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为何男性痛风发病率高过女性?为何女性患过敏性皮炎概率高过男性?这可能是因为男性和女性身上菌群不同所导致的。"菌群性别组学",或者叫"菌群性二型"的概念是2013年提出的,指的是人体菌群也存在性别差异。不久前,中国科学家发表论文,揭示了男女菌群在15个位点(包括肠道、呼吸道、口腔、皮肤等) 7个方面所存在的重要差异及其机制,为研究男女在对菌群相关疾病的易感性差异等领域  相似文献   

2.
论宗法制度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所要討論的,不是一般的宗法制度而是中国歷史上存在的宗法制度,更具体些說,是指以所謂「别子为被,繼别为宗,繼蔫者为小宗飞为主要內容的一种家族制度而言。主要想談以下几个問題:一、别子的概念;二,为什么大宗百世不迁,小宗五世則迁?三.宗法制度存在于中國歷史上哪个时代?哪个階层?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关于"饮茶"有哪些主要说法?其最初的概念是什么?所谓"品茶"与"品茗",究竟是否同义?它们最初出现在什么时代,载于哪个文献?诸如此类的问题,本应成为中国茶文化思想史研究的基础性议题,但却始终被相关研究者所忽视。实际上,"茗饮"是表现喝茶的最初概念,它出现在南北朝时期。自唐代茶文化兴起之后直到清代,在"茗饮"之外,又先后出现了"茶饮""啜茶""吃茶""饮茶""品茶""品茗"等提法,其中使用最多的是"茗饮""啜茶""品茶""品茗"这四个概念。清代以后,此前的"茗饮""啜茶"概念基本消失,"品茶"与"品茗"两个概念则广泛流行,而成为时至今日表现喝茶的主要概念。不过,若就其最初意思细究的话,则"品茶"范畴要大于"品茗":"品茗"只是一种文学性表现,仅仅指向茶汤的品鉴,而"品茶"则包含对于茶叶的鉴别、水的选择等。总的来说,当原本作为饮食文化的茶文化进入"品茶"或"品茗"的境界之后,茶作为物质享用品的意义就会逐渐减弱,饮茶的主体性审美与精神性追求意义便会大大凸显。  相似文献   

4.
正最近,我晚上辗转难眠,感觉有蚂蚁往腿里钻。每次起身来回踱步,蹦跳几下就没事。可是再躺下,腿部不适的感觉又会出现。请问这是什么病?天津刘女士根据您的描述,该病属于不宁腿综合征,并不是腰腿毛病引起的。不宁腿综合征是一种神经系统感觉运动性的疾病,主要发生在小腿,腓肠肌部分最为常见。该病会令人感觉腿的深部有蚂蚁爬或虫子咬,以及有瘙痒感、蠕动感等不适,有时这种不适感也不一定是疼  相似文献   

5.
建设一个后现代的五型新农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具有中国特色的两型农村概念是对已在世界上奉行了数百年的西式现代农业进行反思的结果,它是对西式现代农业的创造性超越,在这个意义上两型农村是后现代的,是一种后现代农业。它有助于我们从更深的层次思考中国农业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问题。本文试图在结合中国的两型农村概念和西方的后现代农业概念基础上,发展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建设性的后现代农业概念,以建设一个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民尊重型、社区繁荣型、审美欣赏型的后现代的五型新农村,从而走出一条既符合世界潮流又适应中国国情的后现代化农业之路。  相似文献   

6.
我建议将现在普遍使用的美学概念“共同美”正名为“公认美”。因为“共同美”是比“公认美”更为准确和恰当的概念。 一 这些年来,很多同志都使用“共同美”这个词。但这个词容易发生歧义。有人认为“共同美”和“共同美感”是两个概念,“共同美”指审美对象的共同性,“共同美感”指审美感受的共同性。有人则认为这两个概念实际是一个,因为审美对象的共同性实际上仍是指不同阶级对同一对象有共同美感。  相似文献   

