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曹胜高 《中州学刊》2023,(12):144-149
周有七祀制度,王祀泰厉、诸侯祀公厉、大夫祀族厉,以厉祀祭祀无后者。殇祀则祭祀二十岁以下的殇者,使其附先祖从食。二者皆以祭祀的方式,使其魂有所归而不为祟。兵死者不入兆域,通过集体安葬而享受祭祀。楚有厉神,又有武夷掌兵死者,皆使兵死者享受祭祀而有所归。由厉祀、殇祀制度观察,《国殇》当为楚国为兵死者举行的公祀仪式,以安其魂。按照楚汉的魂魄观念,神灵魂魄合一,常人则魂飞魄散,故《礼魂》当为安魂曲,用于人鬼之祀,其当为《国殇》的附歌,而非送神曲。  相似文献   

2.
翻阅部分方志及论著,见到许多人讲方志起源,必称《周礼》,清人章学诚堪称代表。其说云:“余考之于《周官》,而知古人之于史事,未尝不至纤悉也。‘外史掌四方之志’,注谓若晋乘、鲁春秋、楚博杌之类,是一国之全史也。…………方州虽小,其所承奉而施布者,吏、户、礼、兵、刑、工,无所不备,是则所谓具体而微矣。国史于是取裁,方将如《春秋》之必资百国宝书也,又何可忽哉?”(《方志立三书议》)又云:“惟念方志为外史所领,义备国史取裁,犹《春秋》之必资百同宝书也。”(《为毕制府拟湖北通志序》)  相似文献   

3.
经学作为时代的思潮,弥漫汉朝长达四百余年。通经入仕,援经议政,成为一时之风尚。一代社会思潮是一代经济政治的反映,同时,它又对那个时代的经济政治发生深刻的影响。两汉经学思潮的起落与汉政之盛衰,关系至为密切,其中,尤以汉易学与汉政之消长最具代表性。故择而论之,聊备汉史研究之一端。一、《易》在五经中之地位皮锡瑞说:“《四库全书》经部,惟《易经》为最多,……《易》义无所不包,又本卜筮之书,一切术数皆可依托,或得《易》之一端,而要不足以尽《易》。据《四库全书》经部著录、存目及附录的卷数记载,《易》类竟多达4141卷。汉代《易》类的篇卷,据《汉书·艺文志》“六艺略”的记载,远不如其他经多,但《易》的地位却很高。“六艺略”后序说:“六艺之文,《乐》以和神,仁之表也。《诗》以正言,义之用也。《礼》以明体,明者著见,故无训也。《书》以广听,知之术也。《春秋》以断事,信之符也。五者,盖五常之道,相须而  相似文献   

4.
《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掇之。”毛传云:“掇,拾也。”自清人胡承珙释云:“掇是拾其子之落者”,近世诸人多从胡说。江阴香云:“从地上拾他起来”;余冠英云:“一颗一颗拾起来”;陈子展云:“我刚好拾起了它”;程俊英除引胡注外,又译为:“快点把它拾起来”;金启华则云:“快点把它捡起来”。然亦有少数人释“掇”为“摘”者。如高亨释云:“用手指摘取”;林庚、冯沅君注云:“用手掐”。按,“掇”当释为“摘”。《说文》:“掇,拾取也。”又云:“拾,掇也。”“拓,拾也”,“摘,拓果树实也。”这里“掇”、“拾”、“拓”、“摘”都是同义互训、皆可理解为“摘”。正如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所解释的:“拓者,拾也。拾者,掇也。掇者,拾取也。果树实者,有果之树之实也。拓之,谓之摘。”在《增韵》中,“掇”就是被释为“采也”。曹操《短歌行》:“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这里的“掇”也正是“摘”的意思。陆龟蒙《杞菊赋序》:“前后皆树以杞菊,春苗恣肥,日得以采撷之,以供左右杯案。及夏五月,枝叶老梗,气味苦涩,旦暮犹责儿童辈拾掇之。”句中的“拾掇”,也明显地应为  相似文献   

5.
三《易》首卦的宗教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有《连山》、《归藏》、《周易》三种 ,《周礼》云 :“太卜掌三《易》之法 ,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 ,其别则六十有四。”郑玄在《易赞·易论》中说得更加具体 :“夏曰《连山》,殷曰《归藏》,周曰《周易》。”《连山》者 ,象山之出云 ,连绵不绝 ;《归藏》者 ,象万物莫不归藏其中 ;《周易》者 ,言易道周普 ,无所不备。三易首卦分别是 :《连山》以艮卦为首 ,《归藏》以坤卦为首 ,《周易》以乾卦为首。艮指山 ,坤指地 ,乾指天。本文试从宗教的角度探讨三易首卦的宗教内涵。  一、易首卦之意义易卦作为具体…  相似文献   

