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2 毫秒
1.
市场化失业类型与我国失业现象分析把多勋,赵惠强失业是宏观经济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经济现象,将失业率控制在一定目标之内成为衡量一国宏观经济运行健康稳定的标准之一。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失业表现为隐性失业,即从现象上看,劳动者都处在充分就业状态,但实际上处于失业...  相似文献   

2.
充分就业状态及其发展陷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宪忠 《齐鲁学刊》2004,(6):152-155
人力资源配置效率高低的根本标志就是就业或失业程度,国际主流经济学把充分就业定义为消灭了非自愿失业的就业状态。市场供求规律调节和市场经济所特有的人口规律发挥作用的必然结果,就是供过于求的劳动力作为失业人口而存在,这是一切市场经济的常态。失业人口流动是市场经济高效率运行的根本原因所在。充分就业作为当今世界各国普遍追求的最优发展状态,归根结底是有利于人的发展的。入世后并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的现代中国,仍然存在传统非效率就业的巨大路径依赖性,因此应尽快走出"充分就业陷阱"。  相似文献   

3.
公共政策应把充分就业作为重要的经济及社会目标。充分就业并不意味着“完全就业”,实质上应该是“适度的充分就业”。政府在制定和实施促进经济增长政策时,要考虑就业的增长;在处理宏观经济问题时,应把治理失业放在重要地位。当前中国实现适度充分就业,要建立健全规避就业风险的政府主导机制。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国家也存在失业现象。在我国,失业主要有经济运行中的失业和体制改革中的失业两种类型。目前,劳动力市场的特点是:劳动力供大于求、城镇富余职工和农业剩余劳动力迫切需要转移、结构性失业突出、扩大就业与提高效率间存在矛盾。解决问题的途径是:通过宏观调控实现充分就业;发展经济增加就业量;发展第三产业;尽快改革劳动用工制度;建立劳动力市场体系;提高劳动者素质,发展劳务输出等。  相似文献   

5.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能忽视隐性失业的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社会比较充分就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解决当前城乡大量存在的隐性失业人员的就业问题 ,是实现社会比较充分就业的关键。政府必须将宏观和微观、城镇和农村、近期和长期结合起来 ,采取综合治理的途径 ,从根本上解决隐性失业问题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我国目前面临的失业的严峻形势及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和人民生活所带来的严重影响;从市场经济的共性和我国现实国情的特殊性两个方面剖析了我国失业现象存在的原因;借鉴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实践并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提出了我国实现“充分就业”的失业率的合理值问题及缓解失业压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实行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并重的发展模式,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实要求.对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联系,尤其是数量关系的分析,有助于这一发展模式有关理论方法的完善.本文从奥肯定律和生产函数的基本原理出发,结合四川的实际情况,对失业导致的潜在经济增长损失进行定量测算.  相似文献   

8.
农村劳动力的隐性失业问题在全国具有广泛的普遍性,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已经形成制约和障碍,积极促进和帮助农村隐性失业劳动力的转移、分流、分化进而实现其充分就业对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促进隐性失业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分流与分化,应该积极推进制度变迁,深化农用地改革,正确选用农业技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提高人力资本量,改善人力资本约束,十个指头弹琴,多渠道分而化之.  相似文献   

9.
很长一个时期,我们曾坚持这样一个“定论”:失业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现象,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首先在于实现“充分就业”。从一定意义上说,国内劳动力隐性失业正是我国不惜牺牲效率来维持高就业政策长期衍化的结果,是我国过去劳动力就业政策和人口政策的总沉淀和总爆发。国内劳动力隐性失业表现为总量过剩的“在职失业”。究其原因在于企业中长期推行用工和工资上的双重固定制,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铁饭碗”和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劳动力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劳动力市场的建立和发展,意味着一定数量劳动大军的有序流动,是部分劳动者处在失业——再就业的大循环过程中。在我国这样一个生产力水平较低、农业人口所占比重较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怎样看待失业现象以及如何实现充分就业是我们继续深化改革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1.
西方失业理论和中国失业问题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管失业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至少有150年以上的历史,但是,从19世纪到20世纪30年代,整整几代经济学家即凯恩斯以前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并不承认资本主义社会存在失业,只有少数人持不同看法.他们认为:由于实际工资的弹性,市场机制的正常作用总会使劳动市场处于充分就业水平;现实经济生活中如存在失业,那也只是自愿失业,是有些人懒惰或不愿意接受较低工资而自愿失去工作.这类人的存在,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失业,正统西方经济理论中的失业是指那些失去了工作而又在积极寻找工作的人.因此,传统的西方经济理论对失业问题的分析是不深刻的.  相似文献   

