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跨学科比较文学研究是从文学的外围入手,并通过对这些外围领域和文学关系的研究来研究文学的本身。鉴于学科发展的综合化要求以及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往往涉及众多学科领域的事实,故而跨学科这一比较文学新领域的开辟十分必要。但是,这种研究必须遵循综合性、整体性和文学性的原则。  相似文献   

2.
《南都学坛》2016,(1):43-51
近年文学创作界的跨界写作和理论界的跨学科研究越来越流行。跨界诗成为新诗现代性建设的八大重点建设诗体之一。台湾近年流行"诗配画""网络诗"等跨界诗。文学的跨界写作和跨学科研究都需要以文学为本位。三十年来大陆文艺学"跨学科"研究主要是指利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研究文学,有经验也有教训。当代学者的最大竞争就是知识结构的竞争,文学的跨学科研究应该强调"专业有界",要以专家的身份"守学科",以杂家的身份"跨学科",既保守又开放。"跨界"还要遵守学术规范,现阶段很多文学学者的"知识结构"都无法应付"跨学科"研究的需要,现行的学科体制也没有为跨学科研究创造良好的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3.
在《文艺心理阐释》一书中 ,鲁枢元先生试图沟通文学与心理学这两门学科的努力与比较文学范围内文学与心理学跨学科研究有着某种契合。将此书置于比较文学视野之下来观照 ,可发现它为文学与心理学跨学科研究做出了多方面的贡献 ,并为发展这一研究领域提供了多种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学科茧房导致专业知识的摄取桎梏于某一学科固有领域,使得学科之间存在泾渭分明的壁垒。如何打破“学科茧房”,实现“破茧成蝶”的锐变成为了新文科建设中法学研究的重要抓手。为了解决法学学科的规范话语与其他学科研究范式的界限、法学跨学科研究的工具性制约因素,以及法学跨学科研究在国别问题中的局限性等现实困境,应当建构多学科交流、跨学科研究、跨领域阐释和跨区域借鉴的“四位一体”模式,以培养方式打破学科体系固有窠臼,以开放式学科边界促导跨学科共识的形成,促进法学跨学科研究工具的创新与运用,拓宽法学跨学科研究在国别问题中的视野格局,进而使法学学科从“学科茧房”到“破茧而出”,实现学科融合的基本目标,不断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学教学科研体系。  相似文献   

5.
现阶段,我国学者对比较文学学科的理论研究均受美国学派的深刻影响,普遍认同比较文学学科的理论研究正处于“跨学科研究”阶段,使得“跨学科研究”成为了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跨学科研究”是一种应用于多学科领域研究的普适性研究方法,缺乏对比较文学研究的针对性,加之“跨学科研究”的范围过于宽泛,从而严重忽视了比较文学研究的国际性和世界性.基于此点,对比较文学的“超文学研究”进行剖析,对于重新确定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研究范围和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法律与文学”运动在美国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发展虽然并非一帆风顺,却也基本处于稳定发展的态势。然而,作为法学的一个分支领域,法律与文学研究却未像预期那样获得巨大的繁荣,基本上处于法学研究的边缘地带。诚然,基于法学专业知识与实用主义视角的考量,法学学者对法律与文学跨学科研究的前景有理由担心与焦虑。然而,如果将焦点从“法学”视域转移到“文学”视域,这个跨学科研究将显示出它更丰富和更有前途的一面。鉴于此,本论文重新界定法律与文学的跨学科研究为“涉法文学”研究,并为其在法律与文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正名,进而为其未来的研究提供可能性的路径——还原文学性、情感转向、文化共识,意在超越现有法律与文学研究的实用主义范式。在真正意义上,这形成了法律与文学两个学科之间的双向互动。  相似文献   

7.
中国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是在少数民族文学研究逐渐成熟的过程中发展而成的新兴学科,其跨民族、跨文化、跨语言、跨学科的文学研究的学科特性,决定了其在比较文学研究领域不可或缺的地位。民族文学关系研究是有关双方文学与文化系统的研究,影响关系研究和平行研究是中国民族文学研究的两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8.
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经雷马克为代表的美国学者提出以来,为比较文学引进了新的研究视角,创辟了新的领域和境界,但在很多方面也一直受到学界的争议。首先,跨学科研究使比较文学学科本身形成了无限的扩展性,从而让学科界限变得模糊甚至不再存在;其次,跨学科研究也容易使比较文学研究形成对"文学性"的丢弃,对"可比性"的忽视,使文学文本沦为其他学科的研究资料;最为严重的是,它漠视了比较文学学科所要求的研究对象必须具备跨国界、跨语言、跨文化或跨文明等"跨越性"。  相似文献   