6.
《后汉书·独行传·雷义》:“义遂为守灌谒者。”“灌”字旧注说甚纷纭: 《汉官仪》曰:“谒者三十五人,以郎中秩,满岁称给事,未满岁称灌谒者。”胡广云:“明章二帝服勤园陵,谒者灌桓,后遂称云。”马融以为“灌者,习所职也。”应奉云:“如胡公之言,则吉凶异制。马云‘灌,习也’,字又非也。高祖承秦,灌婴服事七年,号大谒者,后人掌之,以姓灌章,岂其然乎?”  相似文献   

7.
明代募兵制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募兵制是明代的重要军制。但多年来,在明史研究中,对这一问题未能予以应有的重视。本文对此问题试作初步探讨。一、卫所军的衰朽和世军制度的崩溃明帝国建立伊始,创设了卫所制度。《明史·兵志》序云:“明以武功定天下,革元旧制,自京师达于郡县,皆立卫所。外统之都司,内统于五军都督府,而上十二卫为天子亲军者不与为。征伐则命将充总兵官,调卫所军领之;既旋则将上所佩印,官军各回卫所。盖得唐府兵遗意。”此为卫所制度之大纲。卫所军的编制是:一郡者设所,连郡  相似文献   

8.
“败北”何以可作“败逃”解? 新版《辞源》“北”字第一义项注曰:“败,败逃。《左传·桓九年》:‘以战而北’《荀子议兵》:‘遇敌处战则必北。’《注》:‘北者,乖背之名,故以败走为北也。’”这里显然是把“败北”之“北”当作“背”的通假字了。准此,“败北”就应该如“败背”;但事实并非如此。既然“败北”之“北”不能照“背”读音,自然也就不宜作“背”释义了。  相似文献   

9.
本文打算就孟子的“仁政”思想作一点分析批判,而把对于这种思想历史影响的考察,局限于中国古代文学史的范围以内。管窥蠡测,聊供讨论。(一) 孟子在论及推行“仁政”的效用时说:“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孟子·梁惠王下》),以下引《孟子》只列篇名)又说:“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士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想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梁惠王上》)推行“仁政”,就能使民众归心于王,  相似文献   

10.
《通典·职官》记:“(三国)魏置五兵尚书”(《宋书·百官志》记:“五兵尚书领中兵、外兵、骑兵、别兵、都兵”)。“晋初无,太康中乃有五兵尚书,而又分中兵、外兵为左右”(原注:“晋虽分中兵、外兵为左右,与旧五兵为七曹;然尚书唯置五兵而已,无七兵尚书之名”)。 “后魏为  相似文献   

11.
公元684年,武则天在派兵镇压了徐敬业扬州兵变后,一次在盛怒之下,召集群臣,告诉他们:“朕事先帝二十余年,忧天下至矣!公卿富贵,皆朕与之;……今为戎首,皆出于将相,群臣何负朕之深也!且卿辈有受遗老臣,倔将难制过裴炎者乎?有将门贵种能纠合亡命过徐敬业者乎?有握兵宿将,攻战必胜过程务挺者乎?此三人者,人望也,不利于朕,朕能戮之,卿等能有过此三者,当即为之;不然,须革心事朕,无为天下笑。”这段出自《唐统纪》的记载,司马光在《资治通鉴考异》中认为,“恐武后亦不至轻浅何此”,而不加采用①《新唐书·则天武皇后传》采取了这段文字,我认为,这段  相似文献   

12.
据《金史、百官志》记载,金代最高级的军事机构是都元帅府和枢密院。都元帅府“掌征讨之事,兵罢则省,天会二年,伐宋始置。泰和八年,复改为枢密院”。属官设”经历一员”,正七品,“见兴定三年”。枢密院“泰和六年尝改为元帅府”,属官设“经历一员”,从五品,“兴定三年见”。其如《金史·兵志》所言,“泰和间……枢密院每行兵则更为元帅府,罢则复为院”。 一、军事经历之始置 “经历”一词见于《金史》,始自贞元四年(1156年)。《百宫志》云,该年于户部所属之架阁库设立“勾当官”,“专提控支纳,管勾勘覆、经历交钞及香、茶、盐引、照磨文帐等事”。志以提控、管勾、经历、照磨为对文,都是动词。虽然前三者于金代先后为官  相似文献   

