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6 毫秒
1.
晓蕙 《人才瞭望》2006,(7):87-87
有一个博士分到一家研究所,成为学历最高的一个人。有一天他到单位后面的小池塘去钓鱼,正好正副所长在他的一左一右,也在钓鱼。他只是微微点了点头,这两个本科生,有啥好聊的呢?不一会儿,正所长放下钓竿,伸伸懒腰,蹭蹭蹭从水面上如飞地走到对面上厕所。博士眼睛睁得都快掉下来了。水上飘,不会吧,这可是一个池塘啊。正所长上完厕所回来的时候,同样也是蹭蹭蹭地从水上飘回来了。怎么回事?  相似文献   

2.
友人访印归来,说他印象最深的是印度人的脾气格外好,就拿公共交通来讲,车子磕磕碰碰的事情随处可见,却几乎见不到谁为此而争得面红耳赤,更不用说大打出手了。他们大大咧咧地各自走开,仿佛在说:瞧你,老兄,你今天刮蹭了我的车,说不准明天我就会刮蹭别人的车哩。  相似文献   

3.
水静 《人才瞭望》2010,(1):73-73
第一次见到薄一波时,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当我(原江西省委第一书记杨尚奎夫人水静)走进会客室时,只见薄一波手扶着洗手间的门框.两眼盯着地下,不知在看什么。顺着他的视线寻去,更使我大惑不解:他穿着一双青布帮、千层底崭新的圆口布鞋,在泼了一层浅水的水磨地面上反复地踏着蹭着。随着他双脚踩动的节奏,不断发出鞋水离合时的叽呱叽呱的声音。  相似文献   

4.
北京琴书您听过吗?大部分人可能不熟悉。那您一定看过张艺谋导演的影片《有话好好说》吧,里面的唱段就是北京琴书。现如今,偌大的京城,唱得最正宗的就数关学曾——关老爷子了。前不久,我到他的家里采访了这位著名的北京琴书艺术表演家。童年常听蹭儿关学曾家在中国京剧院的宿舍楼,住的是一套复式结构的大三居,客厅、厨房在一层,卧室在二层,有100多平方米。小阿姨将房间的地板打扫得一尘不染。记者走进关老爷子房间时,他正坐在椅子上,悠闲地铰着指甲。一件蓝色的T恤,将关老爷子衬得愈发年轻了。“虚岁80了,我搞影视的儿子张罗…  相似文献   

5.
“我无意让您难过,”他歉意地说。“不,这不是难过,”我沉默了一会儿说。“是你的画,你的好客和你的为人打动了我。”“谢谢您这样说。”他笑了。随后,他站起来走到画桌旁。“我来给您题个字,盖个印。”他从桌上拿起一枚图章,在桌角的大红印泥上擦了擦,然后盖在字画上。接着又拿起一支毛笔,写下了“赠友人”,并签上了他自己的名字  相似文献   

6.
在一个遥远的小岛上,住着一群原始的“感觉”——有“快乐”、“悲伤”、“谦虚”、“贪婪”等许许多多的感觉,当然“爱情”也住在这里。有一天,这个小岛上的居民们被告知小岛即将要沉没的消息。于是各种“感觉”纷纷搭上自己的小船,争先恐后地准备要离开,去寻找另一块新土地。只有“爱情”留了  相似文献   

7.
寻回羞耻心     
写下这个题目的心情很不轻松,但出于一个炎黄子孙的责任又不能回避这个话题。可能是民族个性使然,抑或是受了“孔圣人”封建礼教根深蒂固的影响,国人在漫长的历史上是极富有羞耻心的。一条编造的“桃色新闻”可断送一个美丽女性的生命便是证明。 可近些年来,这种羞耻心在某些“能人”、“好汉”、“弄潮儿”的心目中,是明显地弱化了,甚至一些人似乎随着改革开放把羞耻心也全“开放”掉了,一个个都成了“脸皮太后(厚)”。在市场上,一些工商“企业家”们制售假货,以至泛滥成灾,  相似文献   

