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贾雨村是《红楼梦》里一个贪官污吏的典型形象,是作者寓以深意的一个重要人物。《红楼梦》一开头,作者就郑重其事地宣称:“此书不敢干涉朝廷”。“虽一时有涉于世态,然亦不得不叙者,但非其本旨耳。”清王朝的反动统治,文网森严,作者的这一番表白,正好说明他有难言的苦衷。《红楼梦》表面上以宝黛爱情作为一条情节线索,但实际上它已将“真事隐去”,故名甄士隐;托以“假语村言”,故称贾雨村。从  相似文献   

2.
陶渊明的美学思想,前人多有论及。沈约最早拈出“率真”二字;肖统继之归纳为“颍脱不羁,任真自得”八字;元人陈绎曾称赞陶的作品“情真景真事真意真”;元遗山也说陶的风格是“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论述的核心都在一个“真”字,并誉之为陶诗的最高境界。至于作品为什么表现“真”,又是怎样的“新”和“落”,却又大多语焉不详。现代有的评论家在作具体分析时,说他“不肯说假话,能自自然然地端出自己最真实的情感”;说他“自幼在山水自然的怀抱中成长,最能赏识大自然的  相似文献   

3.
通过解读小说文本,细致分析了《红楼梦》中确实存在的"不写之写"的艺术手法。这一手法具有调动读者的想象、丰富作品意蕴、隐蔽作者倾向和有利于对比、对照的美学价值。追本究源,这种"不写之写"是清初王士祯的神韵派诗歌理论在小说中的运用,也是《红楼梦》永远说不完的原因之一。确切地说"无为有处有还无"即是《红楼梦》"将真事隐去,用假语村言"的特殊艺术虚构手法。  相似文献   

4.
关于《好了歌》之文体源流,当代学者多认为源于明代,不过这只是直接影响,未看到其远源在于“了语不了语”这一杂体诗.了语、不了语是一种士子文人的游戏文字,文体卑贱,源于东晋顾恺之等,最早则受到宋玉《大言赋》、《小言赋》的影响.《好了歌》继承了“了语不了语”这一陌生文体的某些质素,同时又有所改革、有所创新.了语不了语之形成,是魏晋玄学兴起及其士人尚清言、好谈玄风气的反映,与佛教、道家都有极深渊源.在好与了、色与空、盛与衰、有与无、真与假等这些互相对立的哲学范畴中,“好了”在《红楼梦》一书中具有元范畴意义.  相似文献   

5.
问世于20世纪初的“写情小说”,文本呈现出“联系古今”、“融通中外”的特点。“联系古今”表现在作品对才子佳人小说的婚姻、伦理道德观念予以继承的同时,融入了作家对当下时局、政治的关照和对新的文化背景下的婚姻问题的思考;“融通中外”则体现于小说沿用传统艺术手法的同时对西方小说艺术手法的借鉴。对传统的继承使才子佳人小说的余韵得以在写情作品中体现,新思考的融入和对西方小说艺术手法的借鉴,对传统才子佳人小说来说,则又是一种变相的解构。  相似文献   

6.
《脂砚斋甲戍抄阅再评石头记》(简称《甲戍本》)正文前面的《凡例》,原是“脂砚斋”为《石头记》所写的一分“读法说明”,是“脂砚斋评”(简称“脂评”)的一部分。其中,有一段说: “此书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梦幻识通灵’……为何不用假语村言敷衍出一段故事来,以阅人之耳目哉?故曰‘风尘怀闺秀’乃是第一回提纲正义也。”这段话以后迭经修改,加上了“贾雨村云云”之类的话头。来和前文的“甄士隐”相对映,到了《庚辰本》以后,它已经成了正文的开头。“脂砚先生”开宗明义,就假借“甄士隐”和“贾雨村”的名姓,提出“真假”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在崇奉现代主义的风气的影响下,重视继承民族传统的赵树理,是比较受冷落的。理由之一是他“过时”了。某些评论文章举出粉碎“四人帮”后出现的农村题材作品做对比,以证明“过时”之说。毫无疑问,新的农村题材作品没有停留在赵树理的水平上,达  相似文献   

8.
“假+NP”源于2017年初的网络流行构式“我可能V了假N”,同时作为一个网络语在日常生活中流行起来。“假+NP”中形容词“假”具有搭配广泛性和能产性的特征。“假”作为一个等级形容词,其引导的量级结构只有下限而没有上限,当把某一事物的“真”作为上限时,任何与它不同或偏离某一事物原型的,都可以称之为“假”。围绕构式“假+NP”的认知语用意义,重点分析原型理论下“假+NP”的多样性、模糊性及能产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9.
文章分析了历史上“丑书”盛行的原因,并将当代“丑书”作品与之进行比较,指出当代“丑书”作品缺乏思想性,仅仅是为了突破传统审美标准,冲击世人视觉感官而为之的作品,会给中国书法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和发展危机;当代中国书法回归传统古典审美的另一极,面临如何继承和创新的发展困境。审视当代中国书法审丑和审美的两极困境,应该从中国书法发展的历史本身寻找出某种融合和突破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留白”是中国画中的一种绘画技法,指的是国画中对空白部分的留取。中国画利用“留白”来营造出虚实相生的意境,同样,现代平面设计也可以利用“留白”的手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通过“色彩留白”及“构图留白”两种设计方式,使设计作品获得更好的版面视觉效果。同时,“留白”中的传统艺术精神,还能够丰富设计的文化内涵,增加平面设计作品的意境。通过将“留白”运用于平面设计中,对于创作优秀的平面设计作品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鸽子》、《低音提琴》和《夏先生的故事》是聚斯金德的三部力作,简单的故事情节中蕴含着耐人寻味的哲学含义。文章试从“存在的孤独与荒谬”这一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对三部作品进行分析,为这三部作品的解读提供一种途径。另外,聚斯金德的这三部作品还继承了西方书写小人物——即“局外人”的传统,他的“局外人”作品又有着独特的寓意与魅力。  相似文献   

