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正司法观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习近平法治思想认为,公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的灵魂与生命,“以人民为中心”是其根本价值立场,坚持党的领导是我国实现公正司法的根本保障。习近平公正司法观是在马列主义公正司法思想的基础上,汲取传统优秀律政文化的精华,经过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探索后形成的现代法治思想。习近平公正司法观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是我国实现公正司法的“路向标”。我们需要通过厘清司法机关的政治属性,正确处理党的领导与全面依法治国之间的关系,构建人民群众参与和监督公正司法的机制,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加强政法机关的自身建设,以推动我国公正司法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江西社会科学》2015,(7):231-23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贯穿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全篇的红线。《决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的展开表述实际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定义,深刻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发展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工作布局是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重点任务是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主要目的是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3.
胡江 《兰州学刊》2013,(12):187-193
当前我国的执法司法公信力和司法权威不高,严重影响了执法司法工作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形象,与宪法法律对执法司法工作的要求严重不符.同时,执法司法的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这对对执法司法公信力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为此,应当坚持执法为民、司法为民的理念,严格确保司法独立,切实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从严惩治司法腐败,切实加强队伍建设和管理,加大执法司法公开力度,加强民众参与和监督,积极应对网络时代新要求,从而解决执法司法公信力和司法权威不高的现实难题,重塑执法司法公信力并提高司法权威.  相似文献   

4.
国家现代化转型的关键在于推进制度治理。制度治理蕴含着“规则之治”的法治精神,国家治理现代化首先是国家治理法治化。国家治理法治化的载体是一国法治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我国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所在。要牢牢坚守“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这条根本红线,确保不偏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的终极目标;要始终把握住“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基本特征,将各项举措有机联系起来,确保不偏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工作的价值方向。  相似文献   

5.
章志远 《社会科学》2022,(9):185-192
作为一项崭新的党的制度建设成果,执纪执法指导性案例制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理论解读和实践发展提供了鲜活素材。执纪执法指导性案例制度首先具有维护法治体系统一性的内在功能,应当通过及时制定专门党内法规的形式正式确立其应有地位;其次具有强化中国特色党政体制下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对下监督领导职能的功能,应当通过完善遴选发布程序增强其透明度和公信力;还具有创新党内法规社会普及方式的功能,应当将其一并纳入规划范围并形成分类推进模式。此外,执纪执法指导性案例制度也具有促进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衔接协调的功能,应当借此平台形塑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的规则确立者和处理建言者角色。执纪执法指导性案例制度多维度研究的展开,能够丰富党内法规解释适用技术,推动党内法规释义学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执法的最终目的,是将法律的内涵予以全面、正确地落实.执法活动的好坏,不仅关系着公民权利的实现与否,直接影响着国家民主和法制建设的进程,而且也影响着国家在整个法治世界中的声誉.目前我国执法活动中此起彼伏的各种侵权行为,已经成了依法治国的难言之隐.面对一个又一个的"法律悲剧",我们要做的,除了认真反思,就是应该有所行动,否则,法律的公信力将会丧失殆尽,随之而来的将是公众对政府、对国家的信任危机.  相似文献   

7.
全面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务必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当前人大机关的执法检查工作。了解法律实施的真实情况是执法检查的固有定位,完善立法、推进依法行政与公正司法是执法检查的法定功能。与之相比,在党中央持续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之际,将执法检查设定为完善立法的法定途径,验证与提升执法司法职权运行机制的科学性,执法检查与行政公益诉讼合力督促依法行政,以及助力法治专门队伍和人才建设的物质保障,则是新时代背景下执法检查有待发掘与落实的四项潜在功能。修正现行的相关法律以设立与各专门委员会同等地位的执法检查委员会,建立执法检查督促改进执法管理体制的信息反馈与处理机制,加强对法律服务队伍相关法律的执法检查,填补保障执法司法辅助人员的立法空白,在年度决算草案和预算执行情况中重点审查法治专门队伍和人才建设的有关情况等各项措施,是具体实现上述潜在功能的可由之路。  相似文献   

8.
社会治安问题的法治化,是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解决社会治安问题的路径之一。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政策层面来讲,最可靠、最有效、最有决定性的解决之道还是法治:其一,通过良好立法来正确引导治安,恶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治安问题,最终会恶化治安;其二,通过公正司法来保障治安,司法不公正就会纵容犯罪,从而激化社会矛盾,成为社会治安的大敌;其三,通过严格执法来落实治安,这是社会治安问题法治化的落脚点。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依法治国思想是一个完整的逻辑体系。对依法治国重要意义的阐释是其逻辑起点;实现依法治国与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相统一,科学立法与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相统一,依法治国与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相统一,以及法治国家与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相统一是其理论支点;推进共产党依法执政、政府依法行政、干部依法用权、人民依法监督是其实践基点;坚持党的领导与树立宪法权威相结合,提高干部法治修养与加强权力监督相结合,保障群众合法利益与培养群众法治意识相结合是其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10.
汪先木  王庆新 《兰州学刊》2005,1(1):157-160
本文从"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角度分析了我国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现状,提出了目前法治政府的建设要从四个方面来着手:一是加强法律制度的建设,切实做到有法可依;二是加强政府信用的建设,做到有法必依;三是重理我国执法制度,构筑严格执法体系;四是实行司法改革,强化司法独立,真正做到违法必究.  相似文献   

