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信仰结构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仰是人们把握人生最高境界和社会最高理想的自我超越,它具有一种二级超越结构.本文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信仰这个结构体系的中介,探索重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论基点.  相似文献   

2.
论理想、信念、信仰和价值观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王玉樑 《东岳论丛》2001,22(4):62-66
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效应。价值从根本上说在于发展 ,在于使主体特别是社会主体更美好。理想信念信仰是超越现实、超越自我 ,对未来最美好的最高价值目标的追求 ,集中体现了价值的本质特点。价值内含“应当” ,一般价值观念反映了应然对实然、“应当”对“是”的超越 ,而理想信念信仰则是更高的“应当”对“应当”的超越。所以理想信念信仰是比一般价值观念更高的价值观念。信念是信仰的基础 ,信仰是根本的居于支配地位的信念 ;信仰是理想的基础 ,理想体现信仰 ,深化信仰 ,强化信仰。理想、信念、信仰是最高的核心的价值观念 ,在各种价值观念中居于支配的地位 ,集中体现了人们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3.
科学与人文:保持必要的张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科学”和“人文”体现了两种不同的精神,即英国学者斯诺所谓的“两种文化”。当二者相对而言时,科学作为人们在认知意义上把握世界的方式,体现着价值中立的理性精神,从而属于知识论范畴;人艾则是指以信仰为特征的意义世界及其终极指向,它以超越理性认知为其特征,从而属于价值论论域。从陈述形式看,科学与人文体现了事实判断(是)与价值判断(应当)的分野。“能够的”与“应当的”、“我知道”与“我相信”乃是科学与人文在客观和主观两个层面上的表征方式。科学与人文的关系有一个历史演变过程。科学同人文的分裂、冲突和对峙,…  相似文献   

4.
信仰·宗教·哲学·终极关怀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信仰、宗教、哲学、终极关怀之间有密切的内在关系。信仰的本质是人的自我超越性,因而信仰表征着人类的终极关怀。宗教是信仰表征人类终极关怀的“非理性”形式,哲学则是其“理性”的形式,宗教和哲学依赖信仰实现自己的“终极关怀”的本质功能。合理的信仰应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终极关怀,合理的终极关怀应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信仰  相似文献   

5.
曾海军 《殷都学刊》2008,29(1):131-135
儒家学说是一套具有宗教性超越品格的价值信仰系统,其立“人”知“命”达“天”至“圣”的内在超越理路是基本清楚的。圣人之境作为一种超越的本体境界,它具有基督天国一样的绝对完美性和一劳永逸性。对于这样一种整体化的圣人之境必须予以打破,彻底破灭这种境界所给出的终极完满性。  相似文献   

6.
信仰就是“终极关怀”,它有科学与不科学之分。宗教信仰有明显完备的理性特征,是一种合法正常的信仰;而邪教则是一种邪恶的信仰;迷信则是对信仰对象盲目崇拜误入迷途。科学只承认事实,若把科学当成绝对权威顶礼膜拜也是迷信。信仰是人的需要,科学可以作为信仰,但不可以代替信仰。  相似文献   

7.
一、“科学主义”“大教育”的定义及其对当今中国社会的意义关于“科学主义”(Scientism)的定义,尚不见于词典,包括一般的哲学词典。科学主义至今是一个含糊不清的概念。人们一般在两种不同的意义上使用科学主义一词:一是指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适于一切的信仰;二是指科技批评史中“为科学而科学”的价值观。就目前而言,第一种意义的使用与影响远胜于第二种意义。英、美等国的大百科全书对科学主义也只作了上述第一种意义的解释①。自五四运动以来,国人多在来自西方的自然科学的意义上理解科学,至于科学主义,似乎还顾及不上。19…  相似文献   

8.
信仰的含义及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仰是主体源于实际生活实践而对某种对象的极度信服,并视之为具有终极价值以作自己精神寄托的强烈情感和思想倾向。信仰是人对其自然生存有限性、自我能力和社会存在有限性的一种精神上的超越,是对生命不朽的精神追求。信仰对象的非现实性、信仰价值目标的超越性、信仰表达的非逻辑性和信仰指向的专一排他性等是信仰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9.
中国哲学关于终极关怀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几年来,终极关怀问题受到人们的重视。终极关怀的问题也就是精神生活的最高追求,学术研究的最高目标的问题,确实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古典哲学中有些思想可以说是关于终极关怀的思考,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兹述其要。  相似文献   

10.
科学研究的“合情”与“合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宏伟 《东岳论丛》2001,22(3):90-91,101
科学不但具有其“合理”的方面 ,也有其“合情”的方面。“合情”虽没有严格的逻辑性、确定性、必然性作保证 ,但它出于人们的经验 ,符合人们的某种信仰、习惯 ,能够为人理解 ,具有一定的可信度。科学的合情假定是合理论证的基础 ,合情的知识常常能够发展成为合理的知识。原本被认为是“合情”的知识一旦被断定为无理 ,则要被逐出科学的殿堂。科学研究中“大胆假设 ,小心论证”的科学传统可以看作是正确处理科学研究的“合情”与“合理”的准则  相似文献   

11.
力图以哲学信仰的发生、发展为主线说明西方哲学从古至今都是以本体论的发展为灵魂,以不断追求人类的自我超越和终极关怀为内在目标,即在理性的基础上寻找立命之本的哲学信仰内核.但是这一过程却复杂地呈现肯定一否定一肯定的螺旋式上升的状态.  相似文献   

