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课题组按照立意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00年对全国26所大学5070名大学生和2010年对全国53所大学7829名大学生进行了相同结构的封闭式的大学生性文化同期群调查。文章对十年来大学生对贞洁的观念、对恋人过去性行为的观念和西方"性解放、性自由"的观念等影响性行为的因素进行了对比分析;对十年来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和婚外性行为的观念、对恋人提出性交要求的观念、对有性行为之后是否一定要嫁(娶)他(她)等观念进行了对比分析;还对比分析了大学生对同性恋性行为等同性恋问题的相关观点。文章在分析大学生性行为观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引导大学生理性看待和处理"贞洁"、同性恋者的性行为和在多元性行为观中强化主流价值观的引导等对策。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高校中的女大学生数量明显增加,但女大学生性道德的缺乏和性行为的随意性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了解女大学生性道德、性行为现存的主要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积极实施性道德教育,帮助女大学生学会正确对待性行为,保证女大学生在品德、生理、心理等各方面健康成长是当前重要的工作之一。  相似文献   

3.
当代大学生,特别是工科大学生是使用电脑网络技术这一新兴技术的主力军,但同时他们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网络依赖症也越来越突出。文章在问卷调查、调研基础上,阐释了工科大学生的网络依赖的总体状况,分析了形成网络依赖的内因和外因,在此基础上探析如何从预防和干预两个阶段来减轻、戒除大学生对网络的过度依赖,以达到帮助个体树立合理、健康的网络观念和拥有正确的网络使用模式。  相似文献   

4.
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通过问卷调查研究女大学生的婚恋观,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女大学生在婚恋观上所反映折射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基本正确的。引导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应重点强化六个方面的教育:强化男女平等以及女性人格独立意识的教育,强化摒弃陈腐观念、大胆寻求真爱的爱情观教育,强化去功利化、去物质化的道德观教育,强化慎重对待婚前性行为、正确处理两性关系的性知识教育,强化心理素质教育,强化家庭美德、婚姻法教育等。  相似文献   

5.
当代女大学生的恋爱观和性价值观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作为校园文化一翼的大学生恋爱,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从本质上说,女大学生的恋爱观、性价值观均是一种价值取向,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目前女大学生在恋爱当中的恋爱现状、恋爱行为、恋爱与性行为等问题;女大学生恋爱观与性价值观形成的原因及生理、心理、社会和特殊环境等方面。经过调查,研究分析使女大学生不断提高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性价值观。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性行为原因分析及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 ,由于几千年封建思想的传承和禁锢 ,至今性行为仍是人们忌讳的话题。尤其对于天之骄子大学生的性行为 ,很少有高校工作者正面、公开、理性、客观地进行探讨、研究。本文仅就大学生性行为的产生原因从生理、心理及社会因素的角度进行了初步探讨及思考 ,为同行、专家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7.
随着大学生使用智能手机的普遍增加,一方面给大学生生活学习带来了便利,另一方面也危害着大学生。面对智能手机的诱惑,大学生要学会自己控制手机的使用,不要成为手机的俘虏。文章主要从社会、学校、家庭、大学生自身四个层面来展开论述,主要目的是帮助大学生摆脱手机依赖,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8.
结合新时期女大学生的特点,分析当前高校女生恋爱主动性增强,周期缩短,频率增快,同居现象开始出现及性行为发生率上升等现状,探讨影响高校女生恋爱的原因,提出加强女大学生恋爱心理教育,开展女大学生性健康教育,加强校园规范管理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等相应对策,以求正确引导高校女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提高综合素质,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一些新事物,新思想逐渐进入了受封建思想禁锢已久的中国。其中"性开放"就是其中之一,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问题显得愈加的严重,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那么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婚前性行为呈上升趋势,自然也成为社会和教育界关注的话题。本文从大学生婚前性行为的现状入手,对大学生婚前性行为出现的原因、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应对做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0.
为了了解湖南省高校大学生性知识、性观念、性行为的现状,采用随机抽取的办法抽取了以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为主的部分高校的2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性知识比较缺乏,对性生理知识、性病、艾滋病知识、避孕知识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错误的认识;大学生的性观念呈多元化倾向;大学生仍很看重"贞操",但他们对婚前性行为、未婚同居又持宽容态度,这两种不同的态度充分说明了大学生的矛盾心理;大学生的婚前性行为的比例也明显增高;大学生获得性知识主要是通过自学,通过书刊、网络、广播等大众传媒和与同龄朋友的交流,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在大学生性教育方面仍处于薄弱环节。调查结果说明:学校对大学生性健康教育、性道德教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1.
当前,女大学生遭遇的生命及健康安全风险与日俱增。通过问卷调查、质性访谈和二次文献分析,发现女大学生对与生命教育相关的健康、自杀、性行为、安全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均有初步的认识,也愿意参与相关的活动,但大部分没有付诸行动,其影响因素包括个人、家庭、学校、社区以及社会系统等。当前,女大学生自我保护和生命质量提升的意愿不断提升,生命教育的服务需求日益凸显,需要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对遭遇心理、生理危机的女大学生进行个案管理,运用小组方法对不同需求的女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通过社区教育进一步完善女大学生生命教育体系,从女大学生生命教育中提升女大学生的生命及健康质量。  相似文献   

