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已故的蒙文通先生曾在《周秦学术流派的试探》一文中,把先秦文化分为三种类型,而“仁义”是分水岭:“我才深信孟子说的‘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原来不是偶然举出的几部书。晚周文化本有三个不同的系统。”“大概三晋人说历史人物都是功利主义者,而齐鲁人看历史人物多是圣贤,楚同人看历史人物都非常神圣。”“所以儒墨尽管不同,但对历史人物的看法却完全相同,他们都大讲‘仁义’也相同。从这里初步看出,‘仁义’是这三方面很明显的分界线。东方人都谈‘仁义’,北方人就反对‘仁义’,说‘仁义’‘迂远而阔于事情’。迂是大的意思,认为这是大而无当的。南方人也反对‘仁’,把‘仁义’看得很渺小,不如道德崇高。”  相似文献   

2.
“诗言志”出于《尚书·尧典》,朱自清先生认为这是中国历代诗论“开山的纲领”《诗言志辨序》,对后来的诗歌理论有深远的影响。郭绍虞先生的《中国代历文论选》对“诗言志”又作了进一步的分析与论述,他说:“从马克思主义观点看来,诗人的‘志’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无不受阶级地位的制约。人们通过言‘志’的诗,也就能在不同程度上认识社会。古人对这一点没有作出明确的阐述,但已意识到诗的这方面的作用。《礼记·王制》云:‘命太师陈涛以观民风。’《汉书·艺文志》云:‘《书》日:‘诗言志,歌永言。’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  相似文献   

3.
《硕鼠》并非祈鼠的祝词──与陈建生同志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硕鼠》并非祈鼠的祝词──与陈建生同志商榷李金坤陈建生同志《<硕鼠>是一篇祈鼠的祝词》一文(《晋阳学刊》1993年第6期,以下称“陈文”),将《毛诗序》以来“各种注释、评介无不认为‘硕鼠’是‘比喻剥削者’”的定论一笔抹倒,而提出了“《硕鼠》是一篇祈鼠...  相似文献   

4.
晋阳城始建至少在2500年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剑东 《晋阳学刊》2003,(5):109-110
2003年被称为太原(晋阳)建成2500周年,此说出自史书《春秋·定公十三年》所载:“秋,晋赵鞅入于晋阳以叛”。晋定公十三年是公元前497年,算到2003年正是2500年。《左传》阐释这段经文云:“秋七月,范氏、中行氏伐赵氏之宫,赵鞅奔晋阳”。由此可知,至少在2500年前(前497年)秋7月,今太原大地上建有一座晋阳城。但是从上面那一段史料中分析可知,当时赵简子不是去新建晋阳,而是径自“入晋阳”,很明显,晋阳城已经座落在那里。既然晋阳在公元前497年就有了,那么晋阳到底是哪一年兴建的?建城的年代能不能往前推?晋阳建城史可再向前推41年晋阳一词,在…  相似文献   

5.
《晋阳学刊》1983年5期成立同志《论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立体系》一文中说:“王国维立足于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立传统,融合西方的某些美学观点,创建独立一格的‘境界’说”。这一提法值得商榷。清光绪年间,江顺诒在其所辑《词学集成》一书卷七中,已先于王氏提出这一观  相似文献   

6.
田意可 《晋阳学刊》2006,(2):128-129
山西沁水政协文史委组织编撰的《沁水历代文存》、《沁水史话纵横》二书,是一项整理评述古代地方历史文化的新成果,在山西属首创,在全国也有创新意义,它对新时期古代地方历史文化遗产的整理与保护,是一个新的尝试。《沁水历代文存》与《沁水史话纵横》,由沁籍山西大学中文系教授田同旭与《晋阳学刊》编辑马艳共同主编。《沁水历代文存》近130万字,搜集了古代沁水流传至今的各种历史文献,即历代史志所载沁籍名人传记,历代沁籍文人与历代旅沁名家诗文,历代沁水名胜古迹所存碑刻等。作者遵循“以文带史”的原则,将《沁水历代文存》所收文献,放…  相似文献   