9.
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如何进行,本笔谈3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展开。何云波的《文学与伦理学:对话如何可能》以文学与伦理学的关系为例,揭示不同学科之间,共用一套话语,却因为价值取向的歧异,导致对话的困难。就像文学中关于两性关系的描写,与现实的伦常,往往是相冲突的。文学与伦理学,如何对话、融通,便成为一个问题。姬宁的《从跨学科视野看舞蹈艺术中音乐与舞蹈的关系》结合音乐传统美学研究“声无哀乐论”的学理思路来梳理舞蹈学科中音乐与舞蹈的关系,并对这一关系提出“舞蹈样式决定律”。宋德发、王晶的《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纷纷扰扰30年》则将中国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30年,一些理论热点问题的争议概括为3点:第一,“跨文化”是必须的吗?第二,“以文学为中心”是必须的吗?第三,到底如何“跨学科”?并提出,如果以“学科立场”来审视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自然会纠结于这些争论,如果以“问题立场”来审视,这些纠结就会烟消云散。只要研究者真的具备跨学科的意识,尤其是具备跨学科的能力,那么,无论怎样跨其实都可以。这些文章从不同角度展开,相信对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理论建构,不乏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跨学科研究是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跨学科研究需要拓宽思路,从新的角度加以思考。从学科史的角度看,比较文学的跨学科还可以包括对单个文本进行多学科因素研究的可能性。由此比较文学跨学科就成为对单个文学文本的解读方法之一,弥补了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模糊性。  相似文献   

11.
文学家与法学家身份的非个案式重合,在一定程度上为文学与法律的跨学科研究提供了合法性基础,由此文学与法律对话的可能性以及如何开展二者的跨学科研究的问题开始被关注。于是有法学研究者对此发声,并且在“经济学包围”的压力下越过可能性的探讨而径直跨跃到了二者的跨学科研究。然而缺失了“可能性”探讨为前提的跨学科研究无疑是一种“意念先行”的预设式研究,同时“情急”之下展开的比较探讨,难免会成为“轻率的概括”“表面化的理解”和“偏见的解释”。这不仅使得“跨学科研究的对象”变得含混不明,而且基于学科之间天然的或偶然的相似性而展开的所谓“跨学科视角”的研究实为“专业视角”的单一学科透视,还使得文学与法律学科之间的关联性和共同性被放大而差别性遭到忽视,从而导致对这两门学科双向的误读与曲解,得出一些空泛松软的“先验”式的结论。因此,真正基于文学与法律的跨学科研究,正期待着合理框架内的理性回归。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宝卷研究,在文学、宗教学等不同学科领域,研究课题以及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各有不同,各学科间缺少有效沟通与交流,并由此带来一些学术分歧。日本的宝卷研究,尽管也存在学科畛域,但通常是以研究中国文化为学科范围,容易融合文学研究和宗教学研究,从而产生了像泽田瑞穗这样杰出的综合研究型学者。如何切实有效地推进跨学科研究,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而该问题的解决也有助于中国宝卷研究水平的提高和新型研究队伍的建设。  相似文献   

