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整理和出版大量的档案并在这个基础上利用档案进行研究,以及为编纂清史做准备的清朝初期史(指从明朝卫所制度统治时期开始到1644年入关以前)研究呈现盛况,是中国近年来清史研究的重大特点;而这样的研究使以《清史论丛》为主的有关杂志活跃起来,乃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作为清朝初期历史研究的专著,先有周远廉著的《清朝开国史的研究》(1981年5月辽宁人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在中国清史研究上具有如下很大的特点:整理和出版了大量档案,根据和利用这些档案进行研究;以及为了编纂清史对清朝初期历史——指从明朝卫所制统治时期开始到1644年入关以前——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这样的研究,活跃了以《清史论丛》为首的各种有关历史杂志,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作为清朝初期历史研究的专著,先有周远廉著的《清朝开国史研究》(1981年5月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最近有孙文良、李治亭二人合著的《清太宗  相似文献   

3.
今年2月23日-25日,我参加了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召开的“清史编纂体裁体例学术座谈会”,就清史编纂的几个问题谈了自己的一点浅见,现在发表出来,请方家和读者以及所有的关心清史编纂的同志指正。 一、关于清史的起讫年代问题 以往人们一般都把清代历史分成两截:将太祖、太宗的“大金”视作地方政权,划归明史;将清世祖顺治元年(1644)清兵人关至宣统三年(1911)清皇室逊位,作为整个清朝历史。我认为,这种划分法值得商榷。清史应自太宗崇德元年(1636)起至宣统三年止。因为太宗皇太极于崇德元年正式打起“大清”旗号,当时虽是个地方政权,但太宗所制定的一些制度、政策均为后世奠定了基础。正如已故的明清史大家商鸿逵教授所说:“没有皇太极,就没有大清朝。”  相似文献   

4.
“辛亥革命”是一历史的概念 ,现有的辛亥革命的话语主要源于革命党人关于革命的历史记忆与历史叙述 ,同时又受到了现代中国革命话语的影响。从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段来看 ,1911年的辛亥革命是晚清最后十几年间 ,特别是甲午战争以后维新运动、社会化趋势与民族主义建国思潮相激荡的产物 ,这三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又影响了辛亥革命的结局。因此 ,研究辛亥革命 ,必须考察辛亥革命话语的形成 ,同时注重研究辛亥革命年间维新与革命、文化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民国初年的国民心理  相似文献   

5.
本年8月3日至22日共20日,吉林省的部分清史研究者同日本国满族史研究会的清史学者,就清入关前史举行了学术讨论会。与会的中日学者在讨论会上宣读了自己的论文。这次学术讨论会原来拟定的是清入关前史的史料学的研究为主要议题,所以提交讨论会的论文多为这个研究领域的。日本明治大学的神田信夫在题为《日本关于清初史史料收藏与研究概要》的文章中,对日本自江户时代起,对清朝就有强烈的关注,对康熙朝修的太祖、太宗、世祖三朝实录的传入、收藏和编纂出版  相似文献   

6.
1994年,中国出版者协会、深圳市南山区政府与上海古籍出版社合作,组建编纂出版工作委员会,并邀请启功、饶宗颐、程千帆、杨明照、任继愈、李学勤等20余位著名学者为学术顾问,正式开始《续修四库全书》的编纂工作。编委会与学术界、图书馆界紧密结合,历经8年,于2001年完成全书精装1800巨册的出版。《续修四库全书》既补辑清朝乾隆以前有价值而为《四库全书》所未收的著作,更系统选辑清中期以后至1911年辛亥革命前各类代表性著作,共收书5 213种,为《四库全书》所收量的一倍半。出版  相似文献   

7.
辛亥革命     
史鉴 《老友》2011,(12):13-14
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王朝、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1911年清政府出卖铁路修筑权,激起全国人民的反抗,四川等地爆发保路运动。1911年10月10日,武汉地区的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发动武昌起义.接着各省纷纷响应。  相似文献   