7.
"舞鹧鸪"考     
读蔡义江先生《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 ,其中《答黛玉禅话》(91回 )对“禅心已作沾泥絮 ,莫向春风舞鹧鸪”的注释 ,蔡先生举郑谷诗 :“座中亦有江南客 ,莫向春风唱鹧鸪” ,并云 :“唱鹧鸪 ,因唐时有《鹧鸪天》之曲 ,故曰‘唱’。续书者为了能与上一句‘沾泥絮’之喻相连 ,遂改‘唱’为‘舞’ ,若非削足适履 ,岂另有妙解 ?”最近修订版《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对此注释亦仍上书。这里有两处似可商榷。其一 ,唐时并无《鹧鸪天》之曲 ;其二 ,蔡先生以为续书者改“唱鹧鸪”为“舞鹧鸪”乃杜撰。其实 ,“鹧鸪”不仅可以“唱” ,也是可以“舞”的。…  相似文献   

8.
李树正 《四川社科界》2009,(1):31-31,38
“‘社联’史话”(附后)中提出“‘社联’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组织”。“社联”是一种简称.实际上是一种不完整的称呼。因为“社联”的科研范围不仅仅包括社会科学.而且包括哲学(哲学里边包括自然辩证法)、数学。关于数学.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早有论述.即数学问题.不仅在自然科学中.同时在社会科学中也包括数学问题.因此数学是一种独立学科。  相似文献   

9.
唐代王昌龄的《出塞》诗第一首,历来为人们称誉为七绝之中的上品。全诗是:“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廷。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唐诗选》对此诗作了校注:“‘卢城’,通行本作‘龙城’,据宋刊王安石《唐百家诗选》改。阎若据《潜邱扎记》卷二曾考订应作‘卢城’:‘卢’是也。李广为北平太守,匈奴号曰飞将军,避不敢入  相似文献   

10.
王力先生在他的《汉语史稿》562页讲到“消息”一词时说:“‘消’是‘灭’,‘息’是‘生’(文选七发李善注),‘消息’本是等立仂语,等于说‘消长’”。“到了第五、六世纪以后,‘消息’才有‘音信’的意义。”并以南朝梁元帝诗和唐代骆宾王、李白、杜甫的诗句为例。我们认为,“消息”作为“音信”的意义,在公元三世纪初就已经出现了。如东汉末年蔡琰的《悲愤诗》:“迎问其消息,辄复非乡里。”西晋陈寿著的《三国志》中“消息”已经普遍用来表示“音信”的意义,例子很多,我们仅举几例: 《三国志·蜀书·董刘马陈董吕传》:“魏尚书仆射陈群与丞相诸葛亮书,问巴消息。”  相似文献   

11.
《晋阳学刊》创刊号(一九八○年七月)发表的刘先照同志的《巾帼英雄赞——且谈古代诗歌中的王昭君》,笔者有些不同看法,现不揣浅陋,说出来求正于刘先照及学术界诸同志。既是评论以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为题材的作品,就有必要先弄清楚这段历史的真实面貌。刘文在讲这段历史时,有些失实和不准确之处。如:(1)“从公元前133年‘绝和亲’到这次昭君和亲刚好是整整一百年,曾经燃烧过百年之久的战火熄灭了……”其实战火并没有燃烧  相似文献   

12.
<正> 所谓“三不足”说,史学界差不多一致认为是王安石本人提出来的。例如一九七五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点校本《王文公集》的前言,就这么说:“特别值得指出的是,王安石提出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一九八五年第一期的《晋阳学刊》,刊登了顾全芳同志的《评王安石变法》一文,也说:“变法期间,相传王安石提出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所谓的‘三不足’精神,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部内容庞杂、包容量极大的哲学著作,我们并没有期待孔子的《论语》会成为一部诗歌理论专论,但要认识中国古代诗歌理论,我们却不得不以《论语》为奠基之作。一般认为,《论语》对中国文学艺术的理论有十分重要的论述,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比如“辞达而已”说和“文质彬彬”说等。但如果进行仔细的分析研究,实际上,孔子主要是对诗歌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孔子的文学艺术思想,主要是以诗歌理论为其核心。霍松林先生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出版的《古代文论名篇详注》一书中就认为:“《论语》里多处提到‘文’、‘文章’…  相似文献   