11.
白艺宛 《中文信息》2013,(8):141-141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提高政法工作亲和力和公信力”,何为亲和力,检察机关的控申部门作为对外的“窗口”应如何体现检察机关执法亲和力,又应如何提升检察机关的执法亲和力。  相似文献   

12.
民生的法治保障,是指通过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等环节,来确保公民的民生权利获得最终实现.加强民生法治保障的途径包括:通过健全立法保障民生,通过严格执法保障民生,通过公正司法保障民生.  相似文献   

13.
从法治国家建设的现实需要出发审视中国法制传统,可以发现其四个基本特点: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上,整体主导;在立法和执法、司法的关系上,立法主导;在国家法和民间法的关系上,国家法主导;在公法和私法的关系上,公法主导。与这样的特点相适应,我国的法治建设道路应当是“政府推进”型的,而不能是“社会演进”型的。  相似文献   

14.
城乡污染转移实质上是一种成本转嫁,主要表现为城市向农村直接倾废或者城市企业将环境风险或成本以产业链延伸、项目转让、投资、技术贸易等形式转移给农村承担。我国现行环境立法重视城市污染治理而忽视农村环境保护,目前农村的环境执法力量普遍不足,我国尚未建立切实可行的环境污染诉讼机制,这些都使我国规制城乡污染转移的法治建设陷入了困境。为了建设美丽乡村和美丽中国,我国应当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遏制城乡污染转移现象。应当加强城乡一体化的生态立法,构建"大部制"环保体制和多中心、多元化的农村环境保护机制,探索环保司法模式创新,如启动环境污染诉讼来救济城乡污染转移造成的损害。  相似文献   

15.
整体性重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贯彻落实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战略中覆盖各项任务的基本模式之一,是促成体制机制深刻变革的目标要求。着眼和着力于整体性重构推进市场监管和执法体制改革,契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对优化政府管理的需要,以及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围绕机构职能、条块关系、法治环境、力量配置、技术运用,作统筹监管、综合执法的改革考量,需要把握三个要点,即整体性重构意涵市场监管执法体制要素怎样的合理整合;整体性重构必须对市场监管执法体制什么痼疾切实破除;整体性重构为实质提升市场监管执法体制效能应当进行何种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6.
法治国家、法治政府与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命题将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置于同一体系之中。一体建设可以从逻辑前提、运行机理和路径选择三方面展开,一体建设的逻辑前提是在同一体系下厘清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的内涵,一体建设的运行机理需要探求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三者的逻辑关联和重心定位,一体建设的路径选择主要表现为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  相似文献   

17.
王东 《理论界》2014,(10):88-91
司法公信力是社会公众基于对法律和司法实践认同基础上产生的对司法的信任和司法对公众的权威力。微博直播庭审作为微博传播与司法机关庭审工作相结合的创新实践,具有司法公开、司法参与、社会监督和法治教育的功能,也正是这些功能奠定了微博直播庭审的司法公信力建设特性,建构了司法公信力的多维度。具体而言,心理认同维度,促进树立法律信仰;制度实践维度,有效落实司法公开;价值目标维度,有力推进司法公正;司法主体维度,有助提高法官素质;文化环境维度,深入传播法治文化。  相似文献   

18.
《东岳论丛》2017,(5):165-170
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是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是决定法治中国建设成败之关键;加强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重在提升党领导依法治国的能力,具体体现在党领导立法、保障执法、支持司法和带头守法的素质能力;新时期,要以改进顶层设计工作中的引导方法为前提,以实现党组织实施方法的法制化、科学化和现代化为关键,以完善党在资源整合中的策略方针为保障,以充分发挥党在法治思维形成中的凝聚感召能力为根本,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9.
"提高司法公信力"是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要法治任务。司法透明指数旨在配合司法公开的传统制度发挥作用,以更快更好地推进司法公开,提高司法权威与公信力。司法透明指数影响深远,但学术界对司法领域出现的这种量化性制度的认识还十分有限,甚至对它的效用提出了质疑,影响了司法透明指数的深化研究与推广适用。司法透明指数受到质疑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缺乏合理化论证。司法透明指数诞生的背景不清、理论支撑不明、现实契合性不详是使其受到合理化质疑的关键,确证司法透明指数的合理性,便成为司法透明指数深化研究与推广适用的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20.
司法公信力是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司法权威的重要标志,是民众对司法的信任、尊重、认同的心理态度和信仰程度.司法公信力的核心是一种评价信任,是司法公正的真实表达.当下中国司法公信力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司法自身而言,其首要因素是司法不公、司法不廉、司法官道德失范.遏制司法不廉,强化法院的自身反腐,必须倡导良性司法.良性司法,是指让司法美德或者司法伦理成为每一位司法官在裁判活动中最重要的品质和操守,它是司法权良性运行的客观表现,具有道德公正性、道德责任性、"合理、合法、合情"性、道德规范性、道德权威和法律权威的统一性等特征.提高司法的公信力既是法院自身的期待,更是广大民众的迫切要求.为了实现良性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必须建立客观、科学的司法公信力的评价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