12.
在明确界定“字”与“声”内涵的基础上,探讨中国传统声乐作品中的“字”与“声”的关系。从中国传统声乐作品“字”与“声”之间关系的分析与解构入手,以“字”的语言语义属性、声调节奏属性等特征与“声”的关系为着眼点,以民歌《槐花几时开》为例,探寻演绎中国传统声乐作品之佳法。认为:中国传统声乐作品中,“字”同“声”的关系既紧密又复杂.既关乎“字”直接和隐喻铺叙的情感,又关乎吐字行腔、语韵声调;中国传统声乐作品的演绎虽是以“声”为最终形式表现,但如忽略“字”的语义、声调、语气、咬字吐字、行腔,不仅会在“声”的演绎中无法准确地表达音乐的真实情感,而且会因为“字”在韵腔上的不足而使“声”失色。  相似文献   

13.
《初恋》最初发表在一八六零年俄国的《阅读丛刊》第三期上。屠格涅夫曾说过:“《初恋》也许是我最爱的作品,其他作品或多或少有编造的部份,《初恋》却根据真事写成,不加一点修饰,每当我反复阅读时,人物的形象就在我眼前鲜明地现出来。”①  相似文献   

14.
作为俄罗斯文坛“传统派”主将的拉斯普京,其创作继承了俄罗斯文学的宗教传统,几乎在他的每部作品中都会流露出一丝宗教情结,即“东正教救世”意识。作者把这种宗教意识完美的融合到具有俄罗斯优良传统美德的“老人形象”之中,可以说两者相得益彰,使作品更具感染力与震撼力。拉斯普京的宗教意识是与众不同的,它经历的是一种由自发到自觉的渐进过程。  相似文献   

15.
“文革”十年,茅盾在没有发表任何作品的情况下创作了二十余首旧体诗词宣泄自己的情绪。这些“原生态”的写作对于作家本人及文学史研究都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包括旧体诗词在内的“潜在写作”在“五四”新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过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兰和群 《南都学坛》2005,25(5):74-75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文学思想,提出了“知人论世”的批评原则和“知言养气”的创作理念。“知人论世”说,即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强调作品产生的时代、作家的经历。“知言养气”说,即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7.
诗经中“昭假”一语,经戴震解释之后,一般认为是指祀上帝而言。北大中文系选注的《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在注释《周颂·噫嘻篇》中的“既昭假尔”时都是采用这个说法的。①戴震在《毛郑诗考正》中说:“诗凡言昭假者,义为昭其诚敬以假神,昭其明德以假天;精诚表见曰昭,贯通所至曰假”。②郭沫若的解释与上不同。他曾在《由西周农事诗论到周代社会》一文中,将既“昭假尔”一句译为:“我们的主子周成王既已经召集了你们来”,其中的“尔”译为“你们”,指  相似文献   

18.
本文探讨了意识流作家乔依斯关于“作家非个人化”的美学思想及其创作实践。为了实现“作家非个人化”的美学理想,乔依斯还首创了“神话方法”。这种方法利用神话作为一个隐喻的媒介使作家“超脱”于作品之外,同时还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反讽的、超然的透视观点以审视现代人的生活。神话作为隐喻又给故事表层注入了深刻的内涵,增强了作品的广度和深度。通过对《尤利西斯》作品的分析,认为乔依斯作为一个现代派的先锋作家,是一个在继承传统基础上进行创新的作家,而不是国内评论界所说的“反传统”的作家。  相似文献   

19.
王小波作品中的“自由主义”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小波独特的人生道路以及他一以贯之地汲取诸如罗素等英美经验主义哲学和自由主义思想,酿成了他作品中的“自由主义精神”。王小波的“独创”性更大程度上反映了罗素及其他西方哲人的民主、自由观念。对中国文化传统继承的缺失亦成了王小波文学作品的一个遗憾。  相似文献   

20.
翻译中的“假朋友”现象是指在字面意义、语义结构上相似或相同,但含义却截然不同的词汇或表达方式.本文从翻译思维的活动过程、语际转换以及符号学翻译理论等角度对“假朋友”现象进行了解析,并从中西方思维差异和文化差异两个方面分析了英汉互译中“假朋友”现象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翻译者避免此类现象出现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