13.
雍正于二年闰四月初十日发布“上谕”,表彰鼓励民间扶老救孤的好义行为,并要求地方督抚推广设立普济堂、育婴堂等机构。但学术界以雍正在回复地方督抚的硃批中使用“沽名吊誉之举”“道婆之政”一类用辞,而认为雍正并不重视慈善事业,这显然是一种误解。实际上,雍正的态度既积极又明确,而在硃批中使用“沽名吊誉之举”“道婆之政”一类用辞有其客观原因。雍正的这一“上谕”可视为清朝政府慈善政策的一个转折,推动了民间慈善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刘兆伟  刘北芦 《理论界》2022,(11):99-107
<正>《易》,亦称《周易》《易经》。《易·系辞下》:“《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何谓像?明代来知德《周易集注·序》说:“曰像者,乃事理之仿佛近似可以想象者也,非真有实事也,非真有实理也。”唐代高适《答侯少府》:“性灵出万象,风骨超常伦。”观象者需圣明而有灵性,则万象皆出。而愚者、邪者观象,亦得所需之道。“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各得其象,各展其能,皆在大道之中。《易》义由象生,无象则无《易》。六十四卦皆由象立,  相似文献   

15.
时晓红 《东岳论丛》2000,21(2):118-119
管仲生活在诸侯争霸的春秋时期 ,战争连绵 ,烽火不断 ,作为政治家的管仲在战争这个大舞台上显露了其非凡的军事才华。所以 ,管仲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 ,而且是一位成就卓越的军事家和军事思想家 ,其军事思想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 ,其军事思想原则更有着显著的特色 ,在中国军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管仲的军事思想原则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其一 ,富国强兵原则。《管子·权修》云 :“地之守在城 ,城之守在兵 ,兵之守在人 ,人之守在粟。”《管子·治国》曰 :“粟多则国富 ,国富者兵强 ,兵强者战胜。”《管子·七法》又曰 :“国贫而用不足 ,…  相似文献   

16.
工农商学兵。今日言兵,人们都知道指的是人——战士,而古代兵的字义是指兵器、军械。兵何时由器及人呢?清初顾炎武在《日知录》里对此做过考证。他说:“古之言兵,非今日之兵,谓五兵也。”何谓“五兵”?《世本》说:“蚩尤以金作兵,一弓二殳三矛四戈五戟。”弓、矛戈、戟是兵器,殳也是一种古代的兵器。所以《左传》中的“踊跃用兵”、“无以铸兵”,都是指兵器。直到《史记》,才有“信陵君得选兵八万人”、“项羽将诸侯  相似文献   

17.
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云:“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溪午,旧注未涉,时人新解都释“午”为“中午”、“正午”或“午时”。我却以为,“午”是形容词,溪午,意即溪水漫盛、湍急。我国古代夏历用干支纪年,《尔雅·释天》:“太岁在午曰敦(爿羊)。”《史记索隐》引孙炎云:“敦,盛也;(爿羊),壮也。言万物盛壮也。”夏历又以地支纪月,正月为寅,顺次至五月为午。徐锴《说文系传》“午”字条云:“五月草木并盛,衔华载实者众。”《晋书·乐志上》:“五月之辰谓之午。午者,长也,大也,言物皆长大也。”  相似文献   

18.
甲骨文有(?)字,初欲释如改卯之改,杀也,以其可视作从已从文(后悉李亚农先生亦释改);然《说文》有(也攴)字,云“读如施同”。朱注:“当从它声,经传皆以施为之。”它,也皆蛇虺之象形(也为女阴之训后起),支者持杖以扑杀之也。如是爰知于省吾、陈梦家二先生释施文不可易(分见《骈枝》3.46;《燕  相似文献   

19.
原诗九章的首章六句: 绵绵瓜瓞,民之初生, 自土沮漆。古公亶父, 陶复陶穴,未有家室。旧释: 汉毛(亨)注:“绵绵,不绝貌。瓜,绍也。瓞,瓝也。”“民,周民也。自用土居也。沮水,漆水也。”又:“古公,豳(音宾)公也。古言久也。亶,父字。或殷以名,言质也。”郑(康成)笺:“瓜之本实,继先岁之瓜必小,状似瓝”,“喻后稷乃帝喾之胄,封于邰。其后公刘失职,迁于豳,居沮漆之地。”“古公据文王,本其祖也。”“复者复于土上。凿地曰穴,皆如陶然。”唐孔(安国)疏:“郑于《生民》之笺以姜嫄为高辛氏之世妃,而生后稷。《经》云,即‘有邰家室。’《周本纪》云:舜封弃于邰,号曰后稷,是稷为帝喾之胄,封于邰也。”又注引《考工记》曰:“有虞氏上(为尚之讹)陶。《说文》云:陶,瓦器灶也。”近代释者吴(闿生):“亶父,太王名。”又“陶其土而复之,陶其圵而穴之。”  相似文献   

20.
朱元璋废丞相后,明代中枢辅政的迫切需要催生了内阁制度。随着内阁议政权的不断完善和一批位高权重的大学士的出现,内阁制度有向宰相制度发展的趋势。但内阁在规制上无权辖制九卿,在议政上又受制于司礼监,内阁衙署也非宰相开府。因此,明代内阁制度的宰相化进程以无果而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