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以人为本"的法治精神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和谐社会应当是建立在物质文明不断发展之上的社会,应当是把"以人为本"作为终极性价值关怀的社会,应当是以民主与法治为制度基石的社会;此三者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缺一不可.构建"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中国执政党的政治道德责任,又是一种可欲亦可求的社会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2.
程序法治在今天或许已并非法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因为程序正义的理念已经建立。程序法治是权利与司法公正的保障,违反程序法治会侵害人权。然而,遵循程序法治也会付出代价,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存在冲突和矛盾,坚持程序正义有时造成实体正义的牺牲。这就产生困惑,那么我们应如何选择?我国的法治状况要求我们须坚持程序法治,制定并遵循正当的法律程序。  相似文献   

3.
论公民程序性权利的基本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对公民程序性权利的认识与公民程序性权利自身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公民程序性权利的不断扩展,人们对公民程序性权利的理解从传统的权利救济视角发展到法律程序视角。基于不同的程序理论与权利观念,人们对公民程序性权利的认识可分为工具意义上的公民程序性权利、本体意义上的公民程序性权利和过程意义上的公民程序性权利,三者共同构成了公民程序性权利的基本内涵。  相似文献   

4.
论市民社会与中国法治之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武俊 《唐都学刊》2003,19(4):150-153
从法学的视角看,现代市民社会的形成过程,其实就是私法理念的实现和宪政精神的诞生过程,就是私法文化和宪政文化的孕育成熟过程,同时也是社会生活的法治化过程.从宪政和法治的视角讲,所谓市民社会就是与国家的公域相对峙的、主要由私法体系维系其自由和秩序的并呈自发态势的私人自治领域.法治的真谛在于熔铸和弘扬一种以市民社会的私权利为内核并融入民族文化传统的私法精神和宪政理念.市民社会是中国步入法治社会不可逾越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巫志刚  王军 《社科纵横》2004,19(5):69-71
在当事人主义模式下 ,“谁主张 ,谁举证” ,当事人的举证义务日益繁重 ,当事人的举证能力处处受限。因此 ,民事诉讼法从权利义务平衡的角度出发 ,赋予当事人取证权利 ,从而帮助当事人顺利完成举证义务 ,保护他们的实体权利 ,这也是证据制度的应有之义。本文简单回溯了当事人取证权利在我国民事诉讼法上的发展并分析了存在的主要缺陷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的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现实和全局出发,借鉴世界法治经验,阐述近现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和法治发展的历史经验的总结,并提出实践依法行政法治理念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公务员权利救济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务员权利救济制度以维护公务员的合法权益,促进依法管理公务员队伍为目的。我国现行公务员权利救济制度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降低了救济的有效性,影响了行政效率。本文通过对公务员权利救济制度设计目的及其缺陷的分析,从权利救济机构的设立和行政救济程序的设定和司法救济范围的确定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刘正球 《探求》2015,(1):65-70
区域发展模式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形式,它的产生、发展都需要以一定的法治环境为基础。如何建设良好的法制环境,关系区域发展模式的命运。在区域发展模式背景中,建设法治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重点是要加强地方立法,完善主要机制,以建设好行政法制环境、司法法治环境和社会法治环境。  相似文献   

9.
在消费信用方式层层出新的信用社会,用进化的眼光,通过分析信用消费者权利的发展和演进,有助于更深刻地把握权利的实质和制度的价值,并为中国向消费主导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提供制度借鉴。  相似文献   

10.
司法公正,包括了两层涵义: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两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的.本文在分别分析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的基础上对两者进行了比较,试图厘清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协调两者之间的矛盾,使之形成有机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社会福利》2013,(12):61-61
河南省洛宁县已被民政部确定为全国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建设试点县,目前县民政局紧紧围绕适度普患儿童福利制度建设为中心,针对儿童的养育、生活、医疗、教育、就业等需求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在2013年11月20日——"世界儿童权利日"这天,  相似文献   

