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夷夏变迁"与明清"改土归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清两朝都实施了改土归流政策,但其结果却大相径庭,主要原因在于两代君主民族观的差异。明朝皇帝坚持儒家传统夷夏观,对"以夷治夷"的羁縻政策有着天然的依赖性,不可能对土司制度作出彻底的改革;而本身为少数民族的清朝皇帝,因不满儒家传统夷夏观中的民族歧视而对其进行了批判继承,把从唐代就开始萌芽的"华夷一体"的新民族观应用到实际的民族政策中,其结果就是土司制度在清代的基本结束。  相似文献   

2.
文章论述西周春秋时期"四夷"之夷、蛮、戎、狄与"四方"之东、南、西、北搭配结合的演进历程,探讨了"四夷"、"四方"间的搭配结合与"五方之民"格局形成的渊源关系。《礼记·王制》提出的中国与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的"五方之民"格局,是战国人关于大一统国家民族地理的理想与展望;而司马迁《史记》所构建的秦汉国家民族地理格局,才是大一统国家民族地理观的现实反映。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分析国内某些学者提出的民族问题"去政治化"等观点切人,指出这种观点不是原创,而是美国学者杜赞奇提出的民族问题"复线历史"的翻版;从晚清两种民族主义思潮的考察分析展开,指出晚清维新派、立宪派民族观的内核并非所谓"文化主义",实质是穿着文化外衣的政治化的西方民族国家理论--将清王朝从"帝国"转化为"现代民族国家";指出"西方民族国家理论"、"国族-族群"论、"民族问题去政治化"论等不适应中国.  相似文献   

4.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期消除不和谐因素的出发点、立足点与重要途径之一.而"主体民族"的提法仅从非哲学意义上把主体理解为居于主导地位或起主导作用的角色,未从哲学主体的角度去理解和区别国家或地区"主体民族"的合适提法,混淆了各民族的政治地位和社会作用的概念,易造成误解与纷争.田野调查表明,"主体民族"观不能表达强势民族对弱势民族的平等态度,属于轻视他们的语言文字和行为,加剧了弱势民族干群的自卑情绪、"等靠要"观念与民族隔阂.民族地区的现代化,首要的是人的观念和行为的现代化.本文提出了转变"主体民族"观念的建议及其现实需求、事实依据与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5.
在整个清代的民族认同过程中,作为主政中原的少数民族君主,清帝身上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对相互矛盾的二元心态--自卑与自大.清帝的这种二元心态反映到全国范围内的民族认同上,主要表现为;一方面继承发扬儒家传统民族观中有利于其统治的部分;另一方面去除传统民族观中的一些民族歧视成分,努力争取以满族为代表的少数民族与汉民族的平等地位.  相似文献   

6.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是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主渠道。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改革以及考核方式创新是提升"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实效性的核心要素。实践教学的开展和"互联网"等"活力因素"的引入使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课堂教学得到了有效延伸。内蒙古民族大学"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教学"课堂坚守"与"课下延伸"有机结合,教学实效性和课程亲和力得到了有效提升。  相似文献   

7.
先秦时期,儒、墨、道、法等各派诸子的民族观经历了一个从多元存在到相互兼融的历史过程。在华夷对立格局的影响下,儒家提出了以"仁"、"礼"为准则的"和夷"民族观,墨家倡导以"平等、互利"为标准的"兼爱"民族观,道家主张以"无为"为途径的"自然"民族观,而法家力主以"称霸"为宗旨的"攘夷"民族观等,呈现出多元化的形态。战国中后期,"华夷一体"、"大一统"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促使诸子民族观相互汲取和交融,在"德"、"和"、"大一统"等方面达成诸多共识。《吕氏春秋》对此进行了理论总结。  相似文献   

8.
加入WTO,国外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必然会对中国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面对这些影响,中国民族理论学界应肩负起自己的责任,既不能恐慌也不能漠然视之,要认真地进行预测性研究,积极应对。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问题实际相结合,用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精神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要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宗教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相似文献   

