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3 毫秒
1.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农村非农产业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如组织小型化、工业整体实力不强、发展不平衡等,这就需要调整好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战略,发挥政府部门的作用,优化农村非农组织结构,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增加对非农产业的投入,从而促进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关中星火产业带建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中星火产业带建设必须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首要任务,但农民增收不能仅局限于农业增产、增效,而应该充分利用关中地区地理条件和资源优势,在继续推动农业增产、增效的同时,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并使非农产业发展与农村小城镇布局相结合,形成非农产业与农村城镇化发展的互动,推动关中地区农村城镇化进程。同时,要加强星火产业带发展的支持体系建设并进行农村经营组织创新,以减轻农民经营风险,并力争创造全社会支持星火产业带建设的氛围。  相似文献   

3.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组织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当前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可以是完全脱离农业的转移,也可以是兼业性的转移,我国近几年出现的是后一种情况,即他们或搞季节性转移,农忙务农,农闲干别的;或用辅助劳动力务农,主要劳动力进入非农产业;如此等等。有的同志认为,兼业农户  相似文献   

4.
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革,我国农村社会保障问题十分突出。本文分析了我国农村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阐述了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原则,建议大力发展农村经济、采取灵活多样的政策、建立非农产业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以完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农村非农产业群体规模庞大 ,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不断向纵深推进 ,迫切需要为这部分人建立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本文分析了在我国当前构筑农村非农产业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 ,并提出相应的构想 :分类分层建立农村非农产业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 ;创造性地拓展资金渠道 ,解决社会保障资金乏力问题。  相似文献   

6.
农村劳动力转移背景下农村教育投入与农业效益差异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农业富余劳动力逐步在向非农产业转移,同时,农村劳动力在向城市转移.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农村教育投入不仅关系到农村劳动力素质,而且关系到农业产业发展以及农村经济结构转变.  相似文献   

7.
基于我国目前农村劳动力市场失衡的事实,一是农村一般劳动力总量供给大于需求,而农村技术性劳动力供给难以满足非农产业需求;二是农村优质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后而导致发展现代农业的农村人力资源不足矛盾。通过经济学的一般逻辑分析方法,从技术和制度两个层面指出在劳动力预期收益和政府城镇化行为偏好的制度安排下。会产生大量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导致农村一般劳动力市场失衡现象,同时,大量优质农村劳动力流向城镇而产生对现代农业建设的负面影响。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导致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市场失衡的主要技术和制度因素。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 改革的不断深化、农业生产能力的提高和非农产业的发展,我国农村劳动力实现了向非农产业的大规模转移。据测算,1978~2000年,全国农村累计向非农产业转移农业劳动力1.3亿人,平均每年转移591万人。 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促进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一是使我国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化率有了显著提高。解放初期的1952年,我国农村非农业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率仅为5%,这一比率直到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仍仅为7.1%。1978年后,由于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农村劳…  相似文献   

9.
一、农村非农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浙江和福建两省农民收入增长较快的主要推动力是非农产业的快速发展。那么,这两省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的模式是否适合中西部地区?今后农村非农产业发展之路该如何走?这是我们关心的问题。 (一)农村非农产业发展快的原因 1、农民商品经济意识浓厚,在市场竞争中能把握住市场先机。在浙江的温(州)、台(州)地区和福建的闽南地区,农民开拓经营之路几乎到了“无孔不入” 的地步,80年代前期造就了闻名全国的“温州模式”。在过去几年中,在全国经济市场化浪潮的推动下,“温州模式”在东部地区不断扩散…  相似文献   

