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国家所有制类型的生产关系中,工人仍然同生产资料相脱离。国家企业与工人之间建立起来的劳动关系是一种特殊的雇佣劳动关系,国家通过国营企业管理生产、分配和社会再生产,确定劳动条件和工作报酬。而社会所有制的本质特征表现为自由联合劳动的物质基础,这种物质基础保证劳动和劳动成果成为占有劳动产品和管理生产资料与收入的基础。社会所有制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制度,在这种关系制度中,使用生产资料的工人直接管理扩大再生产生产资料,并在自己劳动的基础上,参加分配。社会所有制是对任何一种把工人同生产资料割裂开来的所有制形式的否定。在南斯拉夫,自治协议和社会契约不同于传统的社会契约形式,它是实现国家消亡与国家职能社会化的途径和形式。  相似文献   

2.
改革的目标体制是建立在发达的商品经济基础上的。要实现目标体制,不能取消国家所有制,而应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不断地调整和完善国家所有制。作者指出,从传统的国家所有制模式向目标体制下的国家所有制模式转变,必须经历在双重体制下形成的三个不同类型的国家所有制分模式的逐次递进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3.
改革国家所有制,必须消除现存的部门所有。部门所有使得国家对资产的法律所有与部门对资产的经济所有相混合,造成对国家作为资产所有者一元地位的否定。这是目前微观所有制改革所面临的宏观难题。依据国家身份二重化理论,使国有资产产权就位,重新构造国家与企业间的资产产权关系,在此基础上选择企业体制,是从整体上改革国家所有制的有效途径。作者据此提出了初步的改革设想。  相似文献   

4.
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已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发生并向我们提出了挑战; 第一,在国家宏观所有制结构上,一方面超规模的国家所有制向适度规模收缩,同时发展其他形式全民所有制。另一方面合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推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元化所有制结构形成。这就要研究宏观所有制结构优化及其规模效益问题。第二,企业微观所有制结构正由单一结构向多层次复合共有结构发展。这就要研究微观共有经济结构和效益问题。  相似文献   

5.
改革经济体制,有这么几条道路:一、继续维护以国家支付工资为前提的生产条件占用方式,对高度集中型体制作一些小改小革。二、实行积累留归企业,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直接结合于企业的占用方式,改国家所有制为企业集体所有制。三、釆用企业支付利息的办法使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结合,建立以利润留成制为基础的所谓租赁制式的国家所有制形式。四、确立以劳动联合体向国家支付积累为前提的生产条件占用方式,用以此占用方式为基础的经济体制代替高度集中型体制。鉴于已有的改革的经验教训,第一条道路我们不能再走下去了;第二、第三条道路实际上分別是南斯拉夫和匈牙利的改革道路,也都不可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应该走第四条道路。把“国家支付工资”式的占用方式改为“企业支付积累”式的占用  相似文献   

6.
一、国有企业内部的权利结构国有企业即全民所有制企业,一般被定义为全体人民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制形式。社会主义国家是全体人民的代表,所以它采取国家所有制形式。在旧体制下,国家所有、国家经营,企业只是国家行政机构的附属物,无所谓内部权利结构问题。现在旧体制被否定,企业和劳动者的权利被重视,于是,便有了企业内部的权利结构问题。  相似文献   

7.
在全民所有制企业财产上可以存在三种权利结构,即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宏观经营权与微观经营权的分离,以及经营权与管理权的分离.我们认为,真正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结构并不能成为企业改革普遍适用的模式,我国现阶段企业改革的主要目标模式应当是宏观经营权与微观经营权的分离,即国家保有宏观经营权,企业享有微观经营权.  相似文献   

8.
胡仪元 《唐都学刊》2001,17(2):12-14
国有企业是国家所有制企业而不是全民所有制企业,从这一性质出发,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应从加强政府对企业的管理入手,全方位地改革国有企业的各个权利主体、并形成一种相互激励的社会制约机制.  相似文献   