12.
终极关怀关涉着终极神圣、终极诉求、企及路径等多个方面,它是人类对生命意义的自觉追问.以儒、释、道的“治世”、“治心”、“治身”为考察对象,可以发现,它们在终极神圣上是趋同的,在终极诉求方面是多元的,在终极关怀的路径选择上是多途的.终极关怀,这种契入到信仰层面的对话方式,是宗教对话的有效方式,它将架起各种宗教间对话的有利平台.  相似文献   

13.
试论道德信仰与政治意识形态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信仰是个体的终极价值追求和精神寄托,是人们超越狭隘自我利益、形成社会凝聚力的内在动力和源泉。信仰的失落标志着整个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混乱,导致个体灵魂的空虚、生活的杂乱和社会生活深层次的无序状态。从本质上看,良序社会的道德信仰与政治意识形态之间尽管存在着一定的张力,但是在基本价值取向上应当具有内在一致性,也就是说,在核心价值层面二者之间具有相当大的趋同性。问题是,当社会转型使原有价值体系崩坍、道德信仰失落时,依靠政治意识形态的教化功能能否重塑道德信仰,并以此弥合二者之间的巨大裂隙,这是现时代我们面临的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挑战。  相似文献   

14.
张晓芒 《晋阳学刊》2002,(5):111-112
近期,“社会哲学研究丛书”第二批著作(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出版,其鲜明的特征是,由第一批著作所相对侧重的“观念”研究向具体“问题”深入,其中引人注目的是荆学民博士撰著的《社会转型与信仰重建》。不妨以其为典型,在评价这本书的同时,探讨一下该“丛书”的“问题”意识。一、信仰问题是目前处于社会转型期的重大的、迫切的、大众最为关心的现实问题。作者以锐敏的眼光和理论研究的勇气抓住了这个大问题、真问题。早在1922年,梁启超就说过:“信仰是神圣,信仰在一个人为一个人的元气,在一个社会为一个社会的…  相似文献   

15.
“信仰”之思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是对“信仰”范畴较为系统的思考和研究。首先说明了“相信”、“信念”、“信仰”的内在递进关系 ,其次指出了信仰是人对世界的认同和精神的掌握方式 ,论述了信仰与终极关怀和现实关切的关系 ,最后揭示了科学信仰与宗教信仰的相通和相异之处  相似文献   

16.
康德哲学在解决科学知识何以可能的基础上,否定传统知识形态的形而上学,将终极问题锁定为人的道德实践问题.其理想是通过反思判断力超越认识、科学而向人的道德过渡,以自由意志的自律为支撑,在人的理性平台上构建人的道德,并以道德为基础,重建西方宗教.因此,其哲学思想的归宿是道德神学.  相似文献   

17.
对老庄本体论思想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庄之学是一种本体论哲学。全面理解本体论的内涵是正确理解老庄本体论思想实质的前提条件。老庄道家的本体论意在设立一个超越具体事物或经验对象的“道”、“无” ,以期追寻作为世界统一的终极存在 ,从而表现出其思想无限性的终极关怀的指向性。无之体用论是老庄道家的本体论的特色所在 ,它超越了本原性的本体论。但对老庄这一富有特色的本体论亦要作进一步的区分和辨析 ,这样才能准确把握老子和庄子思想的本旨  相似文献   

18.
经济学的发展:超越"科学化"的羁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金沛 《学术研究》2006,3(1):39-46
从古典经济学诞生之日起,经济学的发展方向问题就不停地困扰着经济学家。本文认为,这一问题在经济学研究中集中体现为对实证方法和规范方法及其运用后果的理解上。现代经济学的发展日益傲慢地表现出忽视人的价值判断以及其他非经济因素等规范性内涵的趋势,其“科学化”的后果似乎是在加速向混淆目的与手段关系方向的轨道上发展,并假以“科学”的名义来颠覆人的基础性地位——以“科学”取代真理本身终将悲剧性地导致以物取代人。本文指出,由于经济学本身的社科属性,决定了其人本化走向的不可避免性,超越“科学化”而诉求于人的终极关怀才是经济学发展最根本的宗旨。  相似文献   

19.
黄玉顺 《阴山学刊》2008,21(4):76-78
形而上学就是关于“形而上者”(形而上的存在者)的思想学术,这种形而上者作为唯一绝对的存在者(所谓“道之为物”),乃是“形而下者”亦即众多相对的存在者(所谓“万物”)的终极根据。形而上学是不可逃逸的,但传统的形而上学已经不合时宜。因此,必须重建形而上学。这就必然要求追溯到先在于任何存在者的、“前形而上学”的观念:“生活”亦即“存在”的思想视域。  相似文献   

20.
形而上学略论——回复陈明先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形而上学就是关于“形而上者”(形而上的存在者)的思想学术,这种形而上者作为唯一绝对的存在者(所谓“道之为物”),乃是“形而下者”、亦即众多相对的存在者(所谓“万物”)的终极根据。形而上学是不可逃逸的,但传统的形而上学已经不合时宜。因此,必须重建形而上学。这就必然要求追溯到先在于任何存在者的、“前形而上学”的观念:“生活”亦即“存在”的思想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