的制定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1950-1952年,华东新区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华东新区土改与北方老区土改相比显示出政策水平相对高一些的特点。在中共中央的指导下,中共中央华东局所采取的土改方针及处理地主阶级和与土地有关的工商业者的土地财产、保存富农经济、划分阶级成分、土改干部必须遵循的纪律、发展农业生产等方面的政策措施,是华东新区土改得以顺利推进和胜利结束的中心环节。当时,饶漱石担任中共中央华东局第一书记、华东军政委员会主席,华东新区土改是在他的领导下进行的。饶漱石在制定华东新区土改的方针政策措施和领导华东新区土改中做出了一定的贡献。饶漱石后来在“高饶反党联盟”事件中犯了严重的错误,中共中央对饶漱石所犯错误的处理是正确的,但饶漱石在领导华东新区土改中的贡献应该给予肯定。  相似文献   

6.
7.
纵观战后菲律宾农业发展过程,其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均增长缓慢。土地结构倾斜、土地改革进程缓慢,经济政策的扭曲是阻碍菲律宾农业长期增长和发展的两大主要原因。菲律宾要摆脱农业发展的困境,以下几个方面需要重视:逐步取消对农业生产的投入产出部门的扭曲管制;减少在贸易、价格方面的管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强农村地区的人力资源训练、加强农业技术的研发与推广。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在建立之初,对旧中国遗留的私立大学制定了“保护维持、加强领导,逐步改造”的基本政策。文章在对国家这一基本政策的实质进行简要分析基础上,探寻了私立大学存在仅有三年时间就被彻底终结的主要原因,以期对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农村宣传网制度是建国初期为了向全国广大农民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而建立的,作为全国宣传网制度的一部分,经历了试行、普遍建立、巩固发展、中止、恢复和终止等五个阶段。主要通过口头文字、文艺、标语口号和广播等方式来进行宣传,曾在中国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但也产生过负面影响,应对其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  相似文献   

10.
抗日战争胜利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内蒙古东部地区广泛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和内蒙古自治政府,根据当地土地问题和民族问题之间的特殊关系,结合当地民族特点和地区特点,制定了解决土地问题的基本政策。并在实施过程中,及时纠正了部分解放区出现的左的倾向,保证了土地改革的完全胜利。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展,摧毁了农村中的封建特权统治,解决了影响蒙汉民族关系的土地问题,建立了一种新型的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加速了当地蒙汉杂居农耕村落化的进程,推动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有力地支援了东北人民解放战争。  相似文献   

11.
周扬在中国现当代文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现实主义理论又是其整个文艺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建国前,周扬紧密结合中国当时的时代特征,从本体论与创作论的角度对外国(特别是俄苏)的现实主义理论进行系统改造,逐渐建构了一套适合我国的现实主义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2.
1956年7、8月间郭沫若在《人民日报》上分别以"龙子"和"克拉克"为笔名发表了《发辫的争论》和《乌鸦的独白》两篇文章,通过对郭沫若以往笔名使用情况的统计与分析以及"龙子"和"克拉克"笔名内涵的阐释,可以看出作为政治人物和文学人物并存的郭沫若的生存状态,进而对如何正确认识建国后的郭沫若给出了合理的解答。  相似文献   

13.
程光炜 《南都学坛》2004,24(1):63-69
表现伟大的时代性题材与写自己最熟悉的生活相统一,是茅盾文艺观最突出的特色。文艺要为人生是他一直努力的方向。建国后茅盾文艺观受当时社会现实的影响发生了曲折的变化,概括起来即:1949至1955年间丧失主体意识的盲目附和;1956到1959年,他开始用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反省社会和文艺的弊端,但很快又被迫转向"表态"和"批判"状态;60年代中期之前,他关注与支持"中间人物论",主张历史剧应该"古为今用",但强调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辩证统一;"文革"中,茅盾文艺理论和批评中的现实主义精神又逐渐出现复苏迹象。茅盾文艺观的自相矛盾,在他解放后出版的著作中有极其生动的表现。茅盾虽然强调文艺反映社会重大事件,但重心明显向着强调文学作品的艺术规律和艺术性的方面倾斜。这种主张虽然与当时轻视创作规律的流行理论不协调,但却反映了茅盾顽强的艺术信念。眉批是茅盾当时一种更具有典型意义的文学创作,它是对不能自由创作的时代的无声抗议,也是一种高度的自我扭曲。  相似文献   

14.
建国50 年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两条不同中心的社会主义建设基本路线指引下, 经历了经济、政治、文化不同的两个时代。两个时代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非历史必然与历史必然的统一, 是以毛泽东、邓小平为核心的两代马克思主义者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界碑, 是中华民族跨入新世纪迎接新挑战再生之力的渊源  相似文献   

15.
民初交通部推行干路国有政策,在短短两三年内即有别于清末而一举取得成功,此中因由,首要的因素是得益于交通部对局势的准确把握;而交通部有能力顺利推行干路国有政策。与该部关系至为密切的总统府秘书长、交通系首要梁士诒的影响巨大;此外,袁世凯与孙中山的作用不可低估。民初干路国有政策虽然取得了成功,可问题依然存在,主要集中体现为民股偿还中的尾欠问题。尾欠之外,交通部在自我定位方面也缺乏现代意识,以致干路国有政策难以彻底贯彻落实。总体看来,交通部所推行的干路国有政策符合现代化的发展需要,其中所存在的问题正是我们解释为什么民初经济发展中的不发展的钥匙。过去学界只重视、肯定民间实业,忽视政府视角,乃“商办情结”在作祟,以及革命史范式的制约,并不足取。  相似文献   

16.
建国毛泽东农民利益保障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帮助农民科学种田,发展农业生产;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农业稳定增产;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与农民个人的关系,切实维护农民经济利益;提高农民素质,改善农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既实现农民眼前利益,更着眼于其长远利益;调整城乡关系,巩固工农联盟。毛泽东的农民利益保障思想,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探讨了第一届国会中党争的内容、原因及影响,说明第一届国会中的党争虽然也包含了法理之争和维护国会立法及监督权的斗争,但由于各党太重党派利益,从而使党争演变为党派利益之争,这不仅损害了国会的形象,而且也为袁世凯利用强权破坏国会提供了条件.民初党争难以调和的深层次原因,是传统一元政治观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中华民国前期(1911-1937)各种势力和历史因素交织混沌,以刊载趣味性内容和提供消遣娱乐为主的近现代小报业乘势崛起.遍布全国各大城市的小报数量庞杂,形式丰富多样,从内容上可以分为娱乐性和知识性小报,横报和黄色小报,综合性小报,社团、行业和同乡会小报,这四大类报纸以时间为轴正好概括了中华民国前期小报的几个重要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9.
民国时期政府方言政策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民国时期(1912~1949)有关方言史料(社会层面)的梳理,在描写和分析了民国时期政府的方言政策后,对其在中国现代语言规划中的地位和影响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