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代>申明要创办文学爱好者的伴侣式杂志,源于其对文学找到自身合适位置和对读者理性的期待.由于刊物商业操作谋略导致的编辑人员变动、浓厚的政治文化氛围影响等原因,编者与读者最终未能达到平等理性的状态,主编所建构的"现代性"构想两方面--读者理性和文学独立,终因编者居高临下的启蒙姿态和读者平等意识的缺失而破灭,这也造成<现代>的现代性追求呈现出层叠模糊的面貌,并在某种意义上加大了衡量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的难度.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既非宗教研究学者,亦非<圣经>解经专家.但是,他站在无神论的立场上对宗教的批判,以及由此对人类社会罪性的反思与批判,其为迄今为止所有宗教思想家和批判家所无法企及的深刻性,恰好源自<圣经>对神一人关系的故事叙述.文章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序曲",把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研究,视为回归古典(犹太-基督宗教传统)的另一种启蒙;第二部分指出,马克思如何用现代的方式重新"叙述"<圣经>的"救赎戏剧";第三部分分析马克思社会批判的"渎神"与<圣经>的"敬神"之间的价值张力;第四部分从中国革命语境出发,简略考察<圣经>"救赎戏剧"的逻辑展开;第五部分"余音",用马克思和<圣经>都传达出人类对未来得救的期盼,回应"序曲"中对古典的回归.从犹太-基督宗教文化的角度,对马克思社会批判思想与<圣经>的"救赎戏剧"叙事进行内在价值的比较,有助于推进对马克思思想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启蒙思潮与“阿Q”的精神谱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五四之后,启蒙思潮从原先寻求文化变革的思想启蒙变换为一种召唤暴力的阶级性革命启蒙,这种阶级性革命启蒙一直延续到十七年文学叙事之中;改革开放之后,启蒙思潮重新兴起,主要表现为经济意识的启蒙和受抑制的人性解放.从20世纪中国启蒙思潮视角,观照20世纪乡土中国文学典型作品,解读<阿Q正传>等文本所构成的"阿Q精神谱系"与启蒙思潮的内在关系,分析中国农民走向现代性的外部压抑性结构和内在思想阻力,对于探寻新世纪历史语境下"新启蒙主义"与农民思想解放的可能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1944年初,老舍开始创作长篇小说<四世同堂>,全书分<惶惑><偷生><饥荒>三部.这是一部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名著,是老舍正面描写抗日战争,揭露、控诉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罪行,讴歌、弘扬中国人民伟大爱国主义精神的不朽之作.  相似文献   

5.
中国小说理论对现代性的追索,是在晚清文化启蒙运动的进程中展开的.在这一充满忧患的启蒙语境中,"写实"和"理想"这两种小说观因其价值倾向和观念内涵而显示不同的形态.前者成为中国历史追求启蒙现代性的一种思想表述;后者受西方审美自律论的启示而对启蒙论进行反思,表现为对审美现代性的追求."写实"与"理想"两种小说观的分立,呈现出了现代性在中国现代文学萌端时的多维价值与不同指向.  相似文献   

6.
西方现代性源起的中国灵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形象曾经作为西方现代文化乌托邦精神的象征,参与构筑西方现代性经验.中国形象进入西方现代文化,先后出现了"大汗的大陆"、"大中华帝国"、"孔夫子的中国"三种形象类型,经历了器物、制度、思想三个阶段.马可·波罗时代强调的是物质上富强的中国形象,门多萨时代强调的是制度上完善的中国形象,伏尔泰时代强调的则是一个思想上具有深刻启蒙意义的中国形象.在西方现代性经验中纵深研究中国形象,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现代性是一个跨文化空间生成的概念,正如中国现代性离不开西方的启蒙,西方现代性中也有中国灵感.  相似文献   

7.
中庸之道是中国思想史的重要的哲学观念和践行标准.<中庸>史论结合,纵横交错,通过开掘个体身心修为之维,将外在事物和天地大道相合相生,显示了中国哲学的思辨性和践行性.中庸之道在自然与社会两个方面均注重适度与均衡,在人道与天道相合中努力达到原天以启人、尽人以合天,从而使人与自然、人与自己的天性相和谐.中庸之道与中国思想史上的其它重要范畴组成一种话语系统,诸如"执中"、"中行"、"中节"、"中用"、"中立"等.形成了一整套中国哲学话语,影响了中国知识分子个体修为和中国文化和合精神的延伸.<中庸>的文化精神内核仍有相当的合理性.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儒学,将会慢慢地淡出历史,而作为个体心性修为的儒学,和重视返身而诚精神生态平衡的儒学,可能具有更宽更大的国际意义.中庸思想在现代性的困境和现代性的恶果中,将以其自身不偏不倚不极端的思维方式、中正平和的价值构成,抵制放纵情感欲望和唯理性的偏颇,坚持辩证看待社会和人生.透析人性的弱点,使人类重新看待东方思想中的合理因素,避免现代性的误区.<中庸>一书时代的合理性大于历史的局限性,书中精彩高远的思想仍然占主导地位,其与西方不同的东方智慧在今天更显出了精神魅力,值得阐释和发扬.  相似文献   

8.
<伏园游记>内收<南行杂记><从北京到北京--两星期旅行中的小杂感><长安道上><朝山记琐>四篇文章.孙伏园写作时,并不一定是定位成游记后再写作的,故我们评论<伏园游记>不囿于"游记",更多的是将其作为散文来评析.<伏园游记>独特的魅力一是朴实平缓、庄谐交织的叙述中透着温情隽永,二是由庸常凡俗的生活细节上升为揭示社会人生的本真思考,三是随意自由、不拘一格的智慧写作显示着别开生面的清新典雅.<伏园游记>体现着孙伏园的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9.
战国至秦汉间流传的孔门故事,在<论语>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价值.这些传说与<论语>的关联形式,包括故事加引述、结构性放大、整体改编三种类型.孔子及其弟子在传说中的道德形象,重点是孔子称圣故事的演化.非儒家学派对孔子形象的另类叙述,构成为不同家派思想互动的特殊形式.这些传说促使了<论语>的经典化,具有作为传统文化的精神资源的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现代具体文化语境中,新诗中的"黄河诗歌"不仅是抒写黄河本身和借黄河景观的描绘来寄托个人情思的诗歌,而且是与中国现代社会的进程相伴相依,与现代民族国家想象密不可分,直接表达了其现代性意义的诗歌,而出于对启蒙现代性的反思,"黄河"后来又成了代表性的解构对象.本文以<黄河大合唱>与<车过黄河>两首诗歌为例作出比较分析,对"黄河诗歌"的现代性表征作出了解读和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