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循环经济不仅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而且是一种经济增长方式。经过长期的实践,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循环经济的法制化和社会化,运用法律规范推动和保障循环经济的发展,形成循环型社会。中国可以从国外这些循环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中得到启示。  相似文献   

2.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国外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教训表明,政府在循环经济发展中充当着主导的角色。政府担负着树立循环经济理念,保证循环经济制度供给的责任,结合中国国情,构建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体系。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对经济系统和社会生活都将产生重要影响。面对循环经济的环保标准以及我国外贸发展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我们必须通过提高认识,更新理念,借鉴国外经验,完善本国法规等策略,实现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4.
浅论我国资源循环型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祝荣 《学术论坛》2005,(5):85-88
我国正在走一条赶超型的工业化道路,资源和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艰巨性都是发达国家未经历过的。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我们以人与自然和谐的方式发展经济,现有的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亟待转变。文章总结了国外推行循环经济的实践经验,提出了构建我国资源循环型社会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新型工业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发挥后发优势的现实选择,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以循环经济为理念,推行清洁生产,建设生态型工业。循环经济是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理念,它强调经济、环境、社会三者整合的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在工业化过程中将循环经济理念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6.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实践证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途径.河南省人口众多,资源相对贫乏,生态环境脆弱.为了实现河南的可持续发展,走循环经济之路是实现中原崛起的必然选择.如何通过与循环经济相关的法规、政策、条例等的制定和实施为循环经济保驾护航,促进和保障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建立循环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河南省循环经济法制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7.
循环经济: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同时也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和污染治理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共赢”的必然要求。目前,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积极推进我国循环经济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8.
《理论与现代化》2004,(4):39-39
循环经济是“新经济”概念中的两大组成部分之一,另一部分即知识经济。如果说知识经济主要指在经济运行过程中智力资源对物质资源的替代;那么循环经济就是指用自然规律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简单地说就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循环经济和传统经济的不同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经济。在这种经济模式中,人们以越来越高的强度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开发出来,在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中又把污染和废物大量地排放到环境中去,也就是通过把资源持…  相似文献   

9.
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相较传统的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优越性。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已日渐成为发达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然选择循环经济。但由于循环经济在我国刚处于起步阶段,尚不具备全面推行的客观条件,因此,必须从法律上加强对循环经济的规范和调整,才能使之健康发展,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10.
绿色是城市的生命之色,循环经济是统筹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全新发展模式。建设绿色邯郸应当以人为本,营建绿色环境,发展绿色产业,发展循环经济,构架"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圆圈形"产业链,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节约型社会通过形成节约型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工业生态化要求通过资源充分循环和能源高效利用,来实现经济与环境兼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本文阐述了工业生态化的理念、节约型社会的本质,浅析了工业生态化与节约型社会建设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论循环经济法律调整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成红  张辉 《社会科学》2006,(4):56-61
法律调整执制是从整体、动态的角度来研究法律制度,在人类社会不同的发展模式下,法律调整机制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循环经济是促进社会、经济与生态环保协调统一的“三赢”经济发展模式、研究循环经济法律调整机制有利于从动态的角度系统地把握和理解调整循环经济的各种法律手段,指导循环经济立法。在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应结合政府、市场、社会等各方面的力量,对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各种利益关系进行系统调整,综合运用行政强制、行政指导、经济刺激和公众参与等各种不同的法律手段,逐步形成规范而有序的法律调整机制。  相似文献   

13.
生态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郝文斌 《北方论丛》2015,(2):144-147
近年来,“中国制造”风靡世界,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长期以高污染、高耗能、高投入为模式的经济发展方式难以为继,资源损耗严重、经济结构失衡、生态环境堪忧等问题日益成为影响和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颈。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浪潮,发展生态经济,建立新的经济模式,成为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必然抉择。发展生态经济就是要对传统发展模式进行变革性反思,以“五位一体”建设为依据,运用生态理论和系统方法,创新应用科学技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实现我国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4.
国家文化治理:发展文化产业的新维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寻求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的文明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转变人类财富的增长方式,是人类社会共同追求的目标。文化产业被认为是最能体现这一价值追求的实现方式。于是,文化产业在社会发展的层面上和全球化治理的层面上便超越了法兰克福学派作为社会批判理论的"文化工业论",转而成为用以克服和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的治理工具和治理手段。中国在经历了政治治理("以阶级斗争为纲")、经济治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之后,正在走向文化治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通过发展文化产业,克服与解决国家发展困境,建构国家文化治理,成为中国发展文化产业和实现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出发点和新维度。国家文化治理的核心在于:发展文化产业的目的不是为了经济,而是为了完善国家治理,是以经济——市场经济的方式实现文化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价值性转换,进而改变和重塑国家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5.
中共十七大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经济发展又好又快的新时期目标,“社会更加和谐”是其中一个重要内容。结合经济社会的大背景和趋势以及吉林省的现状和问题,探讨致力于吉林省经济与资源、环境和谐发展的政策变革。  相似文献   

16.
李冰强 《晋阳学刊》2006,(5):122-125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循环利用为核心,以环境生产为前提,以自然资源、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目的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由于市场主体的“经济人”特性、环境资源所具有的公共品的特点以及我国在科技发展上不均衡,需要政府通过法律的手段对循环经济的建立和形成进行引导和调控。我国循环经济的构建必须要立足我国的现实,采用先单项立法,后综合立法的分阶段立法模式,建立多层次循环经济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7.
刘荣争 《学术探索》2007,3(2):88-93
《独立评论》是20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知识界创办的一份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政论性刊物。以《独立评论》为平台,一批著名学者对当时中国的发展道路问题进行了讨论。其中,乡村建设问题即是一个引起普遍关注的问题。《独立评论》周围的知识分子从研究中国乡村问题入手,思考中国经济发展之路,提出一些解决中国乡村问题的思路和措施,并对当时轰轰烈烈的乡村建设运动提出不同的看法,引起时人对乡村建设运动的质疑。综观这场关于乡村建设的论争,它所反映的其实是知识界对处于内外交困的中国乡村社会发展道路的不同观点,而其中通过发展城市和工业化来救济乡村的观点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明、科学发展与社会主义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建设生态文明,是对现代工业文明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局限性进行深刻反思的结果,是对人类文明进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任务和根本要求,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的认识更加全面、更加深刻,预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由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进一步拓展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昭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美好、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科学发展观作为新世纪新阶段指导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科学理论,是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思想,当然也是统领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思想观念和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倡导和实行一套低能耗的生产体系和适度消费的生活方式,才能顺利完成由温饱型社会向小康型社会过渡,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想目标。  相似文献   

19.
发达国家建设节约型社会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楚炫  王存宗 《河北学刊》2007,27(3):249-252
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加重了能源和环境问题全球化的色彩,也进一步凸显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极端重要性。建设节约型社会在发达国家已有许多好的做法和成功经验。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要保持经济不断快速、稳定地持续增长,就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借鉴发达国家在节约模式、节约意识和法律观念上的有益启示,以便在全社会倡导勤俭节约等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20.
资源型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在资源型区域 ,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等问题越来越严重地阻碍着经济的发展。对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资源型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进行分析研究 ,并提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具体措施 ,已成为社会迫切关注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