8.
2001年4月1日发生的中美“撞机事件”,不仅使中美两国关系骤然紧张,而且在网络空间也引发了一场中美“大战”。在一段时间内,中美“黑客”分别向对方国家的上千个网站发动了攻击,平均每天交战40至50起。英勇善战的中国“黑客”们将五星红旗挂到了白宫网站的主页上。与此同时,上百个中国政府机构网站和其他机构网站也遭到了美国“黑客”的破坏。  相似文献   

9.
到人才市场设摊招聘的或是人事主管,或是厂长经理,他们亲自出马物色人才,犹如“伯乐”选“千里马”那样,往往别出心裁,独具慧眼。本文既反映了招聘者对“跳槽”的独特见地,也反映了招聘者对“跳槽”者的各种要求,对“跳槽”者来说不无裨益。 (一) 他五官端正,相貌堂堂,一表人才,且举止文雅,老练稳重。一看便知道是位老人事干部了。谈起“跳槽”,他如数家珍,滔滔不绝。 毫不夸张地说,“跳槽”两字,几乎成了青年人的“口头禅”。人们开始拥有择业自主权,不必象以往那样“吊在一棵树上”“从一而终”,可以自由“跳槽”了。它确实促进了人才流动,开发了人力资源,受到了用人单位和人才的普遍欢迎。就拿我们公司来讲,能在人才市场上找到紧缺急需的人才。有位助理工程师原在国营企业工作,该厂人才济济,技术力量雄厚,他在工厂只能给工程师们当“配角”,轮到他“当主角”,负  相似文献   

10.
党校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在本质上、目的上、内容上、形式上的高度契合充分表明,党校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具有独特的政治优势、资源优势、人才优势和工作优势,理应成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主阵地”.  相似文献   

11.
不许偷酒     
某人买了一坛酒放在走廊上。第二天他发现少了1/5,便贴了“不许偷酒”。第三天,酒又少了2,5,他又贴了“偷酒者重罚”。第四天,酒还是被偷,好友知道了此事,就对他说:“笨蛋!你不会在酒桶上贴上“尿桶”,看谁还偷喝?”他觉得挺有道理。就照办了。第五天他哭了。桶满了。  相似文献   

12.
在人生的底蕴中,卓越宛若一座用“智慧+毅力、牺牲+奉献”这对沉重翅膀奋力高飞才能抵达的“人生高地”。对许多人来说,这是一片只可仰视的“世外桃源”,一笔支付不起的“人生贷款”。然而,对于在美国成功实现了世界上第一个“指甲盖大小”微缩生物芯片梦想的程京来说,追求卓越的过程虽然多数情况犹如咀嚼橄榄,但与精神上所获得的“高额利润”相比,则是一个难以估量的函数。因此,回国5年来,程京在继续实现自己生物芯片领域其他科学梦想的同时,又成功地将自己醉心的生物芯片技术产业化,构建起事业上的另一座“高峰”。决定人生定位的那一刻,…  相似文献   

13.
玉米与天空     
不能控制自己的贪念,就会失去自由的天空。冬天到了,一群野鸭正在天空向南飞去,它们编成了一支漂亮的“V”字形队伍,地面上的人们望见了,对它们钦慕不已。在这支队伍中有一只名字叫做“沃莱”的野鸭子。有一天,它在高空向下望,地面上一个类似斑点  相似文献   

14.
◎一个美术老师小有名气,某报上有较大篇幅报道,并附照片,于是在课上自吹:“最近总有同学和我说,老师你真行,上了报纸还登了照片……”一学生马上接道:“寻人启事么?”从此美术老师拒绝该同学上美术课。◎初中时,一次生物老师讲非洲草原上的生态环境,全班无人听讲,遂怒,曰:“你们都看我呀!你们不看我,怎么知道非洲野猫长什么样子啊!”  相似文献   

