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先秦濮越文化信息解日本古代国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古代国名问题的争论由来已久,对这一问题的误解必然影响到中日两国古代历史研究的进程。日本文化属于外向型文化,其古代文化主要受到中国的影响,"扶桑"、"倭奴"、"狗奴"、"邪马台"、"大和"等日本古代国名均可以从中国先秦时期濮越文化的遗传信息中得到启示,从而破解这一历史悬案。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的宇宙观是舍物质与精神为一体的生命一元论,这同西方传统的物质、精神二元论的宇宙观迥然有别.而当今一些西方学者针对现代文明的弊病在设想"后现代文化"的时候,正试图在生态学的科学基础上重建类似的宇宙观.我们由此感到,中国古代生命一元论的宇宙观包涵着真、善、美相统一的宝贵思想,从过去投来了一束照向未来的光芒.  相似文献   

3.
陈静 《文史哲》2005,(1):167-168
由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共同主办的“全国审美文化学术研讨会”于 2 0 0 4年 9月 1 8日至2 0日在山东省日照市举行。来自全国各高校和科研机构的 40余位专家学者通过主题发言、专题讨论等方式 ,就审美文化的界定、日常生活审美化、当代文化产业以及生态美学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审美文化”研究在我国兴起于 2 0世纪 90年代 ,相对于传统的美学理论研究而言 ,它既包含形而上层面的思考 ,也包含形而下层面的审美文化经验研究。十几年间 ,有关中国古代审美文化史、中国古代审美文化…  相似文献   

4.
以政治文化为基点进行分析。中国古代建筑的政治文化意涵可包括三个方面:其一,从君主政治的权力合法性起源说看,"圣王作宫室"是君权合法性的理论依据之一,这就使得建筑与君主政治形成了紧密的联系,致使中国传统君主政治的权力合法性具有传统型与卡里斯马型的复合型特点。其二,宫殿和民居建筑中蕴含着君权权威认同的政治文化意涵。其三,通过对坛庙、明堂等古代建筑的分析,可见其中涵容着对于天人合一及政治秩序建构的融合与会通。从古代建筑这一物质文化的层面考察政治文化,为这一研究论域开拓了视野和思路。  相似文献   

5.
单从中国传统文化观来讲,孙中山的立场是民族主义的。他充分肯定了古代中国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强调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先进性和重要性,认为古代中国的物质文化、政治文化、道德文化独具特色和优势,并重点弘扬了中国传统的道德精神。  相似文献   

6.
"巫"与"圣"是中国古代文化体系中两个极为关键的构成要素.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文化关联,这种"文化关联"的形成与迁变,影响着中国古代文化的历史走向.在中国古代精英文化域内,"巫"与"圣"这两个子文化系统时而并立分存,时而关联互渗,它们的存在形式与消长变化状态在先秦时期表现得尤为明显,并对中国古代文化现象与特征的生成起着重要作用.分析、审视"巫"与"圣"的文化关联,可以从中更深入地揭示出古代儒家文化思想的原始构成.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之技术素以久远与精湛见长,但对于蕴涵其中的技术思想却长期处于感性认识阶段,缺乏相应的理性认识及理论上的总结。冶金技术是中国古代技术体系中的一项代表性技术。本文通过对冶金技术文献史料以及具体的冶金技术实践等方面的研究,从冶金技术史的视角对中国古代技术思想进行了分析,认为朴素的"物质世界普遍联系"的辩证思想、强调"悟"的重要性、讲究"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以及重视"和"的哲学思想等方面是其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8.
《文史哲》2019,(6)
中国古代农民并非一盘散沙,亦非"口袋中的马铃薯",而是具有较强合作意识与集体精神的社会群体,具有明显的群体性特质。村落中公共活动与公共事务的最大特点是村民参与的普遍性。村民们累世聚居,彼此间的联系与往来十分密切,自发的劳动合作一直相沿不息。在以地缘和血缘为纽带、以农耕文化为基础的村落共同体中,形成了守望相助的邻里关系,这既是农民日常生活的需要,也是其精神与生存的相互依托。中国古代农民的这种群体性特质是由特定历史条件与社会结构所造就的,它一方面使古代农民可以形成共同关系,甚至可以保护自己的群体利益;另一方面也使农民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存续和变革的基本力量。唐太宗所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对这一社会规律的高度总结。  相似文献   

9.
古代中国的农耕个体经济、社会政治结构是形成爱国与忠君思想的基础。古代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但在漫长的历史中也出现过短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因分裂而出现的"国"只能是中国境内的地方割据政权,而非主权国。这些"国"都有着共同的中国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其爱国思想属于中国爱国思想文化传统。古代中国的爱国思想往往与忠君思想结合在一起,这是古代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的必然产物,是古代中国爱国主义的特质,而非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屈原和杜甫分别是分裂割据时期和大一统时代爱国与忠君思想的代表,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得到爱国与忠君思想文化传统的一些规律性认识。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思想特别是儒家思想将"欲"区分为物质之欲和精神之欲,同时探讨了"欲"与"礼"乐"的转化及其审美意义.然而"欲"的审美品格长期以来被美学家严重忽视.应当重视"欲"对美学研究的意义,并深思其在现时代的转化及其历史的、文化的生成之途.  相似文献   