13.
论弗莱的超学科文化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拿大著名学者诺思罗普·弗莱不仅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文论家和思想家之一, 而且还是一位划时代的文化批评家。他的学术思想研究不单限制在文学批评的领域, 而且已经升华到了超学科文化比较的高度。圣经是一部集宗教和文学于一身的宗教经典和文学名著。弗莱通过对圣经的宗教思想与其中的文学特征的系统比较研究, 剖析其内在的联系及其双重的重要性, 实现了他独具风格的跨学科比较, 为学术理论界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比较文学发展很快,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教材建设成果迭出,学科理论注重方法论的构建,着眼学科的发展与创新,关注文学研究的焦点问题;在文学关系研究方面聚焦于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传播与接受、海外华人文学与海外华语文学、民族文学的比较、比较诗学、海外汉学等;在跨学科研究方面,将政治、教育等制度及宗教、地域文化、社会习俗、民间社团、语言学、符号学等对文学的影响纳入研究视野,并试图从文学、人类学的角度来重构文学观。比较文学以开放性、跨越性的姿态呈现于文学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5.
跨学科研究是当代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特征,它可以与许多相关学科进行"嫁接",在学科交叉的边缘地带衍生出新的理论和学科。当前,传播学的跨学科研究推进乏力。笔者认为除了学科自身力量弱小之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找到合适的研究问题,没有构建起一个跨学科研究的平台。物联网的出现构建了一个全新的传播领域——从物质世界到人类社会。日本地震的灾情预警与危机传播的对接就是一个基于物联网的跨学科研究问题。与此同时,构建跨学科研究平台至关重要,利用第一代互联网建立跨学科研究的虚拟实验室也是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文化景观”是人文地理学的关键词,发轫于“景观”,经历了“景观”向“文化景观”的嬗变,其总体涵义指彰显文化属性的实体景观。“文化景观”的指涉范围包括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成为跨学科联系的高频词汇,如与文学地理学所建立起的跨学科互动。这种互动总体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为人文地理学关键词“文化景观”,与文学地理学关键词“文学景观”之间相联又相离的关系;其二为“文化景观”自身包含的人文地理学科方法论,与文学地理学学科研究方法论之间,形成了互视、借鉴的有机模式。跨学科互动的双向审视,既修补了文化景观研究中偏离本体研究的不足,也成为检验文学地理学的学术话语权及现实功用的一次尝试。  相似文献   

17.
文学人类学研究越来越成为国际国内学术界的一种跨学科“边界”的范例,因此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和重视。然而,毕竟文学与人类学在知识谱系范畴属于不同的学科,二者走到一起的学理背景和操控功能等也因此受到学者们的注意和质疑。以仪式理论为例,就文学人类学叙事中的形式等物化体征进行分析,试图在学理上对文学人类学研究作一些铺垫工作。  相似文献   

18.
文学人类学作为一个跨学科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对过去的文学研究单一化的模式有一个拓展过程,文学人类学就是试图用人类学的视野、人类学的知识和人类学的整个学科体系对文学文本进行阐释,文学人类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独特的魅力。人类学与文学互动、交融是适应知识重新整合时代的必然现象。  相似文献   

19.
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如何进行,本笔谈3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展开。何云波的《文学与伦理学:对话如何可能》以文学与伦理学的关系为例,揭示不同学科之间,共用一套话语,却因为价值取向的歧异,导致对话的困难。就像文学中关于两性关系的描写,与现实的伦常,往往是相冲突的。文学与伦理学,如何对话、融通,便成为一个问题。姬宁的《从跨学科视野看舞蹈艺术中音乐与舞蹈的关系》结合音乐传统美学研究"声无哀乐论"的学理思路来梳理舞蹈学科中音乐与舞蹈的关系,并对这一关系提出"舞蹈样式决定律"。宋德发、王晶的《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纷纷扰扰30年》则将中国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30年,一些理论热点问题的争议概括为3点:第一,"跨文化"是必须的吗?第二,"以文学为中心"是必须的吗?第三,到底如何"跨学科"?并提出,如果以"学科立场"来审视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自然会纠结于这些争论,如果以"问题立场"来审视,这些纠结就会烟消云散。只要研究者真的具备跨学科的意识,尤其是具备跨学科的能力,那么,无论怎样跨其实都可以。这些文章从不同角度展开,相信对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理论建构,不乏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从跨学科视野看舞蹈艺术中音乐与舞蹈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如何进行,本笔谈3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展开。何云波的《文学与伦理学:对话如何可能》以文学与伦理学的关系为例,揭示不同学科之间,共用一套话语,却因为价值取向的歧异,导致对话的困难。就像文学中关于两性关系的描写,与现实的伦常,往往是相冲突的。文学与伦理学,如何对话、融通,便成为一个问题。姬宁的《从跨学科视野看舞蹈艺术中音乐与舞蹈的关系》结合音乐传统美学研究"声无哀乐论"的学理思路来梳理舞蹈学科中音乐与舞蹈的关系,并对这一关系提出"舞蹈样式决定律"。宋德发、王晶的《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纷纷扰扰30年》则将中国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30年,一些理论热点问题的争议概括为3点:第一,"跨文化"是必须的吗?第二,"以文学为中心"是必须的吗?第三,到底如何"跨学科"?并提出,如果以"学科立场"来审视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自然会纠结于这些争论,如果以"问题立场"来审视,这些纠结就会烟消云散。只要研究者真的具备跨学科的意识,尤其是具备跨学科的能力,那么,无论怎样跨其实都可以。这些文章从不同角度展开,相信对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理论建构,不乏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