7.
唐代杜甫的名篇《石壕吏》已选入初中语文课本第四册,1982年11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印刷发行。这首诗的第二十二句“如闻泣幽咽”,在注释部分第六条是这样解释的:“‘泣幽咽’:(有人)隐隐约约地哭。”彭格人、刘允声合编的《古诗文译注》也持同样的观点。我觉得这种解释含糊其词,未落到实处,缺乏准确性,不能令人满意和信服。试问:这里的“有人”到底有什么人?具体到诗篇的内容来说,究竟指的是谁?所谓“有人”,当然是泛指,但这里的“泣幽咽”是需要确指,也是能够确指的。只有这样,才能  相似文献   

8.
王锳《诗词曲语辞例释》(第二次增订本,中华书局2005年版)"存疑录"中"针喇"一词疑为"无故攀指"之意。原例句如下:1.红娘闻语道:"休针喇,放二四不识娘羞,待要打折我腿,缝合我口。"(《董西厢》四)2.你可休将人来者剌,来日个坐早衙,大人行把状插,小夫人必事发,王都管必定杀。(《村乐堂》剧三)3.你道是不曾见他女娇娃,这的是谁人题下这首《后庭花》?须不是把你来胡遮剌,莫不我双眼昏  相似文献   

9.
传统上,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一直认为,经济基础是指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指政治制度、政治设施等。这实际上是按照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关于市民社会和国家关系的模式来理解基础和上层建筑,使马克思的社会历史观退回到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社会结构观。在马克思那里,这两个概念是类比的概念,没有确定的所指。它们之间的区分是相对的,甚至是相互渗透的。  相似文献   

10.
雷力 《兰州学刊》2003,(4):204-204
近几年 ,都市类报纸在激烈的报业竞争中异军突起 ,成为中国报业的一大景观。他们成功的原因究竟何在 ?应该说 ,抓新闻的“卖点”是都市类报纸成功的关键。新闻的“卖点”是指读者喜爱的新闻 ,指读者愿意为了了解这条新闻产生购报、读报欲。在新闻诸多的“卖点”中社会新闻因其民间性强 ,人情味浓 ,涉及面广 ,通俗易懂 ,贴近生活 ,人们对它产生心理上的接近性和普遍兴趣 ,容易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 ,成为天然的新闻“卖点”。那么 ,什么是社会新闻呢 ?社会新闻是侧重于报道社会上或自然界中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能够激起读者某种情感或富有情趣…  相似文献   

11.
社会角色是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之一。社会学者一般都沿用西方社会学界对这一概念加以解释,说这个概念是指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分相一致和一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分人的行为期望,是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在当今我国诸多社会学著作中,介绍社会角色或角色理论时,又大都自觉或不自觉地以演员在戏剧中扮演某个角色作为例子。简而言之,即人们都接受了“人生如戏”的观念。好像从来也没有人问过:这是否完全符合中国社会?中国文化中的社会角色观念与西方有无区别?便急匆匆地以这解释中国社会,乃至于解释中国传统伦理及传统社会现象了。  相似文献   

12.
<正> 在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不少文人,特别是钟嵘、陈子昂、李白和严羽等,在评论建安诗歌时,都曾使用过“建安风骨”,或近似于“建安风骨”这样的概念,而且这一概念一直沿用到今天。但是,这一概念是怎样提出来的?它的具体含义是什么?今天我们应当怎样对待它?诸如此类的问题。现在仍有作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相似文献   

13.
精神接受,是指人做为主体对思想、理论、学说、文学艺术等精神文化产品的接受。任何精神接受都必须经过“理解”。那么,理解意味着什么?是如何发生的?有什么特性?会产生什么效应?我们对这些很少认真探讨过。多年来,我们忽视精神接受中真正意义的“理解”,并且对“理解”这个概念也并未真正理解,导致精神接受中出现不少负效应。有感于此,本文试就精神接受中的“理解”问题做些探讨。  相似文献   