14.
《左传·昭公二十七年》:“使公子掩余、公子烛庸帅师围潜。”《史记·吴太伯世家》及《刺客列传》、《吴越春秋》“掩余”并作“盖余”。李富孙曰:“《释言》曰:‘弇,盖也。’《释文》:‘弇,古掩字。’《〈周语〉注》《〈淮南·说林〉注》并云:‘盖,掩也。’是掩与盖义同。”又引武氏亿曰:“《韩非·说林》‘将攻商盖’,《书》作‘商掩’,《孟子》作‘伐庵’,此奄、掩、盖字异而义同。”今按:武、李二氏之说实皆本于《史记索隐》。《〈吴太伯世家〉索隐》曰:“《春秋》作‘掩余’,《史记》并作‘盖余’,义同而字异。或者谓太史公被腐刑,不欲言‘掩’也。”武氏、李氏正是据《索隐》前说立  相似文献   

15.
民族自我中心主义是我国历史上的一种顽固的思潮。孙中山先生曾经形容:“自称‘堂堂大国’,声名‘文物之邦’,其他各国都是‘蛮夷’。以为自己居世界之中,所以将自己的国家叫做‘中国’。”(《孙中山选集》第649-650页)当地理中心论被西方列强的大炮打破后,便有文化中心论继起。“中国之杂艺不逮泰西,而道德。学问、制度、文章则更然出于万国之上。”(邵作舟《邵氏微言·译书》)西方有“物质的重心’,而东方有“精神的重心”(陈立夫忡西文明的特质与新文化的创造》)。所以“世界未来文化就是中国文化的复兴”(梁漱仅《东西文…  相似文献   

16.
汉学家色雷士·李称墨子“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神秘人物。”美籍华人学者李绍崑在其著作《墨子:伟大的教育家》一书中说墨子“他的生辰不祥,国籍和出生地也不确定,”此乃实情,决非泛泛之论。今偶读水渭松先生之《墨子导读》一书,见“墨子姓墨氏已毋庸置疑”及“墨子名‘马’还是名‘翟’的问题,实在是很清楚的”云云,颇有异议,遂作此文,以求教于学术界同仁。  相似文献   

17.
一、知错改错 卢卡奇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在《历史和阶级意识》一书中,他是反对反映论的。如他说:“思维和存在是同一的,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互相符合、互相‘反映’,彼此平行或‘部分重叠’(所有这些都不过是僵硬的二元论的隐蔽形式),而是说它们的同一性就在于它们是同一个历史的、辩证的过程的因素。”  相似文献   

18.
《论语·宪问·14·38》:“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纵观整部《论语》,唯其这句是别人直接评价孔子的话。我的感觉是,门子对当时万人景仰的孔子的言说,在很大程度上带有一股话语的反讽,使人感到孔子的悲怆与痛楚。可以说,“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悲剧是整个儒家的悲剧,也是中国古典文化的悲剧。“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一种矛盾的产物。孔子的时代已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宗法制破坏的不可避免性已经是历史的趋势,如果不能在这样的现实面前止步,那么人生的悲剧也就难…  相似文献   

19.
书信往来     
编辑同志:你刊第四期谭正璧文(《关汉卿作或续作<西厢>说溯源》)中说:“到了清初,金人瑞批本《第六才子书》出版,力主‘王作关续’。由于《第六才子书》的盛见流行,于是‘王作关续’几乎成为一时定论。”我读《第六才子书》,见金人瑞无“王作关续”说。金人瑞的主张是:《西厢记》一书,出于两人手笔;《惊梦》之前,为王实甫作,其后不知何人续作。金在《读第六才子书西厢记法》第七十三条说:“《西厢记》不是姓王字实甫此一人所造。但自平心敛气读之,便  相似文献   

20.
一九七九年第二期《学术研究》发表的《论道的物质性和老子哲学体系的唯物主义性质》的文章(下边简称《论老》),说老子哲学中的“道”是“物质”,其重要根据,是认为“无”、“无名”,“无物”都是“无名之物”的意思。我认为把这三个词都解释成“无名之物”是讲不通的. 首先分析“无”字.《论老》引了《老子》书中这样一段话:“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论老》分祈:“在老子这段话中,‘有’是‘有名’的略词,是指‘有名之物’。‘无’是‘无名’的略词,是指‘无名之物’。老子这段话的意思是:天下之物生于‘有名之物’,‘有名之物’生于‘无名之物’。”我认为这样理解是讲不通的。题问在于这句“天下之物”中的“物”字,是有名的物呢?还是没有名的物呢?如果是有名的物,那么这句便是:天下有名之物生于有名之物,有名之物生于无名之物。前面说“有名之物”是从“有名之物”中产生的,后面又说“有名之物”是从“无名之物”中产生的,这个“有名之物”究竟从何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