9.
略论"族群"概念的西方文化背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美国为例,分析了英文语境中"ethnic group"这一概念的社会历史背景.本文提出该概念的广泛采用与美国60年代的民权运动的兴起有极大的关系;这一概念所包含的意义既与美国国内的民族政策相适应,也反映了60年代以来美国社会思想的变化;这一概念在中国的应用(或称中国化的过程)应当认真地与中国民族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主体民族”的提法混淆了各民族的政治地位和社会作用,易造成误解与纷争。田野调查表明,“主体民族”观不能表达强势民族对弱势民族的平等态度,属于轻视他们的语言文字和行为,加剧了弱势民族群体的自卑情绪、“等靠要”观念与民族隔阂。文章阐述了转变“主体民族”观念的现实需求、事实依据并进行了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11.
"中华民族"概念的形成,标志着中国现代民族符号的确立,开创了中华民族大家庭构建的新起点,也是中国传统民族观念摆脱"夷夏之辨",走向现代的重要标志。"九·一八"后,民族主义的理论建构则更注重与时代现实相结合,关于"中华民族是一个还是多个"的大讨论将中华民族的国族建构进程升华至新的理论高度。重新解读傅斯年关于"中华民族是整个的"大民族观,追本溯源,对于我们了解那场讨论,理清思想脉络,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2.
纵观19世纪以降民族主义思潮的发展历程,总体上可以划分为“系谱论”民族主义观与“反系谱论”民族主义观。“系谱论”民族主义观试图将“进化论原则”与“民族观念”相结合,从历史演化的线索中审视某一民族并分析其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特性;“反系谱论”民族主义观则强调民族主义研究有其特有的方法论和可能性的历史前提。西方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虽然依托于作为意识形态的民族主义,但是在民族共同体范围内的“民族自决”、“民族身份认同”却与政治场域中的“公民权利”、“公民身份认同”发生内在性冲突。系谱论民族主义观侧重于从民族有机体“自然演进”的角度在“时间维度”上解决这一问题,而反系谱论民族主义观则强调要从民族主义意识形态“主体性建构”的空间维度化解这一矛盾,但结果证明,两种民族主义观念都无法顺利走出民族主义所面临的现实困境。  相似文献   

13.
本文全面、深刻地论述了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思想与民族工作、民族地区两个文明建设,各民族共同繁荣的辩证关系,认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明了新世纪民族理论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民族院校开展"八荣八耻"教育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政党兴衰、永葆先进性的道德基石.民族院校开展"八荣八耻"教育具有特殊意义;民族院校开展"八荣八耻"教育应该遵循与时代相适应、与民族传统价值观念相承接、与大学生成长认识规律相衔接的基本原则.探讨其价值向度和提出民族院校开展"八荣八耻"教育的基本对策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契丹人早期墓葬形式为"无墓葬",至辽朝建立前后逐渐实行"墓穴葬",在墓葬的选址,下葬吉时的选择上,多参用汉俗中的"风水"因素,沿袭唐宋相关风水理念.契丹贵族依风水下葬的习俗的形成,正是中原丧葬礼仪与契丹人原始信仰相结合的产物,对辽代社会变迁、民族交融起到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新体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龚永辉 《民族研究》2007,45(2):1-10
本文从民族概念的扩展,民族问题视野的拓宽,民族观与祖国观的和谐,全面体现科学发展观四个方面,分析理解中央"十二条"构建的民族理论新体系.认为该理论体系立足于世界古今的民族实际,植根于中华本土,实现了从聚焦矛盾到总揽全局的视野转换,代表着各族人民最高利益与国际主义远大理想的同一性,开创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新纪元.  相似文献   

17.
多民族国家是现代国家结构的普遍存在形态,民族构成的多样性、民族文化的多元性是这些国家社会生活的一大特色。如何通过国家公共权力,把一国内部各民族成员单位统合到国家政治体系当中,实现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统一,建构和谐的民族关系,是多民族国家民族整合的终极目标和构建过程。本文从决定民族整合内在规定性的特殊矛盾出发,认为多民族国家民族异质性要素及其力量增长之"分"与国家统一性之"合"的张力,决定着多民族国家民族整合的逻辑,具体表现为现实性、政治性和构建性三个方面。对于多民族国家而言,承认和保护民族成员单位作为一种异质性要素的集体权利,则是缓解这种结构性张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修辞立其诚"出自《周易》,从先秦开始作为一种修辞观影响后世文学创作和艺术审美倾向.强调道德修养与儒家思想,须言之有物,且看重文辞纯正平之美.韩愈作为古文运动代表人物,提倡"文以载道"的散文理念.在其散文创作中,论说性散文尤其是说体文熔铸儒家思想、政治理想,对现实进行针对性批判,与"修辞立诚"的修辞观具有天然的结合基础.韩愈说体文说理透彻严谨,思想高古,文辞或恳切平白,或委婉掩蔽,是对"修辞立诚"修辞观继承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能够解决民族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能够解决民族问题郝时远本文根据邓小平同志关于“在世界上,马列主义是能够解决民族问题的。在中国,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也是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论断,在概括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主要立足点基础上,从理论上论述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  相似文献   

20.
在壮族社会里,假托汉人后裔(其心理表现即"汉裔情结")的现象十分普遍.岑毓英是近代历史名人,他出身壮家,却自称为汉人后代,并通过编撰族谱、营建祖墓等途径,极力打造"汉裔"身份.他崇尚汉文化.鄙视少数民族,镇压民族斗争,是壮族"汉裔情结"的典型个案.这种情结的产生,是古代夷夏观、正统观、历代朝廷的民族政策、先祖传说及儒家思想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在多维视角审视下,"汉裔情结"具有现实功用,是利益驱动的产物,是中华民族多JL--体格局进程的鲜明例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