9.
“多元化”曾被认为是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的术语。因此,长期以来,多元化成了社会主义国家理论和实践中的禁区。近些年来,苏联东欧一些国家的改革向纵深发展,多元化问题不再是人们“谈虎色变”的话题,而是成了这些国家政治体制改革所要解决的重大现实课题。它不仅引起了理论家们的浓厚兴趣,而且日益为政治家们所正视。这一问题的提出,既是对传统理论和体制的否定,同时也反映出改革的大趋势。沿袭了半个多世纪的传统理论认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的首要任务是,消灭私有制,消灭剥削,建立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这种所有制的主体——全民所有制(即国家所有制),被认为是公有制的“高级形式”,而集体所有制则要“接近”以至最终“过渡”到全民所  相似文献   

10.
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就企业总体行为作出各种分析,对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加强新形势下的宏观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企业微观行为也切不可忽视。事实证明,企业微观经济行为不是单一的,完全相同的,而是一种具有不同类型的复数行为。因而,如果只对企业行为作总体的分析显然是不够的,因为它已无法科学地认识各类企业行为的根源是什么以及如何“对症下药”等问题。为此,本文从企业微观行为与对策上,作以探讨。一、关于企业的微观行为及其类型企业的微观行为是指企业从事生产、交换、分配等一系列生产经营活动。由于任何社会活动都是有目的的,企业行为也不例外,它是受企业生产经营目的所支配的生产经营活动。在现阶段,我国的企业是社会主义微观经济的细胞,它作为一个具有生命力的活细胞,为了满足其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必须谋求自身一定的物质利益。在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条件  相似文献   

11.
一、企业所有制企业改革摆上日程齐齐哈尔铁路器材厂是由齐齐哈尔铁路局(国家所有制)办的齐铁地区劳动服务公司,旨在安置齐铁机关待业子女,属于企业所有制型企业。从创办之日起,就照搬国家所有制模式,搞起了“铁饭碗”、“大锅饭”。可是人们在进了器材厂之后,总感到低人一等,矮人一头。由于没有明晰企业产权关系,企业缺少应有的自主权,存在无人负责的现象。每个劳动者与生产资料没有发生直接联系,职工缺乏积极性。该企业原生产的产品是日光灯管,到1985年亏损三万多元,发不出工资,职工放假,企业濒临破产。1985年下半年,转产了钢窗,企业有了转机。但是职工对“苦、脏、累”的钢窗生产很不适应,由于活累、奖金少,职工不安心,对企业财产的损失浪费,企业经济效益的高低都漠不关心。有些职工在下料时,一根长料拿过来就切,干完活料头一大堆;有的职工在钢窗生产旺季抢任务时怕累躲  相似文献   

12.
<正> “企业”是经济学的一个基本概念,许多其它概念要运用它来阐明。那么,它的内涵是什么?目前,它的内涵多种多样。现举几例。①“在全民所有制经济中,生产资料所有权属于国家,企业拥有生产资料使用权”;“国家利益、企业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结合”;““扩大企业自主权”;“社会主义企业是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在这些常见的说法中,企业是由若干劳动者组成的经济组织,生产资料是企业的使用对象而不是企业本身的内在要素。②“企业”是“在社会分工的条件下从事生产、贸易、运输等经济活动的独立单位”。“企业的社会经济性质,是出生产关系的性质、首先足由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决定的。在资本主义社会  相似文献   

13.
最近一个时期,理论界对国家所有制改革问题十分重视,讨论也很热烈,各种理论观点也不尽相同。本文试图以国家所有制改革的方向为主线,以公有制双重主体所有的结构形式为出发点,探讨如何进一步建立起有利于增大国营企业活力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一、原有的全民所有制形式与商品经济的矛盾性马克思主义曾设想社会主义生产关系首先应在生产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出现。发  相似文献   