11.
《江西社会科学》2015,(11):134-138
"和同"思想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对世界多样性统一的认识。"和"是矛盾的统一,"同"是否认矛盾的存在,强调绝对的同一。陶瓷本身是"和实生物"的结晶,景德镇陶瓷文化受中国古代"和同"思想的影响,与中国饮食文化、中国传统艺术、域外文化以及"官民竞市"的政治文化交互融合,实现了"和而不同"的多元文化统一,"和同"思想奠定了景德镇窑火千年不断,成就了其世界瓷业中心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丁鼎 《齐鲁学刊》2007,(4):13-15
美国科学史家库恩提出了著名的"范式"理论,认为范式是一个具有整体性的认识世界的框架和价值标准,是集信念、理论、技术、价值等为一体的一个范畴。"礼"是中国古代社会的表征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从周公"制礼作乐"到清王朝终结,"礼"一直是中国古代社会共同体所追求的理想社会的理论框架和价值标准。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一种礼的"范式"。  相似文献   

13.
涂承日 《学术探索》2004,(12):99-102
儒家崇尚的"中和"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有多方面渗进与影响,含蓄蕴籍的"中和"之美,是中国古代诗学所追求的艺术极致与理想范式。受"中和"思想的影响,中国古典诗歌"温柔敦厚"诗教说的形成、诗歌意境的创造以及形神写照等方面,都表现出较为显著的"中和"精神。  相似文献   

14.
《江西社会科学》2016,(2):87-91
越南作为汉字文化圈的国家之一,历史上深受中国文化与文学的影响,尤其在汉文小说中形成了与中国相近的小说传统:叙事模式上仿照章回小说的回目形式,且沿袭了我国古代小说的评点风气;思想传统继承的是"民本观"、"正统观"和"华夷观"等核心的儒家价值观念;除此之外,与我国古代小说一样,在越南汉文小说中也涌现出明君忠臣、贤父孝子和烈女节妇等一系列典型丰满的人物形象。考察越南汉文小说的小说传统,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中国文化在越南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作为审美范畴,它是中国古代哲学意识与中国古代诗歌比喻象征传统手法相结合的产物.意境"虚实结合"的基本创作手法,"含蓄蕴藉"、"韵味无穷"的美学特征,"言"、"象"、"意"的包蕴性和层次性以及意境中的艺术形象的特质与功能等,都深受中国古代老庄哲学思想和<周易>的影响,我们完全可以从文化的角度在它们那里找到这种渊源关系,这对以后意境理论的发展和完备提供了一种文化背景和思维视野,并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由于地理环境、物质生产方式以及社会组织形态等历史文化条件的差异,中国古代行政管理思想与西方近代行政管理思想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前者是一种“小生产、大管理”模式,而后者则为“大生产、小管理”模式。本文对这两种管理思想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并指出了其相互融合的发展趋势。关键词中国古代、西方近代、行政管理思想、比较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随笔的兴盛和繁荣,离不开塑造现代知识者的传统文化背景和中国古代随笔的影响.首先,哺育现代知识者有古代随笔中最可宝贵的"思想价值",这就是以鲁迅、周作人为代表的现代知识者传承了中国古代文化和古代随笔一条重要的"发愤著书"思想传统.其次,中国古代随笔是中国知识者思维的典型产物,而其艺术的基本范式,一直影响和制约着后来一批又一批中国随笔家的观察视角、艺术感知、审美趣味、文体创造等.文中,笔者概括的"自由性"、"家常性"、"理趣性",是中国现代知识者从古代随笔传统那里获得充分的艺术资源,成功完成了创造性的转化,而表现出来独具特色的美学风貌.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水文化是体现人水关系的文化。人水和谐是中国古代水文化的共同诉求。不管是中国语言文字中的"水",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水",还是中国古代宗教思想中的"水",追求的都是人水和谐的关系。人水和谐的传统水文化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应强调文化传承的作用,突出人水和谐的理念,凸显科学发展的理念,让人水和谐的传统水文化在现代社会熠熠生辉,促进人、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9.
本文是对英国著名汉学家罗尔·斯德克斯的研究。在文献分析和访谈的基础上,本文从四个层面对罗尔·斯德克斯对于中国研究本身的看法、对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动物文化、贫富观和生态观的研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讨,发现罗尔·斯德克斯的中国研究观具有全面辩证的特点,他的研究成果是对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之关系的研究,深刻揭示了早期中国特别是战国和秦汉时期经典文本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政治倾向,从一个侧面展示了英国学术界对于古代中国文化、哲学、政治、宗教和经济思想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个诗学范畴,"象"是中国传统诗学中的核心范畴,也是基干范畴.由于古代朝鲜与中国在历史、文化上的亲缘性关联,朝鲜诗家在诗学批评中,对源自于中国传统的诸多诗学范畴甚至不加任何诠释地加以使用.从表面上看,朝鲜古代诗学范畴在内涵等方面与中国传统几无二致,甚至成为了朝鲜半岛古代文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是站在今天的立场上看,我们可以把朝鲜半岛诗学与中国传统的关系理解为,朝鲜古代诗家对中国诗学的现象学阐释,特别是对于具体诗学范畴而言.朝鲜古代诗学中"象"的范畴,就是朝鲜古代诗家对中国诗学进行现象学阐释的一个典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