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6 毫秒
1.
在中国劳动力市场,大学生就业市场供求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就业歧视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文章认为我国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的歧视,从传统观念、法律、经济学等角度分析女大学生面临就业歧视的原因,构建一个以贝克尔歧视理论为基础的女大学生就业歧视模型,并根据模型提出解决女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劳动力市场存在着供求总量和结构的两种矛盾,伴随着高校的扩招和毕业生就业政策的改革,这两种矛盾在大学生身上表现得更加突出,尤其是在女大学生身上。女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仅是劳动力市场上的供求问题,更重要的是社会性别问题,而且是累积性的社会性别问题。  相似文献   

3.
基于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分析了大学生在"次级劳动力市场"就业的困境与"一级劳动力市场"的进入壁垒,探讨了大学生努力提高"信号显示"力图进入一级劳动力市场的局限性,指出中国大学生的"就业难"和"薪酬低"并不仅仅是供给过剩,也不是偶然和暂时现象,然而解决这一问题存在着"市场失灵",建议政府关注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出台相应的扶持性政策以弥补"市场失灵"。  相似文献   

4.
基于马克思工资决定理论剖析薪酬不公及其分选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中国就业压力持续增加和结构性用工短缺并存的问题,基于马克思的工资决定理论,从薪酬决定与企业利润、劳动力维持和延续、物价水平以及劳动力市场供求等多个关系角度,分析了我国社会薪酬不公平问题及其所造成的分选效应。在此基础上,针对"求职难、招人难"现象,提出相关建议和对策,旨在缩小薪酬差距,减轻社会就业压力,促进就业结构的和谐,提高人力资源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5.
一般大学生就业问题仅仅是普通劳动就业问题,而女大学生就业问题除了劳动就业问题以外,还附带有劳动力市场上的性别歧视问题。男女享有平等就业权是法律的基本原则,当女大学生在就业中遭遇性别歧视时有权获得到法律救济。  相似文献   

6.
新疆人文、地理、体制的特殊性形成了特殊的劳动力市场。该文主要运用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及相关数据来分析新疆劳动力市场中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认为新疆劳动力市场的城乡、行业、兵团地方的区域分割导致就业的不公平与工作转换成本提高,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在此分析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了相应建议,以期对完善新疆劳动力市场、促进大学生就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女大学生就业难既有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法制不健全等客观原因,也有自身不足的主观原因。通过主观努力、政府完善法制等有效的措施,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  相似文献   

8.
劳动力市场分割条件下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探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从劳动力需求和制度角度分析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是劳动力市场的分割 ,一方面 ,非正规劳动力市场的不规范 ,不能为求职者提供较好的就业环境和工资待遇 ,因而大学生不愿到非正规部门就业 ;另一方面受正规部门发展所限 ,正规劳动力市场对大学生的需求增长缓慢 ,正规部门职位的供给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就业需求。因此 ,必须规范非正规劳动力市场 ,增强正规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吸纳能力 ,以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  相似文献   

9.
女大学生作为社会的高素质劳动力应当在劳动力市场中得到优化的配置,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女大学生的劳动力价值。英国《性别歧视法》中有关反就业性别歧视的法律制度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因此,我们在借鉴英国反就业性别歧视法律制度的同时,应结合我国现有的立法模式及立法状况对立法理念、立法体系及国家公权力等作一个全面的审视,以社会性别主流化为视角,对我国的法律制度进行补充和完善,更好地保障女大学生的就业权,实现我国法律反就业性别歧视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通过劳动力价值理论、人力资本投资理论以及社会学理论,对当今大学生就业薪酬的现状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在大学生就业市场建立最低工资保障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1.
性别歧视是劳动力市场上普遍存在的现象。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性别歧视问题日益严重。在对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中性别歧视的现状及其不良后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劳动力市场、企业、社会保障制度、社会偏见等方面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性别歧视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2.
女研究生就业与构建和谐社会密切相关。传统社会性别规范制约着女研究生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合理配置。社会性别影响着女研究生个人和劳动力市场双向选择的过程和结果,女研究生就业个人选择受到传统社会性别约束,劳动力市场存在社会性别偏见。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女研究生就业竞争力的若干对策,目的在于提高女研究生的就业竞争力,打破“女性就业难”的性别怪圈。  相似文献   

