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刘平国治关刻石是东汉时立于我国西陲边疆的历史性刻石之一。自十九世纪末刻石被发现以来,为其著录考证者已有数十家。但因地理偏远,交通不便,以前的考据者大都不能进行实地考察,多靠辗转相传,自然免不了要产生某些谬误。近读谢 相似文献
2.
序 自新中国建国以来,所发现之历史文物,品种繁多,内容丰富,可称空前。商周铜器铭文及甲骨文而外,以战国文字发现为最多。楚国竹简、晋国盟书、曾侯乙墓之器铭、中山王(?)墓之器铭,皆为研究战国文字有系统之珍贵资料。海内学者已先后发表论著。今读张守中同志编写之《中山王(?)器文字编》,其征集资料之全,摹写文字之精,成书传播之速,为网罗一国文字之第一部字书,信难能而可贵矣。余意晋、楚、曾三国文字,如有同志分别辑为文字编问世,将使读者明辨某国文字之特点,对于研究战国文字,便利多矣。即以中山国文字特点而言,如大鼎:“早弃羣臣”,早作(?),从旦为义符,以枣为音符。周敔(?)有早字,鼎文不用早字而创(?)字。方壶:“遂定君臣之位”, 相似文献
3.
战国时期中山国的交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几年来,关于古中山国的研究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果,特别是对其经济的研究开始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不仅有中山整个经济面貌的论述,而且出现了研讨货币、城邑等专题文章,反映出中山经济研究的活跃.为此,笔者拟利用以往的史书记载和新近的出土文物,对中山国较重要的经济部门—交通,这个联系中山地区、促进经济各部门发展的纽带,作一尝试性的探讨,以求教于诸位同仁. 相似文献
4.
战国中期中山国的经济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战国中期是中山国鼎盛的时代,它在列国纷争中起着重要作用,故有“战国所以盛衰,中山若隐为之枢辖”。但若无雄厚的经济基础,岂能跻身于群雄角逐之列,而这时中山国经济面貌和发展水平如何?近年史学界虽有论及,尚缺专论,故笔者拟对此试作初步探讨。 1 中山国的农牧业比较发达,在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农业更是立国之本。这里的农业状况,《史记·货殖列传》记述全国经济区时,未曾涉及到,说明中山农业与中原相比有些逊色,但以当时地理条件来看,其农业肯定在太行山东平原,甚至大河之间的冀州是值得称道的。中山牧业因处农牧过渡地带,自然比不上西北纯牧区,但其牧区多由善牧的北狄遣民经营,也是较为发达的。 最能说明中山农业生产状况的是粮食产量,而史籍无载,只能据有关史料作些推测。公元前527年晋“围鼓三月……,其民犹有食色”,其后不久方“告食竭力尽”,说明中山先民在春秋中叶,鼓都已有供给邑民食用三月之粮。至战国中期中山都邑“穷庐隘巷之士者七十家”,居民数量肯定不少,若无发达的农业,生产丰足的粮食,难以养活众多的邑民。中山王墓葬群出土大量陶制和青铜酒器,不仅反映中山酿酒业兴旺,而且表明农民生产粮食较多。可见中山国的农业比较发达,粮食产量也是较高的。究其原因,不外乎如下几条: 相似文献
5.
战国时期中山国作为区区一小国能纵横于各大国之间,这与其完善的国防制度紧密相联。中山国在重要关津要塞屯兵驻守对巩固国防起了重要作用,而中山国城市防御体系的完善也为国家安全奠定了基础,长城的修筑则为防御外敌入侵提供了屏障。 相似文献
7.
8.
据考证,中山国是北方白狄人建立的封建小国。白狄是狄人的一支,因为民俗喜欢穿白衣服才被称作“白狄”。一九七四年到一九七八年,河北省文管处考古队对平山县古中山国王陵群的发掘,打开了一个在地下封闭两千二百多年的巨大的艺术宝库。长期以来,世人多以为古代狄人没有什么文化,这种观念被中山王陵出土的中山文物所否定和更正了。这批出土的数以千计的青铜器、金银器、玉石器等,鬼斧神工,金碧辉煌,特色吸人。 相似文献
9.
10.
11.
作为中华民族永恒不变的民族基因和中国人特有的精神品格,家国情怀从知、情、意、行四个方面体现了人们对家庭和国家高度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它从个体修身开始,沿着家(乡)、国、天下的伦理路径不断渗透和化育,通过明确个体对家庭和国家必须承担的伦理义务来提升个体德性,最终实现个体人格的升华以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辩证统一。家国情怀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深层次的价值追求,是每个中华儿女汲取精神养分、汇聚精神力量的不竭之源。 相似文献
12.
