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倩 《理论界》2013,(12):105-107
当下,群体性事件的频发表明我国社会关系日趋复杂,各种利益关系和社会矛盾已进入高危时期,现在的调控手段已经不能够应对当前的群体性事件,必须设置相关的法律程序和相应的制度保障,才能满足日趋多元和开放的利益诉求。因此,厘清多元利益诉求的正当性,阐明“群体性事件”本身的常态性,进而界定非暴力表达方式的合法性,便是解决此类问题的更为有效和现实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2.
价值多元化是现代社会的基本事实,若任其多元价值无限度冲突就不会有一个稳定、有序的社会。一个稳定、有序的社会要求公共理性成为社会基本价值观,对话、讨论、沟通是体现这种价值观的具体方法和程序,是公共决策的合法基础。公共理性缺失是导致我国社会群体性事件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群体性事件的成因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福建省的调研,探讨如何构建利益协调机制,预防和消解群体性事件问题.作者描述当前全国及福建省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态势和特点,分析群体性事件的深层次成因,进而提出建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预防和消解群体性事件的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4.
关于群体性事件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群体性事件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了我国的政治稳定、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就其发生原因而言,群体性事件的加剧,有着历史文化的、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法制的、社会心理的诸多根源。群体性事件固然有社会危害的一面,也有其客观积极作用。关键在于治理对策是否得当。  相似文献   

5.
康枫翔 《兰州学刊》2012,(7):193-197
利益表达是利益主体旨在影响政府决策而通过一定渠道将自身利益诉求表达于外的行为,其结构包括表达主体、利益诉求、表达渠道。近年来频繁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实质上是一种非制度化的利益表达方式,其产生原因缘自利益表达制度化建构的缺失。利益表达的制度化建构需要保障集会游行示威权、改造信访制度、构建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等,从而增强制度对利益冲突的容纳能力,并为利益冲突提供制度化的解决方式。  相似文献   

6.
群体性事件中群体行为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宏观的群体心理分析上,从微观机制分析较少.运用经济学中自主组织理论,从利益相关角度出发,对这类群体事件中的群体行为进行研究,分析此类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和结果,可以看出,决定群体行为的是群体心理,而因为利益关系不同,群体行为的形成中,不同集团受不同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张进军 《理论界》2010,(2):201-202
综观大多数因政府政策或具体行政行为导致的群体性事件,从发生学的角度看,群众利益受损而得不到及时、合理、合法的补偿是群体性事件触发的原始动因;从类型学的角度看,这些群体性事件各具特性,类型不一。因此,如何避免因政策问题和行政行为问题引发群体性事件,是政府自身从源头上预防群体性事件的关键。同时,如何治理不同类型的群体性事件考量着政府的智慧和能力。  相似文献   

8.
针对近年来我国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呈现上升趋势这一问题,文章从分析社会转型期农村群体性事件的现状入手,从经济、政治、法治、农民自身等多方面深入分析转型期农村群体性事件多发的原因,提出了发展农村经济,实施民生工程,拓宽农民政治参与渠道,完善农民利益表达机制,加强农村法治建设,建立农村社会矛盾监测与应急机制等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当今,由于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逐步进入"深水区"的改革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群体性事件正逐年上升,严重影响了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通过多元主体参与治理的视角来研究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防控,分析了多元主体参与治理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意义,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路径,以期为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防控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0.
中国劳资群体性事件的性质与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期爆发的劳资群体性事件,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劳资利益的博弈,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正常的劳资利益冲突表现形式.利益争议已呈逐步上升趋势.承认和尊重劳动者的多元化利益,是我们缓解和解决劳资矛盾和冲突的重要前提.劳资群体性事件是一种区别于其他社会群体性事件的利益博弈.在劳资双方的利益博弈当中,劳动者提出利益诉求大多是合理、合法的,在利益多元化的时代,劳动者追求的不再局限于实体权利,而是更多的利益诉求,劳资双方因这些利益分歧而产生矛盾和冲突.当前劳资群体性事件有六个主要特征,分别为集中爆发趋势、事件发生具有突发性、引发原因多元化、表现形式多样化、劳资对抗程度暴力化、工人的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等.相应的对策与措施应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推进集体协商工作、完善集体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等四个层面.  相似文献   

