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文权、罗福惠同志的学术论著——《章太炎思想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7月第1版),全面深刻地探讨了章氏的经济、政治、道德学说、哲学认识论、宗教观、佛学思想,以及经学、史学、诸子学及其对西学的汲取和对历代学术的评议,把国内章太炎研究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本著特点之一,是以历史社会土壤学(国情学)的方法,把章氏思想、观念及其发展演化,如实地放到它所从出的社会政治、经济、地理环境、文化背景中加以考察.作者独具匠心地指出,章氏思想乃近代江浙经济和江浙文化这一特定地域环境的产物.地域环境是思想文化的重要要素.章太炎  相似文献   

2.
作为清学正统派之殿军,清末民初著名经史学家,章太炎著述颇丰且思想深邃。作为其学术奠基之今古文经学观可谓其治学志趣、援经论政之历史注脚。章太炎自始就是一位坚定的经古文学者,他坚守古文家法但不泥古之,批判今文经学而兼采之,认为公羊学牵强附会致使国史中斩,而研究《春秋》必以《左传》为本,对今文经学独尊《春秋公羊传》及孔子作六经的主张以及晚清今经文学的微言大义中之不遵史实、牵强附会等给予坚决批判,章太炎批驳今文经学,主要针对其学术基本立场和观念,这种学术态度已经走出了传统学术派别之争的藩篱。章太炎经学理念的另一重要特色是倡导经世致用之学而切其时要,主张"六经皆史传统"而光大之。章太炎主张经学即史学,发扬国学,即从史学出发,以史学保持国性,以史学培养国民道德操守,用国学塑造国魂,力求用经史之文化以求拒侵抗敌,复兴文化,重塑道德。  相似文献   

3.
章太炎于清末民初时常评论王学。一方面他认为王学缺少近代科学所体现出的逻辑性、严密性与条理性,致使学说内容含混不清、流于空论,体现了先秦诸子之后中国学术的整体缺憾。立宪派受近代日本思潮的影响,多假借王学以立言,章太炎极力揭示、论说"致良知"不足以成为政治判断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章太炎又很重视道德在政治活动中的重要性,强调除了革命道德和激情,革命活动更需要基于熟识历史与现实基础之上的冷静判断,而这恰恰是王学所不能提供的。因此他在民初重思王学,虽承认其迅捷奋发之绩,但更强调从中国自身传统和现实出发周知民间利病、冷静处理政务的持久之道。  相似文献   

4.
2001年9月初在杭州-海宁召开的"章太炎黄侃先生纪念会及国际学术研讨会",主要探讨了章太炎和黄侃的思想和学术成就.  相似文献   

5.
"求是"与"致用"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学术价值取向.作为晚清古文经学代表人物的章太炎虽然深受"实事求是"方法论的影响,但在有些时期对"致用"也多有强调.具体来说,章太炎早年的思想表现出明显的"致用"倾向;1906年开始,从"致用"转入对"求是"的追求;到了 1920年后,又开始强调"致用"的重要性.这种变化有社会现实因...  相似文献   

6.
对鲁迅与章太炎的联系及其“五四”意义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太炎与鲁迅对浙东学术思想的承续性发展,显示着"鲁迅与章太炎之缘"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变革中的文化意义。章太炎与鲁迅所确立的"取今"与"复古"的变革取向及其对"魏晋文学"观的选择,构筑了"五四"新文化、新文学发生的"浙东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7.
1894年甲午战争之后,章太炎开始投身政治运动。《明独》的原始版本《独居记》也撰于该年,在某种程度上此文可以视作章太炎投身政治的一份宣言。在这其中,他对"大群"的命运抱以极大的关注,认为救国者应从各种为私利而中饱的"小群"中独立出来,即便孑然一身,也要义无反顾。这背后显现出中国古典政治德性对其深厚的熏染。章太炎主张的"大独必群""小群,大群之贼也",当然是面对近代西方势力对中国的冲击而产生的强烈危机感,但他在论述这些观点时,基本是针对中国社会自身的矛盾而立言的,并且其思考逻辑也和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一脉相承,而并非对近代西方政治学说的简单复制。  相似文献   