13.
以往对残疾人就业或妇女就业的讨论,缺乏对女性残障个体的关照。我国残障女性规模庞大,残障女性的平等就业权、劳动报酬权和劳动条件权等就业权益面临严重困境。文章从交叉性理论出发,剖析我国残障女性的就业权益困境,分析我国残障女性在宏观(传统观念和法律制度推波助澜)、中观(媒体的形象控制和代际压力)和微观(残障歧视和性别歧视)层面的多元交叉压力和歧视。对此,残障女性就业权益保障应当推动残障女性反就业歧视的理念变革,促进残障主流化和社会性别主流化;建立性别与残障双重评估立法机制,完善法律制度设计和配套措施建设;优化多元主体协同网络以谋求社会合力,切实保障残障女性的就业权益。  相似文献   

14.
以法律、行政规定确立的制度性就业歧视,如户籍歧视、性别歧视、年龄歧视、学历歧视、公务员录用中的歧视等,在中国目前依然比较普遍。此等情状,违反了宪法上的平等原则、侵害了就业者的公平竞争权,构造了更多的弱势群体,阻碍了劳动力资源的市场化配置,也造成了社会人力资源的浪费。从未来发展及法制改革的角度而言,反对就业歧视,尤其是去除就业歧视的制度栅栏,不仅是贯彻宪法上的平等原则的要求,而且也是中国履行《1958年消除就业和职业歧视公约》之义务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15.
目前对大学毕业生实际就业收入性别差异的系统性研究缺乏。大学毕业生实际就业收入存在明显性别差异,且有扩大趋势。在教育层次、就业行业、职业岗位、学科专业和实习期等方面,男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收入高于女大学毕业生。就业期望收入的性别差异、行业职业的性别隔离和用人单位的性别歧视等是导致大学毕业生实际就业收入性别差异的主要因素。加强女大学毕业生创业就业教育,完善公平就业的制度建设以及优化性别平等的社会文化环境,减少对女性的性别歧视是缩小男女大学毕业生实际就业收入差异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论在劳动和社会保险领域的立法和执法中存在的性别盲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社会性别视角审视劳动和社会保险领域,发现存在诸多性别盲点,构成对女性的性别歧视。在立法中,存在以男性为标准,以女性为客体的误区,导致怀孕女工的特殊权利被忽视,形成女性参与市场竞争的额外障碍。在执法中,有人片面强调企业的用工自主权,剥夺了部分女工的劳动权利。  相似文献   

17.
就业性别歧视的文化机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用性别分析的工具,从文化的视角把身处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巨大变迁中的弱势群体—女性—作为研究对象。指出就业中存在性别不平等状况,揭露了性别不平等背后的制度性和结构性因素,分析了社会制度和结构中造成和影响性别不平等的文化机制,认为经济转轨时期社会文化的堕距是女性就业性别歧视的根源,提出构建先进的性别文化对解决性别歧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在我国劳动力市场上针对女性就业存在歧视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这就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就业性别歧视的相关问题,从而尽快完善劳动者的就业坏境,实现劳动者的平等就业.因此,要借鉴发达国家解决就业歧视问题的相关经验,结合我国的具体现实,运用法律解决我国女性就业歧视问题.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国女性在就业竞争中已明显处于劣势,出现了边缘化的趋势。它表现在性别职业及部分女性职业下沉,女性就业和再就业困难,男女两性收入和社会保障差距的扩大。造成此局势的主要原因是就业制度存在缺陷,男女雇佣成本和培训成本的差异,女性主体意识低下和就业动机的不足。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要改变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劣势,就必须促进劳动力市场性别平等意识社会决策主流化,完善保护妇女劳动权益的法律体系和劳动力市场监督机制,有针对性地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女性自我意识觉醒,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