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实现“两个转变”的进程中 ,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国有经济的战略性重组 ,这必然涉及到产业结构的调整。发端于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产业组织理论以市场进入为研究重点 ,把退出仅看作企业行为而不做重点分析 ,因而其理论对转轨时期中国产业市场国有企业退出过程缺乏明显的诠释力 ;而国内部分学者认为 ,“退出”只是中国经济转轨时期的一个理论问题 ,缺乏实践基础 ,从而对其很少关注。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郭立宏副教授撰写的《转轨时期国有产业退出壁垒研究》(以下简称《退出壁垒》)一书 (陕西人民出版社 2 0 0 0年 6月版 )以其理论上…  相似文献   

2.
在企业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唯一目标的前提下,构成企业的市场退出壁垒主要是经济性的。而我国国有企业由于制度性的原因,其退出壁垒不仅包括一般经济性壁垒,还包括许多非经济性壁垒。为促进我国国有经济的战略性改组,可采取为国有企业合理定位、积极发挥非国有企业的作用、实行产业结构调整援助等政策支持,降低国有企业退出壁垒  相似文献   

3.
国有企业“退出”问题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有企业“退出”问题是当前经济理论界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就这一问题出现的时代背景,应否“退出”,在什么样的范围内退出和怎样退出,提出个人的看法。文章认为“退出”有其合理性,可以把配置失效的国有资产置换出来,并使优势企业形成规模经济;但有其界限,国有企业全部从竞争性行业“退出”会使国民经济处于瘫痪状态.不适应我国的国情。应该正确认识国有企业的亏损。文章指出.“退出”要通过市场进行,“退出”的是不良资产,是为了更好地“进入”,是为了向大型和特大型企业,向优势高效企业,向基础产业部门“进入”。使国有资产在不断的“退出”和“进入”的循环升级中达到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4.
目前,全国都在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精神,国有企业经营机制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经济理论界也正在探讨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新思想.笔者认为,当前贯彻《决定》精神,应将国有企业全面推向市场,把社会资源的市场配置与获取最大经济效益结合进来.这是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中心环节.一、更新观念,树立资源市场配置的思想,是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先导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是市场的主体,通过价格、竞争、供求等市场机制来配置社会资源,合理有效地使用资…  相似文献   

5.
《社区》2003,(22)
哪几类人员可以申领 《再就业优惠证》? 具有劳动能力,并有就业愿望的下对4类人员,可申领《再就业优惠证》、凭证享受再就业扶持政策: 1. 国有企业的下岗职工,是指协议期未满仍在企业再就业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协议期已满但未出中心、协议期满已出中心,但尚未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且仍未实现再就业的人员;  相似文献   

6.
指出转轨时期社会主义政府之所以有必要“退出”,主要是因为政府如不“退出”,首先要承担很高的监督成本,其次难以避免因维持与国有企业的隐合约而承受的国有企业效率低下和国有资产的流失。因此,当“退出成本”低于监督成本和维持合约关系带来的长期利益损失时,社会主义政府的“退出”在经济上是可行的。在转轨时期,政府高退出障碍直接导致产业市场高退出壁垒,结果是加剧国有企业尤其是大中型国有企业退出的壁垒  相似文献   

7.
随着市场机制在国有企业改革中作用的不断强化,现有的国有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将带有更大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从市场角度阐述了中国国有企业改革所应具备的市场条件,进而研究和探讨了在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国有资本适宜退出的行业领域,国有资本退出的模式及各自的优劣,以及国有资本退出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8.
中国资本市场是在市场化一价值化改革的推进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有着自身特有的制度基础:(1)企业投融资体制的改变;(2)国有企业的制度变革;(3)居民投资意向的改变;(4)与经济发展相关联的因素(需求推动、结构调整等)。同时,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存在的一些制度性缺陷,如对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以及企业发行股票(包括上市发行)的政府管制、对国有企业改制成股份公司后对其股权结构的政府管制、对公司治理结构的政府干预等,都给资本市场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9.
利用1999-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实证研究环境规制强度对异质性企业退出市场的影响。研究表明:环境规制会提高企业退出市场的概率;对于无技术创新的企业来说,企业退出市场的概率随着环境规制强度的增加而提高,但对于有技术创新的企业来说,环境规制对企业退出影响不显著;与大规模企业相比,中小规模企业退出受到环境规制影响更显著;民营、国有企业退出概率与环境规制强度正相关,港、澳、台外资企业则相反;中、西部地区环境规制的提升会提高企业退出概率,东部地区企业则相反。  相似文献   

10.
正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实践教育基地(以下简称"实践基地")是根据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建设要求而成立的实践教学研究基地,迄今已经形成了以法学实践教学研究中心、公益法律服务中心、学生法  相似文献   