14.
在政治宪法学与规范宪法学的论争当中,浮现出了规范宪法的概念和政治宪法的概念。规范宪法指基本权利规范体系。与之相对,政治宪法指最高权力的分配规范,或者称之为主权的具体结构。而作为一个应对中国宪法问题的具体概念,它是由三个要素共同构成的:第一是当前最高权力的内部结构,是承载党与人民这一对关系的宪法安排;第二是这一结构的未来理想形式;第三是向未来理想形式的演变是内在于既有的权力结构之中的,因此,这种演变也就成为一项宪法上的应当之事。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的政治宪法是历史主义的。  相似文献   

15.
“抽象——具体”的问题,随着对认识过程的深入探讨,越来越被理论界所重视,并且已经围绕这一问题展开了争鸣。但是关于“抽象”和“具体”的概念,在讨论中似乎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影响正确理解经典作家的论述,给解决理论问题带来困难。因此,有必要弄清马克思所说的“抽象”与“具体”概念的含义。 在思维过程里,“抽象”概念是指认识的一种初级状态或阶段。总的来说,它代表那些混沌的、不确定的、现象的和片面的认识,这种认识通过人的感情和理性,不断地丰富和充实自己,最终实现对自身的扬弃而达到具体的、本质的认识。当然,这还仅仅是“抽象”概念的抽象描述,它作为一个自身具体的概念,还具有下述特点:  相似文献   

16.
赵行良 《船山学刊》2004,(1):93-95,126
“道”是老子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历代学者都研究过这一问题。我认为“道”不是一个名词 ,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 ,而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它是指由“无”向“有”转化的过程 ,是“无”和“有”的统一 ,类似于海德格尔的“显现”。  相似文献   

17.
张鹏程 《理论界》2004,(6):99-99
胡锦涛总书记就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提出了“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国家出台了力促农民增收的措施;辽宁省也提出了坚持以民营经济为主,大力发展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的“一主三化”方针。宽甸属山区型的农业大县,“三农问题”特别突出,其经济发展、人民富裕的路子在哪里呢?1.打造民族品牌,构筑起跳平台。宽甸满族自治县成立于1989年。民族工作无小事,民族问题关系国家命运。这是宽甸的政治优势和政策支点,是民族经济发展的起跳平台。一要放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多元化”的论调是很时髦的,诸如“多元政治”、“多元经济”、“多元思想”,等等,确实有一定的迷惑力.那么,究竟什么是“多元化”呢?所谓“元”,本是一种古代哲学概念,指天地万物的本原.《春秋繁露·重政》篇曰:“故元者为万物之本”即为此意.所以说,“多元化”,乃是指有多个或多种本原,而不仅仅是一种本原.即多种本原的政治、经济、思想,以至其它云云.也许一些天真的人们会说:多种本原的政治、经济、思想互相比较,竞争发展,不是很好吗?可是“多元化”的宣扬者正是打着这样一种牌子行事的,下面我们就具体分析一下他们的“多元化”是什么货色.  相似文献   

19.
农民阶级是指和土地等农业生产资料结合起来并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劳动者。通常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农民阶级,是指和土地等农业生产资料结合起来从事农、林、牧、渔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的劳动者。狭义的农民阶级,是指和土地等农业生产资料结合起来只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劳动者。二者的区别仅仅在于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范围有所不同,其他内容则是相同的。农民和农村居民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农民既是一个阶级概念,又是一个职业概念,是二者的统一和综合。农村居民则主要是一个户籍概念和居住社区概念,是指户口在农村,吃自产粮的人群,其中也包括了一部分已经转到非农产业,但户口仍在农村,仍吃自产粮的非农业劳动者,它是和城市居民相区别而言的。可见,农民阶级概念和农村居民概念相比要狭窄一些,农民只是农村居民的一部分,是农村居民的主体。通常所说的我国总人口有80%是农民,实际上是指农村居民,即“农业人口”,而并非单指农民阶级。  相似文献   

20.
关于“社会政治文明”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什么要提出“社会政治文明”这一概念?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怎么样?本文拟就上述问题试作一些探讨,以祈同行方家指正。一、提出“社会政治文明”概念的依据(一)社会生活、政治生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人类社会进步状态的文明,理应包含社会生活、政治生活进步状态即社会政治文明的内容。“文明”这个概念被广泛使用,其含意虽不统一,却存在着一个共同倾向,这就是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