14.
全民所有制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的模式是否完善,是决定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本文拟在探索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方面,构想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模式。一、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的模式应符合哪些基本要求第一,这种模式,应有利于发挥我国现有资产的作用。我国国情的特点之一是底子薄。全民所有制企业的职工平均每人占有资产不到一万元,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因此,  相似文献   

15.
全民所有制是社会主义的基础和特征,中国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就意味着全民所有制改革要在保持全民所有制所具有的全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和剩余产品这一根本性质的前提下,优化其产权结构及实现形式,从根本上促进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发展。 全民所有制是指全体人民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成果的一种公有制形式,正是这种所有制形式和以这种形式为主导的所有制结构,才严格区分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社会形态。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国家公民享有的经济政治权力,主要表现为不受剥削并得以保障的劳动权和不受财产限制的选…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其实质就是要通过再造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微观基础来重构社会主义的计划体制。改革九年以来,随着国营工业企业自主权的逐步扩大、各种经济形式的一定发展以及国家对经济的调控逐步由直接控制为主向间接控制为主的转化,我国经济出现了空前的生机。但与此同时,宏观失控、企业行为短期化等现象亦不断地呈现,它们程度不同地干扰着正常的经济活动,对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形成了障碍。本文试图从市场竞争的角度来探讨造成这些现象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资料所有制在社会生产关系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则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决定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的首要的、根本的标志,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最本质特征,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与以往一切社会制度的首要的、根本的区别,由于生产资料所有制在社会生产关系中处于这样的地位,它就必然成为社会经济体制的基础。经济体制是一定生产关系的具体体现,其性质决定于它所体现的生产关系。由此说明,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选择以及各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配置,对经济体制生机和活力的形成和发挥,关系极大。正因为如此,无论在研究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问题还是经济体制改革问题时,都必须把所有制问题放在首要的地位。进一步改革所有制,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主要任务。十三届七中全会的“建议”规定:“继续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适当发展其他经济成分,形成适合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水平的所有制结构。”  相似文献   

18.
我们设计的物资行业的运行模式是构建在有计划商品经济前提下。物资行业的经济运行主要包括各专业公司(企业)、生产资料(商品)、市场自行调节、国家调控(反映计划性及其对计划不周的补充)这四个方面。模式的构造是以目前处在治整改时期的物资行业的现状做为时间起点。一、企业模式自主经营是物资企业经济运行的基本形式。要求企业:成为内部经营机制完善、自负盈亏的按照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基本要求的商品经济实体。但是,物资企业不同于商业企业,在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内还不能独立运行于市场之中。物资企业自主经营的标志是:(1)有利用国有资产根据利润多少进行自主经营的权利;(2)在物资企业必须具有独立的经济利益的前提下承担国家或社会赋予企业的义务。义务包括如下内容,国家为了在宏观上控制经济,对企业提出一些符合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某些要求,例如利税指  相似文献   

19.
一赵紫阳总理在全国党代会上所作的《关于制定“七五”计划建议的说明》中指出,第七个五年计划期间,是全面改革我国经济体制的关键时期。在“七一”的前两年,改革的重点要围绕稳定经济的要求,从宏观上加强、完善间接控制体系。“七五”后三年,要围绕发展社会主义商品市场的要求,进一步加强间接控制。可见,建立健全、加强和完善间接控制,是我国“七五”计划期间全面改革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一些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中,经济控制问题,尤其是如何搞好间接控制问题,已  相似文献   

20.
国内外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表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将经历由传统经济模式向新经济模式的转换过程。为了顺利实现模式转换,使改革健康地向前发展,关键是在增强企业活力的同时,搞好宏观控制,保持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的动态平衡,使国民经济协同有序地运动。但如何实现微观搞活相宏观有序,却恰恰是改革的难点,需要我们进行辛勤探索。本文的任务,是讨论模式转换时期基建投资的宏观控制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