12.
劳动就业问题在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一直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建国四十年来,我国在劳动就业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早在建国初期,面对当时从旧中国遗留下来的400万失业大军,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采取多种渠道为失业人员创造就业机会。到1957年为止,我国不仅解决了旧中国遗留下来的严重的失业问题,而且使这一时期城镇新成长的劳动力全部就业,基本实现了充分就业,这对于巩固新生的人民共和国和开创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充分就业是宏观经济发展所追求的四大主要目标之一.我国作为一个农业人口大国,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分析研究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和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现状,可以发现:我国人口流动的实践与托达罗模型的背景极为相似,即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并涌入城市,与城市失业现象并存.因此,在现阶段,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就业的潜力,扩大农村劳动力在农业和农村内部就业,是解决目前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4.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每一个劳动者赖以生存、实现人生价值的手段,它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解决好就业问题,不仅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人民群众生活保障问题,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且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为实现社会长治久安奠定坚实的基础。从我市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看,就业问题仍然比较严重,需要全市上下继续做出不懈的努力。 一、城镇就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充分就业是经济良性发展的重要标志。就业与失业是市场经济题中应有之义,失业是市场经济的正常现象,关键是把失业率  相似文献   

15.
我国当前失业问题探析温海池,陈明淑失业问题一直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性问题,减少失业、扩大就业被各国政府列为保持社会稳定和消除贫困的重要指标,凯恩斯主义者更把充分就业列为政府的六大经济目标之首。然而,在我国过去很长一个时期,一再忽视和回避失业问题,就业...  相似文献   

16.
中国是当今世界上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不仅人口数量多,而且人口增长惯性强,劳动力几乎具有无限供给的显著特征。这将是中国实现充分就业的重大瓶颈性制约因素,中国未来实现充分就业的压力将更加巨大。我们必须走出传统的充分就业陷阱,寻求新的充分就业路径。中国有可能实现充分就业的基本路径是:(1)促进市场化就业;(2)加快城市化进程;(3)新型工业化道路;(4)发展第三产业;(5)民营经济吸纳;(6)教育产业化运作。  相似文献   

17.
关于就业与失业问题的理论政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就业与失业理论政策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从 2 0世纪 30年代开始 ,实现充分就业 ,运用各种政策手段降低失业率 ,是西方各国政府经济社会政策的主要目标。中国在经济体制改革和二元经济结构转换过程中 ,出现了严峻的就业压力。根据我国国情 ,借鉴各国经验 ,制定积极的就业政策 ,对实现中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西方失业心理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方,失业是存在已久的社会现象,许多学者早在本世纪初就开始从心理学角度对失业以及再就业问题进行审视和研究。最近十几年来,随着研究方法的不断突破,失业的心理研究取得了许多新进展,不仅在失业对心理影响的研究上不断深化,而且研究内容也不断拓展,开始关注失业与心理的互动影响。失业对心理的影响研究以及心理因素对失业的影响研究是失业心理研究中的重要的基础性课题,这些研究的不断深入对实施再就业心理培训,帮助失业人员有效地实现再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江西社会科学》2016,(11):87-93
SS定理告诉我们,自由贸易使国内充裕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收益上升,相对稀缺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收益下降,从而缩小二者之间的工资差距。然而,随着对外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国制造业工人在相对工资不断增加的同时,高、低技术工人二者之间的工资差距也在扩大,从而与SS定理所预期的结论不符。本文放松了关于充分就业的假定,就国际贸易对中国制造业工资差距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失业、劳动供给增加、技能偏向型的技术进步会拉大工资差距,从而更好地解释了国际贸易对中国制造业工资差距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重庆市现有农村人口2 300万人,农业劳动力1 300万人,但其中却有400万富余劳动力处于失业和隐性失业状态.转移农村劳动力,解决农民就业问题,既是重庆市农村工作面临的巨大压力,也是重庆市农民增收的潜在优势.要把这种潜在优势变为现实优势,只有通过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调整农业结构,组织劳务输出和发展小城镇战略,促使农业富余劳动力内部转移、就地转移和跨区域转移,并使之充分就业,这对于我市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结构性变革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