13.
中山国是先秦时期相当重要的千乘之国,其地位仅次于战国七雄,而与东西周、宋、卫并称.然而,由于受文献记载的限制,长期以来,人们对它的兴起、发展、世系等基本问题始终未弄清.直到1978年6月中山国墓葬遗物出土后,各方面的研究才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从而使历史上久已湮没的中山国开始有了较为清晰的轮廓.本文拟分两个部分,对中山国史记载和研究的过程以及近年来问题争论的焦点与进展,做一概略的回顾,以促进方兴未艾的中山国史研究. 相似文献
14.
15.
战国时期的中山国是仅次于齐、察、楚、燕、赵、魏、韩的,与东西周、宋、卫诸国并称的千乘之国。关于中山国的历史,《战国策》、《左传》、《史记》、《吕氏春秋》以及《水经·滱水注》等文献虽有零散记载。但它的兴起、发展、诸王世次等问题,文献记载不明,这给后人研究中山国史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河北平山县中山国墓葬和遗址的发现,使人们得以看到二千多年前中山国的遗物和文字,给人们深入探讨中山国史和中山国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然而,战国时期的中山究竟是何族建立的国?战国中山与春秋鲜虞的关系究竟怎样?目前史学界和考古界尚有异议,这些问题如果不首先解决,对于中山国史的研究无疑是有影响的。 辨中山族属诸说之是非 战国时期的中山与春秋时期的鲜虞有一定的关系。《史记·赵世家》载:“中山武公初立。”《索隐》:“中山,古鲜虞国,姬姓也。”杜预《春秋释例》也悦:“鲜虞、中山、白狄、姬姓。”正由于史 相似文献
16.
灵寿,本战国时中山国地,名称始见于《世本》一书,以后沿用至今.关于古灵寿城的地望,由于受史籍阙略的限制,自汉代以来.学者虽多有考证,依旧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就连近年来新出版的《可爱的河北》一书,也出现了与古灵寿地望相悖的情形.1974年始,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在平山县东部和灵寿县西部进行了长时期的考古勘察,发现了两座古城址:一座在灵寿县城西北十五里的故城村周围,为叙述方便,暂称之为“故城村古城”;一座在平山县东部的上三汲、访驾庄、蒲北、河曲、张家庙等村的周围,暂称 相似文献
17.
18.
东汉顺帝阳嘉元年冬天发生在中山国的"狼食人"事件,是汉代最为骇人的猛兽伤人案例。史家依据灾异学说,以为伏处山林的虎狼凶兽进入市朝聚落,象征着国家治道亏缺,即"虎狼之来,应政失也"。实际上,当时冀州连年"淫雨伤稼",导致生态环境变化,才是引发狼灾的直接原因。在灾异与时政挂钩的时代背景下,中山国狼灾引发了关于帝国治道的讨论与变革。顺帝朝一系列人事制度改革措施出台于中山国"狼食人"事件之后,应该不只是巧合。当时朝廷财政拮据,地方长吏玩忽职守,包括北岳在内的山川祭祀已经无法正常进行,故时任中山国相朱遂没有履行祭祀北岳的职责,绝非个案。 相似文献
19.
杨廷麟,字伯祥,江西清江人,明崇祯四年(1631年)进土,授翰林院庶吉士,后转编修。清军入关前,他力生抗击清军的进攻,不顾个人的生命安危,同主和派杨嗣昌等进行斗争,屡遭陷害。清军入关后,他在江西两次起兵抗清,特别是领导赣州军民,在形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坚守赣州近两年之久,为维护民族尊严谱写了壮烈篇章,最后以身殉国。清朝史学家徐(?)曾赞扬杨廷麟守赣州的英雄业绩,与史可法守扬州、瞿式耜守桂林“先后辉映,日月争光”。杨廷麟因史书记载较少,至今鲜为人知。笔者曾留心汇集有关资料,写成这篇短文,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20.
晚清著名的爱国诗人丘逢甲曾经写过一百首台湾竹枝词,现流传于世的仅存四十首。这些竹枝词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语言真挚朴实。在这些作品中,作者描写了台湾的史地风情,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作品虽以咏风土为主,但作者把题材范围扩大到咏怀史迹、针砭时弊等方面,从而寄托了作者爱乡爱国的深情,艺术价值颇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