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汉译佛经长篇故事情节链很长,出自虚构,唐前已有一些在汉地流行;这类故事在唐前纯汉地诗文中几乎没有,而初唐小说《游仙窟》突然叙述了这类故事,则《游仙窟》这类故事的出现受到了汉译佛经同类故事的影响。盛唐及其后,汉译佛经中的这类故事在汉地已流行了很长时间,汉地人叙述同类故事的作品越来越多。可以说,汉译佛经长篇故事对唐代叙事文学的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朝鲜《兔子传》的原型故事与佛经故事具有同一性,从印度故事到朝鲜《兔子传》的诸阶段中,人们可以看到佛经故事在传播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变异,原来简单的动物寓言演变成了情节完整的民间故事。而在中国和朝鲜,这个民间故事又进一步改编成了小说。  相似文献   

3.
唐初汉译佛经已具备冯燕杀不义妇故事的基本母题要素。但佛经中 ,当事人将自己的行为归结为“业”———宿命 ,而以冯燕为当先的中国侠 ,却较多地表现了一个好汉敢作敢当的气概 ,不祈求官府宽恕 ,不累无辜。这一广为传播的重要母题的文本营构 ,当来自外域传译过来的佛经故事 ,巴利文文献的佛本生故事也有不少旁证。关于佛经翻译文献元典的具体细致的研究 ,应当引起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4.
佛经中的“目连故事”情节丰富、想象奇诡,其类型主要有四种:飞行,斗法,上天入地,地狱救母.通过对敦煌《降魔变文》和《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目连故事和救母故事以及六朝志怪小说进行对比分析,认为佛经故事在传入中土后经过有意筛选,附会一定的宗教信仰模式,至唐代变文完成了本土化转变.经变故事的情节并不局限于原有佛经故事,而是融合不同故事情节,形成搬演时生动曲折的效果,更具故事性和宗教感染力.  相似文献   

5.
《游仙窟》虚构故事的情节链很长并且各个环节连接得都比较紧密自然,受到汉译佛经中同类故事的影响;较大规模地用诗唱和,受到汉译佛经中较大规模地用偈颂对话形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纳斯尔丁.阿凡提的笑话故事是我国民族民间口头文学中一朵闪耀着异彩的奇葩,也是一门语言的艺术。从语用学的角度看,阿凡提笑话故事中语言幽默产生的机制在于其违反了会话交际中的合作原则和现实原则。  相似文献   

7.
《阅微草堂笔记》中提到冥间有此判罚:妓女来世当转生为雀鸽!此说来源于佛教。早期佛经寓言中讲鸽子是种淫欲旺盛的动物,且被欲望所困苦。另外,佛教以为人死之后会按“习气相投”的原则转生,故欲望重者就会转生为鸽子之类。《聊斋志异》有“龙畏细虫”之说,原来诸多佛经中经常提到龙有三种苦恼无法解脱,其中鳞甲有虫是其大烦恼之一。以“龙怕虫”作为情节要素的佛教故事不少,且都情节生动,这些传说在中国产生了一些本土化的变异与翻版。可见,佛经影响中国小说的过程往往是先要有佛经故事与本土故事为中间环节的。  相似文献   

8.
佛教文化对藏族文化,佛教文学对藏族文学都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在《藏文大藏经》中讲述佛陀本生故事和因缘故事作品中的佛经故事,对藏族文学的格言诗、藏戏与历史文学,都有着各种不同的影响。在影响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演变。演变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民族化,即在佛经中印度故事的基础上,更换人物、处所、语言与细节,使之符合藏族的特点。同时使宗教思想有所淡化,文学色彩更浓。  相似文献   

9.
调侃杂志名     
《故事家》对《故事会》说:天天开会,你还要不要这个家?《快活林》对《故事林》说:你故事再多有啥用,还是没我快活。《幽默大王》对《笑话大王》说:咱俩经营的都是幽默与笑话,何必各自为王呢?  相似文献   