8.
以往的清史研究比较注意考察清朝统治与前朝的连续性,强调清朝皇帝对汉族文明的继承关系,故可以称之为汉化论,近些年美国兴起的新清史则强调清朝的统治具有区别于前朝的特色,即依据满族的特性以及和蒙古的联盟建立起了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强调了对西北地区的征服和控制对于清朝统治的重要性。这两种观点各有优劣得失,清史研究仍应立足于对中国自身形成轨迹的历史考察,重新全面审视清朝的统治策略,整合两种思维的合理之处,从而走出一条更为合理的清史研究道路。  相似文献   

9.
以1905年到1911年的“清末立宪”记述为例,进行分析、评价美国费正清主编的《剑桥晚清史》一书。这既可以有的放矢,避免空泛之嫌,又可以收到“进窥而知全豹”之效果。正如《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前言》中所言:“为了在某种程度上向当代各个民族展示昔日的中国的形象”①,东洋文库近代中国研究中心历史教授市古宙三执笔的清末立宪这一章的写作立足点,也和这部著作的其它各章一样,侧重对近代中国历史的知识性介绍。在知识性介绍的同时突出“晚清时代的具体经验和思想意识”②。  相似文献   

10.
自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后,在现代中国政治舞台上伴随着纷繁多样的思想和社会思潮,衍生出各种各样的政党。受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矛盾的制约和影响,各政党之间不断发生错综复杂的关系,在众多的政党关系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的关系是存在时间最长、影响最大、地位也最为重要的党派关系,成为左右本世纪20年代以后30多年间中国政局的决定性因素,并一直影响到现在的中国和未来的中国。因此,对国共两党关系的研究也就成为许多学者关注的课题,特别是1978年以后,国内外的学者围  相似文献   

11.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的炮声,打响了统治中同二百六十多年历史的清王朝覆灭的丧钟。继武昌起义成功以后,各地纷纷响应,举起义旗,宣布光复,形势如火如荼。各地起义的方式不同, 有武力推翻旧政权的,有和平接收的,甚至还有地方旧官吏摇身一生搞假起义的,镇江的武装光复,则有自己的特点,是由革命党人策动新军起义,迫使驻防旗军投降的结果,性质比较彻底,影响也比较大。 早在清朝入关后,就将镇江城的高桥及斜桥以南,大市口以西的居民驱逐出去,强圈为旗营,驻扎旗兵,称为“京口驻防”。  相似文献   

12.
搞好中国革命史教学,应以中国国情的变化特征为主线,让学生既了解决定革命发生的客观历史必然性,又懂得中国革命不断走向胜利的历史规律性。 以中国国情的变化特征为主线进行中国革命史的教学,大体应抓住以下几个重要的历史阶段,(1)1840—1911年中国受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弱国,加之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必然导致了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发与清  相似文献   

13.
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标志,中国由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种历史的巨变,引起清王朝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发生了一系列相应的变化.研究这些变化,对于我们认识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历程,会大有裨益.然而在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中,关于晚清军事方面的变化研究较为薄弱.本文仅就此问题作些探讨.清代兵制,国家军队是八旗和绿营.八旗自入关后,养尊处优,战斗力逐步消退.清朝自康熙后,实际上主要依靠绿营来维持统治.但到清朝中期,绿营也腐败不堪,失去了维持  相似文献   

14.
自古以来,中国的物质文化、风俗习惯等都受到亚洲邻国的重视,成为其不可或缺的重要参照。在清军入关以前,日本对中国文化持学习、敬仰的态度,"慕华"心理一直是主流的中国观。而自鸦片战争中国战败之后,日本对中国的态度急剧直下,贬低、甚至蔑视中国人。那么在清入关后以及中英战争前,对处于清朝康雍乾鼎盛时期18世纪的中国,日本又是如何认识中国的?鉴于学界对这一近世日本中国观的研究较少,本文拟以成书于18世纪的《清朝探事》及《清俗纪闻》两本史料为中心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旨在加深对这一近代以来日本中国观源流的理解,同时也可以从多侧面的独特视角审察中国文化,对自身有一个更加立体、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北美“新清史”学派扭曲中国的一条最主要途径就是遵循拉铁摩尔的思路,将辛亥革命以后的现代中国歪曲误读为一个保留了旧式帝国政权结构的国度,因而认为它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社会表面上鼓吹的带有虚伪性的“民族自决”思想格格不入;与之类似的政治构陷手段也见于像卜正民这样的学者的著述中。而那种借助拉铁摩尔来为“新清史”进行辩护的论说恰恰没有注意到前者的内亚史观的巨大局限性,即始终不曾承认中国从历史到当下一直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相似文献   