11.
依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八条以及相关规定,只要满足原告适格,有明确的被告,有具体的事实和理由,主要证据充足以及符合管辖条件即可以立案受理。但是在司法实践中,基层法院立案难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造成立案难的原因多种多样,诸如缺乏民事诉讼立案监督、法院内部的工作评价体制以及立案庭部分法官基本法律素养不高,等等。立案难严重损害了当事人的诉讼权利,给法院带来了不良形象的同时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因此有必要对这一现象予以研究解决。  相似文献   

12.
阚凯  王龙 《北方论丛》2021,(5):98-105
《民法典(合同编)》第464条第2款规定,婚姻、收养、监护等有关身份关系的协议,在相关的法律没有规定的情形下,可根据其性质参照适用本编的规定."参照适用"可以加强《民法典》各编的联系,改善法律适用状况,但是婚姻关系的伦理性、封闭性等特征,使得参照适用会形成对婚姻关系的正面冲击,进而出现理论研究的前瞻性与实践适用的必要性的矛盾、财产合同的工具理性对婚姻家庭的伦理性的冲击、婚姻法律规范的封闭性与法律解释的过度扩张的抵牾等适用困境.解决上述适用困境应明确婚姻协议参照适用合同编的原则;完善家事立法,限缩参照适用的情形;司法积极回应,对参照适用的典型情形正确指引;发扬调解的经验,给予民众更多决策空间.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30年来广东政治发展以其历史性的成就、先行探索实验的特征和具有普遍意义的"广东经验"确立了自己独特的历史定位:为当代中国的政治转型探路和示范。走向良法之治、推进混合民主、扩展社会自治是广东为中国政治转型进一步探索示范的基本方向,广东政治的发展趋势预示了中国政治发展的未来。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国的公共权力腐败案件逐渐从个体性转变为腐败窝案,在腐蚀政权合法性的同时,也给行政检举机制的运行效率提出了挑战.国内外当前的研究都已经将检举的意义从工具性上升到了价值型和政治性.通过对我国行政检举变迁历程的考察与反思,可以得出结论,要走出当前的检举困境,就要对行政检举者、被检举者以及公共权力三者的角色进行重新的认识和矫正,同时采取培育公共精神与完善制度建设双管齐下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5.
从表面上看,我国传统法人财产权理论在当代面临的生存危机,是由于无法在微观与逻辑层面有效回应该理论解构学派的挑战使然。但解构学派所依据的法人制度体系中立、法人财产权局限于外部交易功能、财产权分析结构限于微观层面的种种技术性前提,本身也存在对法人制度史的误读。纠正有关误读,正是传统法人财产权理论的出路所在:对于法人,并未发展出自然人场合的“民法中立”;不同的法人类型有不同的财产独立性要求;通过法人财产权结构的区别性安排,可维持,而非混淆国有企业与市民社会企业法人间的界限,促使法人成为连接于国家与私人之间的过渡环节,成为财产法社会化的重要实践者。  相似文献   

16.
17.
"三农"问题,重中之重.中国农民穷的根本原因是小块土地的兼业化经营.要富裕农民,首先必须减少农民,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中国农业劳动力比重降到1O%以下,是中国现代化的标志之一."三农"问题既要在"三农"中解决,更要靠"三农"以外问题的解决来解决,靠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靠城市城镇的发展.善待农民工是城市为解决"三农"问题应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浅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特点及其诉讼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是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 ,研究和认识其诉讼特点与诉讼价值 ,有利于健全、完善刑事诉讼法制 ,并充分及时地维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9.
国际气候正义及国际气候治理机制是各国的追求目标和必然选择,但为什么各国对它有不同的偏好以致任何一方都不愿意为人类长远环保利益而牺牲现实利益?究其根本,在于全球气候的公共物品属性,以及基于公共物品所采取的集体行动的必然困境和主权国家在采取一致行动时所固有的缺陷。由于各国对国际气候正义的理解分歧妨碍了国际气候谈判进程,阻碍了国际气候治理机制的达成,因此,必须建立为各国接受的国际气候正义理论,并确实采取有效措施来促成国际气候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20.
人防建设是国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全民性的长期的战备工作。人防建设只有坚持“平战结合” ,在保证战备效益、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尽量提高经济效益 ,才能在和平时期使人防事业的发展获得良好的物质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 :人民防空坚持平战结合 ,是人防建设提高经济效益的必由之路 ,也是世界先进国家发展人防事业的共同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