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政治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当前,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为核心的中国当代政治学之发展,正面临许多新挑战、新问题.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正面临着四大问题,即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核心地位的隐性弱化、西方现代政治学理论的多维冲击、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自我发展能力不足,以及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意识形态化问题.应对外在环境的变化,把握中国政治学学科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是学术界必须关注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
拉克劳与墨菲是后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们不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解构,同时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实施了建构,这是其代表性的最主要体现.拉克劳与墨菲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唯物史观、阶级政治学和本质主义进行了解构,同时又建构了其话语理论、领导权理论和激进民主多元理论.因此拉克劳与墨菲的理论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解构与建构的统一,即在解构的基础上达到建构,建立一种符合自由、多元的激进民主的社会组织原则.  相似文献   

3.
詹姆逊的后现代文化批判理论是在全球政治和后现代文化高涨的历史语境中,建构起来的一种适合于美国后工业社会状况的马克思主义.尽管它继承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传统,然而却第一次发展了资本的文化逻辑理论,从而超越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美学救赎,深刻地揭示了文化的经济性;通过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传统与资本逻辑之间建立特定的张力,来重新激活当代美国马克思主义在抵抗全球资本主义普遍化逻辑中对现实问题的重大反思,并由此建构起其独特的文化政治学.  相似文献   

4.
学科互涉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同中共党史、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研究范围存在着学科互涉情况,但在研究层面上也有明晰的区分.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研究中学科理论与实践紧密互动和对现实实践直接指导层面、研究对象主体层面,研究方法的整体性层面与其它学科作区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区分于中共党史、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学科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以实现人类的最终解放为最高理想。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中国化的过程中,不断地指导着我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体现着和谐的主题。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任务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中的基本原理相契合,在丰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同时,也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中国化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6.
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研究面临创新的任务,需要方法论的开掘.国内通常的做法是借用西方政治学的工具来解释政治,并在其中混合马克思主义的一些观点,在理论创新上步履蹒跚.关系政治,突破常规路径,从马克思主义矛盾辩证法出发,结合系统科学思维,形成了一种融结构、行为与功能分析于一炉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研究新框架.在它看来,政治不过是人们在特定社会条件下互动生成的一种公共生活:以政治主体、政治权力、政治利益与政治环境等为要素,在政治组织、政治制度与政治文化等政治结构下,通过政治主体的政治行为相互作用,实现公共管理的社会现象.这样既可以比较好的解释当代政治实践的新事实,也可以超越传统政治学的视线,初步揭示社会政治中个体与整体互动的规律.关系框架,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发展的努力,也反映了当代国际政治学发展力图在研究中将结构、过程和结果相综合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7.
推进政治学话语体系建构既是政治发展实践的要求,也是理论自我完善的冲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政治学话语体系建构提出了新要求。话语体系建构应依循学科成长、学术发展的基本规律。基于客观实践的自主性理论创造,是话语体系成长的基本路径。政治学话语体系建构需要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讨论分析政治学话语体系建构的成绩、经验及不足,避免功利偏狭的心态;进一步夯实理论基础,以谦逊的姿态对待已有成果,在增强学术自主性的同时,继续借鉴古今中外丰富的思想理论资源,而不是故步自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加强交流,缓解学术与政治、学人与学人、学术与学术之间的张力,形成正向的沟通机制。通过〖BF〗“反思”“固基”“对话”〖BFQ〗的途径,使政治学话语体系建构取得扎实的成绩。  相似文献   

8.
建构马克思主义文化结构论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题中之义,也是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当代中国建构马克思主义文化结构论,必须具备清醒的理论自觉意识。在学理层面,要坚持文化结构论是不可忽视的马克思传统;在方法论层面,要坚持返本、对话与开新的有机统一;在价值层面,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欧洲政治学不断深入探讨政治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充分关注欧洲政治发展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促进政治学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的融合,在公民身份和政治认同、欧盟的发展与欧洲一体化、现代国家与民主的历史建构等研究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为中国政治学的发展提供了诸多启示.同时,随着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和欧洲社会的后现代性发展,欧洲政治学将会加强对媒体与政治、族群与身份认同等问题的研究,进一步推进政治学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近两年,中国政治学界致力于建构中国政治学话语。这是学科发展处在当前环境下的一种应急性表现,它为中国政治学的生存拓展出一片空间。在中国政治学话语建构积极性普遍高涨之际,需要对之进行更深层次的学理审查与前提批判,才能保障这一新的政治学研究取向健康发展。据此,才会避免这样的努力成为叠床架屋的圈内话语、挣脱规范的自封创造与无法检证的脱缰野马。尤其是在当下中国政治学话语建构树立旗号风气较为流行的情况下,需要人们醒觉政治学研究的共同价值取向与全球研究共同体的基本规则,同时清醒意识到政治学研究的实践引导责任和规范思考需求。为此,我们在赞赏中国政治学话语建构的相关努力的同时,对中国政治学话语建构的现状进行反思,对其前路做出展望,以期中国政治学话语建构取得更令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