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年是母亲逝世十周年,往事历历在目。 记得我八岁那年的一天,当我放学回家,母亲又给我端上了变味的“和子饭”——煮着榆树叶的玉米面糊糊。我一看清汤寡水,无油少醋,就嘟着嘴不去端饭碗。  相似文献   

2.
《北方人》2006,(2)
母亲去世已经三十二年了。现在能为她出这么一本小小的文集——她唯一的一本,使我欣慰,也使我感伤。今天,读书界记得她的人已经不多了。老一辈谈起,总说那是三十年代一位多才多艺、美丽的女诗人。但是,对于我来说,她却是一  相似文献   

3.
竺伯岳 《中华魂》2013,(6):30-31
1996年,艾青逝世后,文艺界曾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哀悼。我心里亦对这位受尽磨难的诗人之死深感震惊与痛惜。此后,常常想起五十多年前聆听他主讲的一次珍贵的诗歌创作报告会,其情其景犹历历在目。  相似文献   

4.
一今年四月十四日,是马雅可夫斯基逝世的五十周年纪念。当这个日子来到的时候,我就回想起,那已是四十五年以前的事啦。我在一九三五年的寒冬三月到了莫斯科,正好是马雅可夫斯基逝世五周年的前夕。为了纪念这位“苏维埃时代最优秀、最有才华的诗人”(斯大林  相似文献   

5.
几年前,我随手在电脑上敲下一段感想,现在读却不记得是因何而发。粘贴在此:“一个诗人并非他/她的诗歌的最具说服力的诠释者;一个诗人在诗歌中所抵达的现实常常比他用散文的形式所描述与判断的现实更丰富和深远。如果评论者把目光投向诗歌,那么,视诗歌为‘匕首和投枪’也只是一种使用诗歌的方法,或者说是一种批评诗歌的方式,  相似文献   

6.
从出版史、文学史叙述及研究现状的视角考察诗人海子的经典化过程,以及伴随这一过程的种种遮蔽和不足。海子的存在无疑契合了20世纪80年代的启蒙情结,同时彰显了一种诗性精神,然而学界对他的研究还远远不够。随着2009年《海子全集》的整理出版,更多史料的问世无疑有益于对诗人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海子对现代诗歌作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他追求生命的高远、浪漫、炽热,开辟了中国诗歌的自新之路。海子是一位有世界眼光的诗人,既吸收了西方文化精华,又充分发扬本民族诗歌传统。海子诗歌的主题也围绕着古今中外众诗人的探索展开和发展,其中田园情结、基督式博爱、神性的召唤等主题元素阐释了海子与中西方诗人先贤们在思想层面、精神气质和语言形式上的渊源。  相似文献   

8.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这是我国著名已故诗人臧克家在《有的人》一诗中的句子,是他于1949年11月1日,在北京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而写的。  相似文献   

9.
梁柱副校长讲话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纪念我国著名的诗人、学者和教育家,原北京大学教授冯至先生逝世一周年暨冯至学术思想报告会,我谨代表北京大学向参加会议的各位来宾,向瑞典大使林德思先生、德国使馆文化参赞博墨先生、瑞士使馆参赞洪含雅先生、奥地利使馆倪...  相似文献   

10.
灭烛怜光满     
蒋勋 《社区》2011,(29):13-13
不知道为什么一直记得张九龄《望月怀远》这首诗里的一个句子——灭烛怜光满。诗人的面前点燃着一支蜡烛.那一支烛光。晕黄温暖,照亮室内空间一角,照亮诗人身体四周。  相似文献   

11.
一一九八三年十二月五日正是诗人朱湘逝世五十周年。一九三三年的这个日子,朱湘这位年仅二十九岁的富于正义感和卓有才华的青年诗人,在从上海开往南京的吉和轮船上,当夜幕将笼罩弋矶山时,他手捧着德国诗人海涅的诗集,一面饮酒,一面吟诵,纵身跳入了滚滚的长江,被无情的波涛吞噬了年轻的生命……当然,一个诗人的作品和他的生活与精神历程是无法分开的,他的诗往往就是诗人心灵  相似文献   