12.
程序公正是指任何权益受审判结果影响的当事人都享有被告知和陈述自己意见并获得庭审的权利,包括程序主体尊严的承认与尊重、法官的中立、程序的公开。程序效益是指用较少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获得较大的诉讼成果,包括经济成本与经济收益。程序公正与程序效益均为民事诉讼制度的内在价值,既有矛盾冲突的一面,也存在和谐统一的可能。我国的民事审判方式改革应把程序公正和程序效益的动态平衡作为衡量一项改革制度是否科学的标准,从而确立科学的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3.
论宪法诉愿程序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现代违宪审查制度的发展过程中,作为直接保护公民宪法权利的宪法诉愿制度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在公民宪法权利与宪法秩序的价值之间寻求合理的平衡,宪法诉愿制度设计了统一而规范的程序。宪法诉愿程序有助于发挥宪法的人权保障功能,有助于发挥违宪审查制度的功能,有助于建立以宪法救济为中心的权利救济体系,有助于保持宪法诉愿制度的“补充性”功能。是缓和还是强化宪法诉愿程序应考虑各国司法体制的实际情况,从宪法诉愿所发挥的社会功能进行思考,力求在保障人权与维护宪法秩序之间寻求合理的平衡。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七大提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战略目标。人的全面发展是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最高原则,共同幸福是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根本目的,尊重保障人权是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基本要求,诚实友爱的人际环境是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5.
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当代中国法治发展的主导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法治发展不能脱离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客观规律.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思想是基于对社会存在的客观分析而形成的科学的意识形态,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当代中国法治发展具有直接的主导作用,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法治发展的合法性源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其二,中国共产党通过意识形态领导中国的法治发展;其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塑造了当代中国法治发展的自主品格.  相似文献   

16.
焦裕禄精神是时代的丰碑,也是一种精神文明成果。学术界、理论界以前所揭示和概括的焦裕禄精神的内涵,主要包括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精神,艰苦奋斗、知难而进的精神,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精神,廉洁自律、无私奉献的精神等内容,这些内涵主要体现了焦裕禄精神中思想政治和道德方面的内容。焦裕禄在兰考时期所形成的以人为本、问计于民、建设新兰考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也体现了焦裕禄精神中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方面的内涵。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也应是焦裕禄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吴斌 《社科纵横》2008,23(6):70-71
春秋战国时期,法家强调"以法治国"、"明法去私"、"刑无等级"、"一断於法",这构成了中国古代法治思想的精华,尽管法家的"法治"学说因推崇法家严刑峻法的秦王朝暴政而受到后世诟病,但法家的"以法治国"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影响深远.秦汉之后,作为儒家"德治"学说的补充,在德主刑辅系统理论中,中国古代法治思想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当代中国法治与古代"法治"有着本质的不同,如何以史为鉴,构建现代法治中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总结中国古代法制传统和成败得失,挖掘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精华,深入揭示中华法治文明的深厚底蕴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可称之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中华法治文明论”。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阐明了中华法治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及其清晰制度表达;中华法治文明的直接载体是中华法系,《唐律疏议》是其精华要素的集中呈现;中华法治文明的发展方向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法治文明,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同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中华法治文明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法治领域的典范,是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动力,为建构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建构提供了智识来源与方法论指引。  相似文献   

19.
张显伟 《创新》2012,6(3):111-114
程序公正是行政诉讼法律制度的重要价值追求。反思我国现行行政诉讼法律文件的规定,在行政诉讼主体制度、审查标准制度、管辖制度、判决制度等若干行政诉讼制度中均存在有碍程序公正价值实现的立法设计,未来行政诉讼修改完善时必须予以克服。  相似文献   

20.
沈雄杰 《学术交流》2007,(12):50-52
随着数字网络技术的发展,著作权的精神权利保护问题又成为著作权法领域的焦点之一。精神权利是否需要保护?透过分析答案是肯定的,并得出保护精神权利不仅需要追求作者私人利益与公众利益之间的动态平衡,还需要保持公众利益之中的不同类型利益的平衡。在不同类型利益的不断冲突与保持其平衡的矛盾中,需要对精神权利的保护选择最优的制度安排。我们尝试从经济学角度出发,以效用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和制度变迁与选择理论,结合相应的数学模型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得出精神权利保护应遵循制度净利益最大化原则,并给出制度净利益最大化原则实现的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