16.
由清史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我院历史系研究生导师何龄修教授、郭松义教授主撰,清史专家刘水成教授、黄宣民教授、何兆武教授、许曾重教授、张捷夫教授、陈祖武教授等十余人参加编纂的《中国史稿》第七册(清史卷)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叙述了自顺治元年(1644)清军入关至道光二卜年(184)鸦片战争前近200年的清代历史(即清朝前期历史),涉及清代政治、经济、军啊、民族、社会生活、思想文化、中外关系等领域。总的来看,全书体例新颖、结构和布局合理,资料丰富,内容上颇多创见。《中国史稿》第七册(清史卷)的出…  相似文献   

17.
辛亥革命为中国近代史研究较为成熟的领域之一,要想进一步深入扩展,不宜仅仅以革命为中心或以革命的问题意识为取向简单放大。应将辛亥革命放到历史时空联系的脉络之中,不是作为断代之断代史,而是将整个辛亥时期放到近代中国、东亚乃至世界历史的整体中去,放到三千年中国历史的长河以及不作分门别类细分化的本来状态中去,进行贯通式考察,用整体的眼光探究革命乃至整个辛亥时期的历史。辛亥时期革命当然处于重要位置,而清季十年中国因应千古未有之大变局的全面变动,导致中国社会文化前后两分,朝野上下各政派群体均发生错综复杂的作用。辛亥时期知识与制度的全面转型,造成国人思维行为的根本变化,必须上出嘉道,理解把握整个清代乃至古往今来,才能恰当认识。同时内部应注意在文化集合体的全局之下研究具体,避免区域分割;对外应防止在进入世界之际,仍持中国与世界相对的观念,在中学、西学与东学的架构下,探究知识与制度转型的全过程和各方面。  相似文献   

18.
近三十年来,美国的清史研究中看似不含交集的"新清史"和"大分流"讨论,实则内含一条一以贯之的主线。一方面,"新清史"试图证明:满清王朝已充分掌握并广泛应用了武力干涉、军事动员、意识形态、制图学等被奉为西欧现代国家建构的技巧,与近代早期的欧亚帝国有着极大的相似性。另一方面,"加州学派"的学者则试图呈现:几乎在所有可以度量的经济指标上,如人口结构、技术、资本积累、商业发展、农产品市场、人口迁移和农村工业等,1800年以前的西欧和中国并不存在本质上的差异。尽管存在着具体研究问题的差别,然而"新清史"和加州学派的立论背后分享了这样一个共同的预设,即近代早期东西方存在着巨大的相似性。深入探讨近三十年来美国清史研究这条暗含的主线,将有助于国内清史学界更为深入地理解"新清史""大分流"讨论等美国清史研究的立论基础,批判性地思考"现代性""早期现代性"等概念在中国历史研究中的适用性和局限,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以中国实践为中心的学术话语体系建设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9.
1911年11月,浙江响应武昌爆发的辛亥革命,并光复省城杭州,不到两个月全省实现光复。据当时参与光复浙江的革命党人马叙伦的观点,求是书院对于"浙江光复"具有"直接的历史影响"(马叙伦《关于辛亥革命浙江省城光复记事的补充资料》,见存萃学社编集《辛亥革命资料汇辑》第3册,大东图书公司1980年版,第81页)。那么,求是书院与浙江光复及辛亥革命关系究竟如何呢?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求是书院传播革命思想。甲午战争以后,时任杭州太守的林启深受维新思想影响,主张变革,开办新式教育,创立了求是书院。在求是书院中,不少师生思想先进,倾向维新和变革,在课堂内外传播民主思想,反对清朝专制。学生史寿白曾在一  相似文献   

20.
入关前,清(后金)共举行了三次科举考试,取中33人,其中汉军19名。依据16名的仕宦资料,可知清入关前的科举考试主要是针对在职的汉军文人而举办的。以清入关为分水岭,之前多供职于清(后金)的中央政府,之后则主要任职于地方,为清朝统一全国、巩固统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