12.
望之 《中华魂》2014,(17):39-40
邵燕祥是我曾经十分喜爱的诗人。那时是解放初,我足一个高中生,我喜欢朗诵他的诗,记得当时曾在大庭广众之下朗诵过他写的一首歌颂新中国的长诗。匆匆一个甲子过去了。最近读到他写的一些文章,竞恍然有隔世之感。  相似文献   

13.
马雅可夫斯基的长诗《列宁》,是列宁逝世后塑造列宁的艺术形象的第一部诗篇,也是世界诗歌史上塑造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艺术形象的第一部诗篇.关于《列宁》这首长诗,马雅可夫斯基早在一九二三年就开始构思.一九二四年一月,列宁逝世.这一噩耗在诗人心中引起的深沉哀痛加速了长诗的构思.一九二四年三月到十月,诗人用了半年时间,赶在第一个没有列宁的国庆——十月革命七周年纪念日前夕完成了这部庄严史诗.  相似文献   

14.
我从东到西,从北到南, 处处看到喷吐珍珠的源泉。——闻捷:《天山牧歌·序诗》这位诗人已经逝世十年了一一离开了他挚爱着的喷吐珍珠的源泉,留下了他写下  相似文献   

15.
与乡土诗人王文军相识是在2013年末的一次朋友聚会上,朋友介绍说王文军是一位乡里的干部。我看着这位个头不高、头发绒稀、面带和善、戴着一副金丝边眼镜显得文质彬彬的王干部,开玩笑地说,怎么看也不像乡里的干部,倒像一位诗人。朋友说你说对了,他就是一位诗人。于是我认识了这位诗人,后来居然成为了好朋友。2014年的10月,王文军来锦州送我  相似文献   

16.
以梦为马--海子抒情诗的诗性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子是一个天才诗人 ,也是一个纯粹的诗人。海子始终不肯放弃他的诗歌理想 ,为此不惜放弃世俗的幸福 ,甚至放弃了自己的生命。海子抒情诗中的孤独、痛苦、死亡意象源于其生命情绪的“悲剧意识”。他生活和成长的那段历史 ,使每个追求思想出路的人 ,都陷于希望与失望、呐喊与彷徨、悲观与乐观之中 ,有着太多的困惑与不适应  相似文献   

17.
江郎山游记     
斯菊林 《中华魂》2013,(24):52-53
记得1963年阅读杭州大学夏承焘教授的专著《辛弃疾》,书中说到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受朝廷投降派打击后,晚年定居江西上饶,与浙江永康爱国诗人陈亮互有走访谈心,途中顺便登江郎山观赏奇景.  相似文献   

18.
兵团故友     
《新天地》2007,(3)
记得一位诗人说过: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我这些故去的兵团战友属于后者。一我刚返京上大学时,常收到战友来信,每次总是异常兴奋地  相似文献   

19.
记得家中已有了好几年养水仙的历史,每年的冬季,它都能为我家增添一份生机。我总是为它如梦似幻的神秘花朵所痴迷,为它清幽美妙的香气所吸引。而今年的冬天,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20.
海子并非生活在现实的世界中,而是生活在超验的、宗教的世界中,远离尘世。海子的诗风深受梵高的画风影响,崇尚纯粹的艺术,用生命的代价换得艺术的纯真,把对生命形而上意义的期盼作为艺术旨趣的诉求。海子是一位用生命为诗歌殉葬的诗人,他的内心世界里有着浓烈的宗教情怀,虽然,他不是一个很虔诚的宗教徒。海子的宗教情怀在他的诗歌中有着尽情的体现。在生死观问题上,海子迷恋上了藏传佛教有关人的生死轮回学说。诗人凭着满腔的宗教精神去企盼着拯救人类精神的祈望,这是一种对人类精神宗教式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