15.
把不字去掉     
在美国的早期教育中,许多小学里的老师都会实行一种做法,那就是在黑板上写上三个字“我不能”。写完这三个字,老师会回过头去问孩子们:“我们怎么办?”这时所有的孩子都会齐声回答“把不字去掉!”于是,老师将“不”字擦掉了。  相似文献   

16.
以奖金、物质等经济手段激励劳动者,这在当今社会上要算一种定律了,然而其效果如何呢?近日笔者在某企业提及此事时,只听这位厂长连连摆手,声称这种手段“不灵了”,现在他不得不转向从思想上、精神上来引导、激励职工了。我为这位厂长的见识、精明喝彩! 从生存的角度来说,人对物质利益的需求决定着经济手段的存在不仅有其必然性,而且发挥着重大的积极作用,但是,“奖”并非一把“万能钥匙”,也不是一剂“通用药方”,长期单一使用,往往适得其反。在我们周围,不是经常就有职工声称“我不怕扣奖金”依然我行我素么?这就是长期单纯依靠“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报载,某县一缺德“秀才”5年间曾在乡镇长位置上两上两下,不久前,县委讨论干部时,又以其“才可补德”为由,又一次把一个镇长的“桂冠”戴在他的头上,结果“好景不长”,他又因在班子中闹不团结,争权争利,再次从镇长的位置上栽了下来。 之所以产生上述用人失误现象,究其原因是“以才补德”、“以才代贤”的错误用人观所致。近一个时期以来,有人借口市场经济就是“能人经济”,提出要敢于使用“两头冒尖”的能人、“两头冒尖”的干部,所谓“两头冒尖”的能人,这里不言自明,既然称为“能人”,“才”的方面肯定不错,因而所谓的缺点,毫无疑问是对干部的德讲的,问题是什么样的缺点,是原则性的缺点,还是非原则性的缺点,含糊不清。要大胆使用“两头冒尖”的干部,就是指要大胆使用“才强德弱”的人,这种似  相似文献   

18.
人在大一     
初入校园“我上大学了。”漫步在静湖小桥之上,不断重复地对自己默念。“我上大学了。”然而一切依旧平常,仿佛只是一片树叶的落逝,只是一棵春草的萌动。没有欢呼,没有掌声,充其量也只是圆了幼时那无所谓的承诺。我在大一。  相似文献   

19.
获得了国家最高科技奖的我国杰出的农学家袁隆平,是一个常被新闻媒体“炒作”的人物。这种“炒作”,使人们知道了诸如“他的身价值多少多少亿”、“股市上第一次有了一支以个人名字上市的股票”等等。然而,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读过本文之后,你不仅会知道“隆平高科”上市的前前后后,你还可以看到“杂交水稻之父”在市场大潮中身不由己的曲折历程,以及一位科学家永无止境的追求……  相似文献   

20.
“势”就是事物发展的一种趋势,如形势、气势、潮流。庄子在《逍遥游》中写道:“鹏之徒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转扶摇而上九万里”。是说鹏那种一转就直冲九天的本领,是借助“水击”“扶摇”之势。孙子兵法更是反复谈这个“势”字,《三十六计》中就有“完其势”、“消其势”,“假其势”、“就势取利”等。“世间万事万物,其势无所不在,物性事理可乘之势多矣!”“托其势,虽远必至,虽弱必强,虽下必高”,都是说的“势”的巨大威力。 “势”有自然之势和社会之势之分。乘风破浪、春暖花开、滑雪飞行、登高望远,这都是顺自然之势。社会之势更多,来自上头的重大精神,来自多数群众的一致呼声,一个阶段的中心任务,一个时期的社会潮流,一个地方的社会条件,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一个单位的独特地位,个人的某一特长,等等无一不是可乘之势。 人才要善于顺“势”,善于抓住各种“势”所提供的机遇,乘“势”前进,托“势”而上。八届人大审议了“九五”规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