10.
经过分析发现,汉译佛经中虽然有猴子形象,但有相当部分不像《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形象。此外,汉译佛经不大可能是传播印度神猴哈努曼形象给中国人士的工具。孙悟空形象更接近于中国本土流传的猴故事。从明代藏书书目发现,有较多的是本土所流传的猴怪故事。  相似文献   

11.
"感应母题"是中外文学共有的文化母题。中国古代早期的文史记载中便蕴含了"天人感应"母题。从印度传入的大量佛经及民间故事中也蕴含了这一母题。佛经"感应"故事所具有的印度神话的夸张性、荒诞性、神异性及虚幻性对唐传奇小说母题起到了很大的触媒作用。此外,佛教"感应母题"所宣扬的果报思想与中国传统的"天人感应"思想的有机融合,亦极大地催化了"感应母题"的风靡。  相似文献   

12.
“未曾有经”是汉译佛典中最重要的叙事文体之一,它在内容上以神通故事为主,旨在通过神奇叙事来彰显佛教伦理之善,并形成了特定的文本结构。这种文本结构以及相关的故事情节或类型,曾对中土文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唐代小说中的僧人形象 ,高僧很少 ,也没有体现多少佛教思想。“服务型法术僧人”形象 ,缺乏佛教色彩 ;“斗法型法术僧人”形象 ,只是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矛盾斗争中失败的象征。“另类僧人”形象 ,反佛教的主旨更加明显。这些都体现了唐代小说的反佛教倾向。六朝多“辅教小说”而无反佛教小说 ,唐代小说宣传佛教者少而反佛者极多 ,这与唐代科举制度加强了士大夫与中国本土文化之间的亲缘关系等原因有关。  相似文献   

14.
佛教对六朝志怪小说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佛教传入中国后 ,除了在义理上大力宣传以外 ,还更多地利用佛教典籍中大量的故事、寓言、譬喻、史诗等通俗易懂的形式 ,使佛教进一步走入广大的百姓中间。佛教的这些生动形式不仅为六朝正在兴起的志怪小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题材、语词等 ,尤为重要的是 ,它们还在人生观、道德观、时空观、小说的情节、叙事方式以及奇特的想象等方面 ,对六朝志怪小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果抛开其宗教内容的话 ,可以说 ,佛教中的这些形式 ,是对中国文学的一大礼赠。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古代叙事文学母题演进的历程中,有些原型母题的意蕴并非本土生成,而是与相异的其他东方民族之间通过文化互动、文学交流植入而来,从毗邻的印度文学翻译传译过来的成分占有很大比重。在清代蒲松龄所撰《聊斋志异》中便有许多故事内存着经由汉译佛经传来并融汇于我国文化、再现于文学叙事的印度母题,例如小说情节中时常出现的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疾病、灾害,即为实例。  相似文献   

16.
三国两晋时代,南亚树木崇拜传入流播,与中土生态困境引发的理性思考交汇,构成了中土民俗心态的一次震撼。其在介乎民俗传说和文学之间的树神母题中,凄楚而顽强地表现出来。佛经故事母题伴随着佛教的众生平等、戒禁杀生等观念,深入到中国古人民俗心理中。树神崇拜也成为中国古代植物神崇拜的核心。  相似文献   

17.
《今昔物语集》里面的月兔故事来源于《大唐西域记》。该故事也属于兔本生故事.汉译佛典中类似的故事多达15则以上,且各有差异。通过对这15则兔本生故事的文体、主题、情节要素等进行综合分析比较,可以了解佛教本生故事在口承和书面传承过程中的演变及其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8.
试论英语笑话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英语笑话译成汉语的不可译性问题进行了经验式分析。文章依据泽巴尔宾斯柯亚对笑话的分类原则选取了九个笑话,运用卡特福特的语言和文化不可译性理论、柯平的社会符号学理论和图里的目标语中心论进行深入探讨。结论是三种理论单独运用时都存在局限性,综合使用三种理论分析不可译性显得更为科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