8.
张克 《江汉论坛》2007,10(11):116-118
作为新文化运动中的一员猛将,吴虞之于章太炎,既有不少感兴式的评论,更有颇为用心的汲取.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汲取章太炎的诸子学思想,尤其是章太炎的"非儒"与"别法家"的思想;二是对章太炎的文实宏雅的"魏晋文章"的多有领会.  相似文献   

9.
《东岳论丛》2016,(4):151-157
清朝晚期,荀学由学术领域步入了政治领域。无论是满清政府,还是维新派的谭嗣同,以及古文经学家章太炎,都无一例外地拿荀子做文章。晚清政府实行科举改制,把荀子作为最高层次考试的题目,以期选拔出符合现实需要的人才,来维护自身的统治。与此相反,谭嗣同主张变法改制,他把荀子看成是封建社会纲常名教和君主专制的思想工具,予以激烈的批判。同样是反对满清政权,章太炎却尊荀,标举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实行渐进改革。荀学积极作用于社会现实,成为名副其实的"显学"。总之,无论是排荀还是尊荀,都不仅说明了荀子思想的丰富性和多面性,而且说明荀子在晚清的命运关乎时运和政局,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0.
章太炎法律思想初探王玉华在传统中国的法律思想中,存在着儒家自然法与法家法律实证主义这两种对立的思想体系,章太炎由于特别推崇法家的学术①,所以,他的法律思想便也带有浓厚的实证主义色彩。章太炎虽然不是一个伟大的法学家,但在晚清新律改定活动中,章氏通过对中...  相似文献   

11.
王升平 《理论界》2010,(11):47-48
政治哲学领域中的"古今之争",是关于古典政治哲学、政治实践与现代政治哲学、政治实践之间孰优孰劣的争论。目前国内外有关施特劳斯与政治哲学的"古今之争"问题的研究,主要有三种视角,但总体来看,这些研究仍存在着三方面的缺陷,即:忽视了施特劳斯重提"古今之争"的学术环境、忽视了施特劳斯理论的现实关怀、忽视了对其思想渊源的深度考察。  相似文献   

12.
欲追问中西政治思想的异同,必须回溯中西政治思想的源头,源头创造出的政治思想基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异同的存在。孔子与柏拉图则是中西政治思想史的源头大师,而"圣人"与"哲学王"是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但是何为"圣人"与"哲学王"?"圣人"与"哲学王"何以能进行统治,即通过他们的统治,为什么能实现一个理想的社会或者城邦?他们的凭借或者正当性何在?"圣人"与"哲学王"又是如何进行统治的?二者政治思想有其可比性,从源头上造成了中西政治思想的差异。本论文旨在对"圣人之治"与"哲学王统治"思想进行比较,以便在学术全球化的背景下更易理解西方的政治思想,以求对中西方政治思想的差异做出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13.
章太炎在中国近代化价值的建构中据有独特的历史地位.近代化的一般目标是:建构与工业文明相配称的"民族国家"和"个性价值".与章太炎同时代的绝大多数先进思想家都属意前者,肯认以国家为代表的集体性价值优先于个人价值.但章太炎却坚执后者而否定前者.如果把章太炎的"个性"价值观置于近代中国的语境中加以考察,我们就会发现,尽管"个人"观念是作为所有普遍性概念--如"宇宙规律"、"社会集体"、"国家",等等--的对立物来界定自己的,但它同时也是以那些普遍性观念所要解决的近代问题为其目标.由此可见,章太炎的价值观表征着近代化的另一种向度.它在质底上反映了中国近代化运动中"启蒙"与"救亡"的矛盾境遇.  相似文献   