11.
对我国二板市场公司治理思路进行了研究,指出A、B两股市场皆多以国有企业为主,资本市场的监督与管理存在不规范问题,二板市场的建立必须以此为鉴,认为二板市场的治理结构应着手于建立经理层的激励机制、健全董事会制度、正确理解企业上市的实质性要求,并就如何对上市企业和股权流通市场进行有效监管以及企业退出机制的构建等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国有经济制度创新的几个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吸收现有各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我国国有经济制度创新的几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并不是简单地照搬英美的公司制度,而是要结合中国国情,经过制度创新,建立具有社会主义内涵的现代企业制度。(2)"产权明晰"并不等于私有化,"私有产权效率论"不仅在理论上有致命的逻辑缺陷,而且与世界范围内的改革实践不相符。股份制作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具有很强的理论合理性和与市场经济兼容的实践可行性。(3)我国国有企业并非一种天然低效率的制度安排,其大量存在不仅有社会政治基础,而且有很好的经济效率基础,新古典的效率标准难以真正把握国有企业的效率本质。(4)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并不意味着国有经济应当全面退出竞争性领域,国有经济在中小企业中也有存在的合理基础,国有经济的产业定位在本质上是企业自主决策和市场选择的产物,政府不宜人为地设定标准。(5)导致对现有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进行错误解读的根本原因在于,很多人在理论上没有真正把握国有资本作为资本的本性,在法权上错误地理解了国有资本的最终归属。因此,国有经济需要制度与理论的同时创新。  相似文献   

13.
针对企业相互拖欠与产品库存积压这一困扰国有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难题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结合辽宁易货中心的实践,探讨其解决的新途径,提出了建立国家易货中心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正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三峡大学区域社会管理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研究中心)于2013年1月获批,前身是2009年10月三峡大学成立的应用社会学研究所(以下简称研究所)。研究中心由应用社会学研究所和学校政治学与基层政治文明研究所、宜昌市社会管理  相似文献   

15.
证券公司退出市场是促进我国证券市场规范、稳健运行的必要途径和有效手段。我国虽有证券公司退出市场相关的法律规定和实践,新修订的《公司法》、《证券法》又为其加入了新的内容,但总体上讲,是不全面的、不系统的。本文从三个部分分析了证券公司退出机制的完善。第一部分主要分析关于证券公司退出市场的法律规定与实践做法;第二部分分析完善证券公司退出机制的必要性;第三部分提出了作者关于完善证券公司退出机制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6.
两路口与上清寺片区(以下简称两上片区)曾经是渝中区的次中心地区,以第三产业为主导产业,但近年来,由于市场选择的原因,大部分产业处于衰退状态,如何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是渝中区发展当前面对的难题,针对此现象,结合调查数据,对两上片区第三产业结构利用因子分析法等实证分析手段进行分析,确定两上片区第三产业主导产业、优势产业。  相似文献   

17.
国有企业的债务负担及其解决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国有企业债务负担形成的原因以及高负债对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所造成的障碍.进而阐述了债转股是我国国有企业债务重组行之有效的手段,以及培育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是解决债转股退出的有效途径.最后讨论了用清盘的方式来解决国有企业的其它历史负担.  相似文献   

18.
我国国有企业(以下简称国企)的高负债资本结构是由于企业的特殊性质、不同于西方的银企关系、不发达的资本市场等原因引起的。“债转股”政策只能暂时降低企业的负债率,要优化国企的资本结构,就要改革企业的产权结构,让民营资本进入国企,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上独立自主的理财主体。  相似文献   

19.
《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的实施,在推进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建立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上取得了积极成效。但由于存在一些以往未曾考虑、亟待解决的问题,制度优势还未能充分转化为治理效能,国有企业党委会、董事会和经理层三大治理主体尚未实现有效协同。因此,基于代理理论和现有法律框架,首先对三大治理主体进行了多维关系透视,分析了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的制度理论逻辑,并依据对8家典型国有企业的现场调研,对三大治理主体协同运行的现实约束进行了梳理分析,最终从权责清单和实践逻辑两方面提出了实现党组织提高国有企业内部治理效能的可能突破路径,以为国有企业更好贯彻落实两个“一以贯之”,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提供实践思路。  相似文献   

20.
国有企业改革成功与否关系到中国经济发展的前途。多年来,国有企业改革受阻的根本原因在于未能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对国有企业准确定位,国有企业的分布状况与其在市场经济中的应有的功能错位。市场经济存在着先天的缺陷和不足,即“市场失效”。客观上要求以国有企业来加以弥补,以国有企业与一般市场主体相互配合,求得经济运行的最佳状态。国有企业主要应在市场机制失效的领域里发挥作用。在一般性竞争行业中,国有企业的大量介入,会对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所以,国有企业应从这些领域退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