12.
论儿童游戏的生活本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游戏之所以是儿童的生活 ,这绝不仅仅是因为游戏的活动自然地占据了儿童大部分的活动时间 ,抑或儿童大部分活动的发生和进行都是以游戏的形式或心态。在根本上 ,这是因为游戏的实质就是儿童的生活。游戏不仅产生并发展于生活 ,更为重要的是游戏赋予儿童以童年的生活、有灵性的生活。因此 ,游戏之于早期教育的价值就是使教育向儿童有灵性的生活回归  相似文献   

13.
美育究竟是不是一门专门化的独立课程,这个问题是涉及到美育如何实施的一个重要原则。从美育自身所具有的特点来看,它还不能说是一门固定的课。美育的要义是以美育人,但是,美却不是一种独立的物质现象,它是客观世界各种具体的事物和现象与社会人生的关系中所显示出来的一种价值,并且时时刻刻在人的精神生活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因此,美育不可能仅仅是一门具体的课,也不可能仅仅局限在课堂上,它主要还应该是通过一切教学活动,以一种处处渗透的方式来进行。可以这样说:哪里有美,那里就有美育活动。因此,美育的天地是无比广阔的,它是一项人人参与、时时落实、处处渗透的活动。  相似文献   

14.
“互动教学”是进行课堂教学的一种探索,其特点是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体育教学中,通过“互动教学”可达到督促学生锻炼身体,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教会学生做人、求知、生活、审美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科技哲学视阈下的科学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和发展模式,它是人类能够更好地生活的基本保证,但它并不等于生活的全部智慧。我们应该在系统哲学、生态哲学和技术哲学思想的指引下对如何提高和发展科学教育提出自己的设想,这样,科学教育的质量才会得以提高,全民的科学素质才会得以提升。  相似文献   

16.
初中生所处的时期既是"黄金期"又是"危险期",对他们的教育更显得重要。然而家长最了解,也最容易影响孩子;孩子很依赖父母,也就最容易接受父母的教育;家庭教育又是人生所受的第一个教育,也具有其它教育无法比拟的优势,所以家长要意识到家庭教育环境的重要性、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初中生的身心特点、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进而更好地配合学校及社会对他们的教育。  相似文献   

17.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内容或基质在一般的主体性提倡中仅仅是想象中的抽象物,这样的"主体性"在现实世界是不充分的,对普遍主体性的肯定及其对人性之质的回答都具有形而上学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现实"主体"既包括对理想人性的最大实现,更是指意识形态宣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后者应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绝对主体。"交互主体"的提倡不能否认不平等的主体间关系,特别是在政治主体突出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在多重身份的主体存在状态中,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性的"他律"活动变成"自律"的自愿自觉活动,是主体性实现的开始。  相似文献   

18.
对浙江师范大学学生的业余音乐生活现状的调查表明:大学生对音乐的喜爱程度普遍较高,也具备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但参与音乐活动的意识较为薄弱,且欣赏的音乐水平档次不高,总体的音乐素质不容乐观。建议音乐课程体系、师范教育特点、校园音乐文化活动诸方面加强与改进高师中的非专业教育及基础音乐教育。  相似文献   

19.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其次要着力培养高素质的教师,深化课堂教学的改革,加速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使学生在打好知识基础的同时,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创造,成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相似文献   

20.
陶行知认为德育只有体现在社会性生活中才有意义.他把集体生活、教育活动、家庭生活作为德育的调节场和德行的践履地,并总结出在社会性活动和交往中实施德育的规律和优化德育过程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