14.
袁玉立 《云梦学刊》2009,30(4):24-26
陈平原在《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一书中以章太炎、胡适为中心展示了清末民初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转型的精彩画卷,通过回顾“章太炎在‘求是与致用’之间的抉择.胡适之在‘学术与政治’之间的徘徊”,揭示了那个时代学者们的人生焦虑状态。在陈平原看来“实事求是”与“经世致用”,是传统学术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学术思路或学术宗旨,此种不同的学术追求及其对这不同学术追求的辨析,迄自先秦,“但真正标榜并实践儒家经世之学的,当推明清之际诸大儒;而把求是之学推到极致的,则是随之而来的乾嘉学派。清代学者谈求是与致用。态度都较决绝;到了晚清,求是与致用之争更演变成了既含学派又含政术的大论战。这场论战对整个2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界的影响,至今未消除。这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学术是非之争,更多的是体现适应传统变革要求以及面对西方思想文化冲击时中国知识分子的两难处境——这是一个寻求政学分途而又需要知识分子‘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时代。”  相似文献   

15.
王诚 《船山学刊》2013,(3):168-173
通过对章太炎《齐物论释》的已有研究作较为全面细致的回顾,反映近二三十年来大陆和台湾学者对这部"一字千金"、"千六百年来未有等匹"的著作的认识和研究成果。在学术背景上,佛学、子学和西学是太炎作《齐物论释》的重要思想资源,以佛解庄是其阐释特色,思想阐释方面,太炎的平等观、自由观及其社会实践意义是研究的重点,而章氏吸收、判摄、融通多元文化对当今文化重建的启示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6.
叶方兴 《学术论坛》2013,36(1):205-210
思想政治教育在当下遭遇的"认同危机"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自觉的研究缘起。这一"认同危机"具体表现为:工具理性僭越价值理性,引发思想政治教育"精神空场";理论研究脱离社会现实,思想政治教育遭遇"生态断裂";外部投入与内在认同形成反差,思想政治教育陷入"自信危机"。思想政治教育自觉是思想政治教育从业者(思想政治教学者、研究者和实际工作者,下同)对思想政治教育所体现出的学科特质、学术品位与实践特色的自觉认识。思想政治教育自觉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认知自觉、主体性自觉以及文化传承自觉。培养思想政治教育自觉的路径主要包括:树立"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业"的职业伦理观;寻求有效的问题意识以书写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国故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研究取向,以"彻底"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说服人";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化建设,夯实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性。  相似文献   

17.
章太炎当年提出“革命军起,革命党消”,其主导思想是积极进取的。但他的善良愿望受到革命党人的误解,也被立宪派和旧官僚所利用。同盟会的瓦解不能归咎于章太炎的口号,而应该从社会环境与革命党自身寻求蜕变原因。孙中山多次总结革命党政治幼稚的历史教训,逐渐认识到并非口号倡导者的责任。重新研究章太炎的口号产生的原因,张謇与口号的关系,正确评价口号的社会影响,有助于推动学术研究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8.
史革新 《河北学刊》2004,24(5):146-154
作为一位“有学问的革命家” ,章太炎不仅积极赞助民族民主革命 ,提倡国学 ,而且还有不凡的习佛经历。章太炎的佛学思想内容丰富 ,影响广泛。他不仅把佛学思想作为进行民族民主革命的思想武器 ,为“作民声”而“作佛声” ,而且还从学理上阐发佛教哲学的基本观点 ,评判中国佛教流派 ,考辨佛教历史 ,呼吁佛教改革 ,为佛教在近代中国的复兴而奔走呼号。章太炎的佛学思想始终与他的政治思想、文化学术思想的发展变化交织在一起 ,是近代中国宗教思想与社会思想互动离合关系的一个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9.
黎千驹 《云梦学刊》2002,23(5):95-98
2 0 0 1年 9月初在杭州—海宁召开的“章太炎黄侃先生纪念会及国际学术研讨会” ,主要探讨了章太炎和黄侃的思想和学术成就  相似文献   

20.
清末在中国佛学思想发展史上,是占了很高的地位的。中国佛学思想,最盛的是隋唐时期,把佛学发展到最高峰的是清末时期,如杨文会的《遗著》实集念佛万灵一派之大成,谭嗣同的《仁学》实集性灵不死一派之大成,章太炎的《五无论》等实是众生无生一派的顶点。中国思想史上的代表人物,约可分为侧重政治方面和侧重学术方面两大类,清代与古代不同,凡是以学术为中心的大思想家,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