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网络流行语具有简洁、口语化、幽默、讽刺搞怪等特征。网络流行语的广泛传播,有其深厚的社会历史语境:国内思想界的论争及其引申的"媒体和民主"的关系的讨论、消费主义形态下话语权力的纠结、公共性的结构性转变、媒体商业化和民主的合力作用以及传播对象个体身份的缺失。 相似文献
2.
3.
论全球化传播语境下的国家形象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北京奥运会结束之后,中国进入到“后奥运时代”,中国的对外传播从此处在了全球化语境之下。在后奥运时代的全球化传播语境下,为塑造合意的国家形象,中国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努力:讲究符号媒介的跨文化选用、提升对外媒体的公信力、加强政府对世界媒体的公关和营造理性的媒介公共领域。 相似文献
4.
民俗艺术虽剥离自民俗学,然其与民俗学千丝万缕的历史关联使其从未脱离对于乡土社会的关注和重视,民俗艺术广泛且深入地存在于民间生活之中。民俗艺术的乡土本位的确立主要源自于社会环境、文化心态和地域分布三个方面的影响,而自上个世纪末开始,随着民俗艺术存在空间发生改变,民俗艺术从乡土走向城市,其乡土文化气息与特色逐渐向城市文化渗透,民俗艺术的这种转变造成了其传播语境的由乡土本位向消费语境的转换。在语境转换过程中的民俗艺术的传播场域中,呈现出了三个基本的空间维度:精神性维度、社会行为维度和信息技术维度,这三个维度自有特点又相互勾连,在民俗艺术传播的时间坐标中呈现出它们的不可或缺性。 相似文献
5.
林文艺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2)
全球化语境下中国跨文化传播取得一些成绩,但是还是受到东西方文化及意识形态之差异,汉语语言翻译的难度及跨文化传播机构不完善等因素的制约,导致对外传播未取得理想效果。因此,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需要采取弥补文化折扣,跨文化传播的内容与形式应更多元化,重视翻译队伍的建设,提高翻译水平,完善文化对外传播的机构,主动与国外主流出版机构或个人合作策略,助推中国文化的跨文化传播取得更大成效。 相似文献
6.
7.
战略传播是美军在公共外交的基础上提出的新型军事传播理念,现已广泛延伸到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本文提出,从战略层面着眼,把长远地部署传播体系,对关键目标受众的决策环境进行影响和塑造所实施的传播行动称为环境设置。环境设置突出了两个概念,一是战略传播对关键目标受众决策环境的着力,二是围绕预期目标针对特定受众思想和行为进行间接设置的思路。从这一点上看,战略传播的首要预期作用,也正是制造环境设置效应。 相似文献
8.
在"全球化"语境和"市场化"氛围中,出现了诸如生活审美化和审美生活化以及艺术是否会终结或消亡等诸多问题与新的动向。在这种情况下,美学、文艺美学去向何处?美学、文艺美学还有存在的理由和价值吗?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深思的新问题。笔者以为,在全球化语境下,艺术不会消亡,它们在新的历史文化环境下会有新的发展和突破。 相似文献
9.
教育部关于新文科建设的重大举措并非孤立行为,而是中国高等教育学科体系全面创新系统工程的重要一环。新文科建设的本质是学科系统的开放,并以此为基础,借助学科之间的深度融合、跨界赋能,实现文科的科学化,提升文科发展质量。新闻传播学科应把握新文科发展的契机,吸纳新生动力、新鲜血液,为新闻传播卓越人才的培养提供重要保障。首先,加强系统开放,完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建设;其次,深化跨界赋能,推动新闻传播学科创新融合。此外,融通专业知识与人文精神,提升新闻传播学人才培养质量。而新闻传播学新文科建设的“命门”在守根固本。新闻传播教育体系本身的完整性是前提,同时需要定位本体,廓清学科边界,为学科融通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西方主流经济学对市场的观察并未包含历史维度,导致其形成了一种静态和机械式的市场动力理论。英国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梅格纳德·德赛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重新将市场放入历史语境中,以探索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命运为最终目的,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市场动力理论。 相似文献
11.
新奢侈品是介于奢侈品与普通消费品之间的产品和服务,它虽然价格不菲,但品位、品质超群,能够满足受情感价值驱动的消费心理需求。伴随消费者对新奢侈品消费的深层次需求,企业的传播策略也应有针对性地创新和升级。企业要在新奢侈品研发、生产、传播的整个过程中,把握每一个与消费者沟通的接触点,并通过各种传播路径,恰到好处地把品牌理念和奢侈意味传递到目标消费群体中,以便得到目标消费群体的认同,并为新奢侈品的蜂鸣传播提供便利条件。 相似文献
12.
G.Gazdar在P.Grice会话隐涵理论的基础上,运用形式化手段刻画了语境的动态转化机制,探讨了会话隐涵和预设在语境中的投射问题。Gazdar的语境转化理论使得语言学界和逻辑学界对语境的研究更为精确、更加深入,它解决了语用学和语言逻辑的诸多疑难问题,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14.
15.
维特根斯坦意义在于使用的命题,近年来引发了大量关于语境论的讨论,也衍生出许多不同版本的语境论观,其中影响较大的是科南特的意义取消主义语境论和特拉维斯的意义不充分决定语境论。两种解读方式都倾向于认同意义会随着使用的场合而变化,即意义不具有固定的场合不变量。但通过对维特根斯坦理论的再考察,可以发现上述两种解读观点是不充分的,从而构建相异于上述两种观点的全新视角,即维特根斯坦的语境原则与意义的场合不变量是相容的。 相似文献
16.
17.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俄国形式主义在我国传播与接受是在后现代语境中展开的。在这一语境之下,俄国形式主义一方面因和后现代文学观念抵牾而受到訾议,另一方面因其对文化研究的救弊作用而在文学理论批评的重建中被重新发现价值。俄国形式主义在我国1990年代以来传播与接受从"抑"到"尊"的走向表明,我国文学理论批评正从现代型向后现代型转型,并进而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8.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大众对于阅读的要求有所提高,阅读形式也多种多样,比如从纸质阅读逐渐转变为电子阅读,而图书馆作为阅读重要场所,也需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加大推广力度,使青少年能够获取自己喜爱的书籍,从中汲取知识,成年人获取能提升自我价值的信息,这就需要图书馆加大阅读推广力度,本文对此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试论语境变迁对文本传播的影响--以《抓壮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境变迁是考察文本传播效果与传播方式的重要方面.由于<抓壮丁>的母本和衍生文本流传十分广泛,构成了较为完整而且发达的传播系统,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所以本文以此为研究个案,分析其传播特点.因为传播语境的相似和类同,大多数经典文本与<抓壮丁>一样,具有大致相同的传播规律. 相似文献
20.
语境问题是影响文艺阐释效能、功用、甚至阐释性质的重要因素,其在文艺作品中的表现,有创作语境、接受语境、历史语境三重关系;其在文艺批评中的表现,有对象语境、关系语境、结构语境和功能语境。文艺阐释语境中的内容,表现为“说什么”,作者的言说意图与文本表达的客观效果之间是有差异的。文艺阐释语境中的人际关系,表现为“对谁说”,即言说者对谁说和所说内容谁在听的问题。以上共同构成了阐释语境的各个方面,可以看出文艺阐释不是一个简单的信息传达过程,而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