10.
实证分析了我国农村非农活动与农民创业的耦合性,结果表明在农村非农产业发展过程中,农民创业活动长期处于活力不足的状态,即农村的创业型农民短缺,不能适应农村非农产业发展需求.另外,研究表明,农村非农活动与农民创业对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有持久的拉动效应,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非农活动与农民创业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变迁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1.
在对武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现状描述的基础上,分析了武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农村发展中的作用,认为武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了农户的市场竞争力,创新了农业服务的组织和形式,提高了农户的生活水平。武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存在诸多问题,如发展规模小、服务水平低、运作不规范,资金受限制、缺少自我积累机制,法律地位不够明确等。最后就如何进一步发展武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出了加大扶持力度、营造良好环境,规范管理、健全内部制度等方面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2.
针对目前合作经济组织在我国农村还没有全面建立的现状 ,探讨了小农非合作性存在的种种原因 ,同时 ,结合国外成功经验 ,提出了在我国当前社会经济条件下 ,通过强化小农合作意识 ,加强合作教育引导 ,适度扩大土地规模和转移农村劳动力等措施 ,实现小农合作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陕西泾阳、洛川县农户资金借贷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陕西洛川县和泾阳县219个农户借贷行为的问卷调查,以及渭北地区"公司+农户"产业化组织模式中的农户融资状况的实地考察,发现陕西典型农业区域的农户借贷需求强烈,借贷资金更多地投资于资金量较大的家庭消费项目、投资回报率较高的农业产业化项目;农户所需的借贷资金供给主要来自民间借贷,政策性金融机构、商业性金融机构及合作金融机构不能满足农户的借贷资金需求。针对农户资金借贷需求和供给状况以及其中的问题和成因,为促进陕西典型农业区域农业结构转换与产业升级,政府必须以完善农村信贷机制为主,健全农村金融市场体系和优化农村金融环境,切实发挥政策性农业银行、商业银行的政策导向效应,强化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服务功能,规范民间信贷等非正规金融活动行为。  相似文献   

14.
通过大量调查,分析了万州区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发展不协调的表现。具体表现在: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工业化发展不协调,工业化程度偏低,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和产业链;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镇化发展不协调,影响市场容量的扩大,制约农业自身的发展,制约第三产业发展和农民进入城镇就业步伐,城镇化辐射带动能力弱;农村工业化与农村城镇化发展不协调,城镇对生产要素的集聚功能差,农村工业布局较分散且技术落后,“空城现象”明显;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区域经济结构运行质量不高,区域经济的市场竞争力不强,区域经济的发展环境不优。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首要是产业发展要形成“新格局”,新农村建设的实质是产业结构调整,即按照“产业→产业结构优化→产业集聚”来发展;新农村载体是农业产业化,即按照“产品——企业——产业”来发展;新农村建设的途径是强化对农业产业化的政策支持,提升农业产业组织的结构-行为-绩效,注重农业产业的融合,使产业的规模数量与资源利用之间、产业发展与市场需求之间、产业与产业之间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平衡的产业链条。  相似文献   

16.
鄱阳湖区农业面源污染形成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农业面源污染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经营规模、劳动力转移之间有着内在联系为基本理论假设,以江西省鄱阳湖区25个县区的相关数据为研究样本,建立相关的计量经济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农业面源污染呈正相关;牧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比重、人均耕地面积、非农就业比重和单位面积耕地农业劳动力数量与农业面源污染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7.
农业规模经营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之一,农业规模经营的关键在于通过生产经营要素配置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内外部规模经济。在实现农业规模经营的路径中,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农民合作组织等均面临一定的发展闯值,农业产业集群是弥补农业规模经营传统实现路径不足的有效选择。在通过发展产业集群实现农业规模经营的过程中,遵循农业资源禀赋特征、发展多形式农业专业化服务组织、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关键性环节。  相似文献   

18.
基于扩展的STIRPAT随机模型,引入农村人口、农村人均农业GDP、农村能源强度、产业结构、农村工业化水平、农业科技、农产品贸易等7个变量,利用1991--2009年的统计数据,对两型农业发展的驱动因素及其增速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村人均农业GDP对两型农业驱动不明显;农村人口、农村能源强度、产业结构、农村工业化水平、农产品贸易对资源节约有负向影响,农业科技对资源节约有正向影响;农村人口、农村能源强度、产业结构和农业科技对环境友好有负向影响,农产品出口对环境友好有正向影响;通过对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增速进行分解得出,产业结构是影响资源节约变动的最大因素,而农村能源强度是影响环境污染变动的最大因素。因此,促进两型农业发展需要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农村工业结构、农产品贸易结构和能源结构,构建两型农业科技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主要表现为集镇人口的大量增长,但在非市场力量作用下的集镇增长并不能导致实质性的城市化;加快城市化步伐,通过产业空间布局的调整来推动产业结构、产业组织的调整是解决浙江省乡镇工业结构升级缓慢、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农业现代化停滞不前等问题的关键;加快城市化步伐,必须进行制度创新,同时也应采取增量城市化和存量城市化相结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试析新农村建设现状、问题和实现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土地资源紧张、产业结构不合理、农技服务质量低下、农民主要增收渠道单一等问题。为此,必须采取以下实现途径:建设农业产业功能区、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完善农业服务和流通体系;优化种养结构、发展非农产业、促进就业转移、健全农业支持和保护制度;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巩固农村文化教育事业和加强技能培训;加大农业和农村投入;不断创新和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