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甲午战争后中外文化交流及其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以来 ,由于西学东渐的影响 ,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不断地传入我国 ,以纲常名教为核心的儒家文化的正统地位被打破 ,中外文化交流的话语权被解构。尤其是甲午战争后中外文化交流及转型问题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 ,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它既包括人们认识的过程、观念的转变 ,也包括社会的变迁等。它打开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通路 ,并逐步引起了人们思想革命性转变以及社会的变革 ,从而也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1840年的鸦片战争揭开了近现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序幕。反思150年来中国近现代中外文化交流史,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经验教训: 一 鸦片战争以满清政府的失败告终,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的仁人志士为了挽救中华民族,开始向西力寻求真理,诚心诚意地想让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并前赴后继地为之奋斗,结果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民族文化发展史上,各民族文化互相影响、交融,产生了一株株光彩夺目的奇葩.各民族文化人互相学习、切磋,促进了相互的提高,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章.明代四川新都状元杨慎和云南丽江木公的交往就是值得珍视的一例.(一)木公(1494~1553),字恕卿,号雪山,又号万松、六雪主人.公元一五二七年袭父职为土官知府.在他任职期间,多次带兵抵抗其它民族的侵扰,使得当地百姓有和平安定的生活环境,明世祖亲赐匾额“辑宁边境”.他亦尽力发展所辖“一府五州县”的农副业及矿业生产,使自己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同时,还努力学习、吸收其它民族的文化,特别是汉文化,“珍异图籍,藏拟邺候”;博览群书,多方吸取;广交文友,多方求教,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杨升庵是他中年以后结交的文友之一.  相似文献   

4.
唐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势力曾有向北方的回纥政权纳上"金钥匙"而称臣的举动。"金钥匙"是一种权力的表征,但是追寻其本源,却发现在中国古代的语言环境中,"金钥匙"的象征意义与此相异。"金钥匙"这种象征权力的形而上的意义,与西方的希腊文明、罗马文明等基督教文明及伊斯兰文明有关。这样的传统随着渊源于地中海东岸一带的火祆教、景教以及伊斯兰教特别是摩尼教的向东流传而流传。而大量的昭武九姓胡人或到达新疆,或向着东北及河朔之地迁徙,这种象征权力的金钥匙制度从西方经中亚传向中原也是有可能的。  相似文献   

5.
正主持人语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俄两国人民分别创造了璀璨的中华文化和俄罗斯文化,为人类文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自17世纪迄今,中俄间的文化交流已持续了近四百年,内容丰富,规模宏大,类型独特,影响深远。考察中俄文化交流史不仅可以促进中俄关系史等领域的研究,而且有助于深化中俄文化互识,推动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健康发展。1917年前的中俄文化交流主要是借由俄国东正教驻北京传教团实现的。俄国传教团是中外关系史上的特殊历史现象,兼有宗教、外交、中国研究等多重职能。从1715年到  相似文献   

6.
一、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回顾与前瞻思考文化交流,就是不同的国家、地区或民族在文化领域里互相学习、借鉴、吸收和合作,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表明,任何国家、地区或民族的文化,都受到自己民族特点、文化传统、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等诸多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7.
面向21世纪的中外文化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的中外文化交流受今后的中国走向和世纪的风云变化所制约。其中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大方向不会变;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越来越高,各国的经济联系将越来越紧密。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文化的发展面临着如何处理现代性与传承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以及必须提高国民文化素质的挑战。中外文化交流的面貌如何,将取决于中国人的素质达到什么层次。  相似文献   

8.
《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史》是经外交部批准、被世界知识出版社列为“九五”重点的图书 ,2 0 0 2年元月出版。该书由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李喜所任主编 ,陈尚胜、林延清、李梦芝、元青、张静、刘景泉为分主编 ,经过 6年的艰苦努力 ,反复修改而完成 ,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该书出版后 ,在学术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文化交流史的研究是从 2 0世纪 2 0年代开始的 ,当时称为中西交通史 ,研究的基本思路是按国别、地区、事件、人物或文学、史学等专题来进行的。进入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随着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 ,对世界流行的各式各样的文化理论进行了…  相似文献   

9.
前不久笔者曾就“近现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经验教训”问题,在《大庆社会科学》(1990年第3期)略抒浅见。但总觉得言犹未尽,因此,不揣冒昧,又写了此续篇,以就教于读者。  相似文献   

10.
尼雅遗址位于新疆民丰县城以北100多公里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边缘上。遗址以北纬37°58′325″、东经82°43′145″的佛塔为中心,面积约170余平方公里。尼雅遗址的发现、调查和研究,开始于本世纪初。近一个世纪在尼雅的工作,特别是自1988年...  相似文献   

11.
马婷 《理论界》2014,(7):59-61
在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的情况下,汉语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却令人忧虑。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英语形成了语言霸权,二是我们自己重视不够。然而民族语言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民族凝聚力的基础,我们必须坚守汉语的地位。目前可从汉语国际传播、汉语使用规范、教育选拔制度、汉语信息处理技术等方面入手巩固、加强汉语的国际地位。  相似文献   

12.
“五四”时期很多运动,其中新文化运动的成绩是最为突出的。在此以前,是旧文化和旧民主主义文化;而在此以后,新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则占了主导地位。在这样的文化大转变中,中外文化交流起了极为重大的作用。研究、总结“五四”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及其历史经验教训,对于当前我们正在进行的广泛的中外文化交流,无疑是有现实意义的。一“五四”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具有这么几个不同于中国以往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首先是这一时期中外文化交流具有前所未有的规模,全方位地引进外国文化。到鸦片战争为止,我国历史上的文化交流基本上是地域性的,而非世界性的。即中国文化基  相似文献   

13.
人民公社:中国农村经济组织制度史上教训深刻的一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励 《学术研究》2002,(10):47-51
人民公社一度是中国的一面旗帜 ,引起全世界 ,尤其是社会主义国家的高度关注与重视 ,但经过25年的风雨历程后 ,它最终被中国农民抛弃了。导致人民公社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是留给我们的教训却是深刻的。新时期的农村经济制度建设不要忘了这一段理论的总结与反思  相似文献   

14.
罗伯特博士应邀到一所大学为师生们做创新思维的演讲。他口若悬河,旁征博引,不时博得热烈的掌声。最后,他强调说:“要做好一件事,关键是要有信心,许多看来不可能的事情,只要你认准目标,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努力去做,就有可能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15.
横跨欧亚构洲的蒙古帝国,为东西方文化交流提供了空前有利的客观条件。1209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汗国,号称为成吉思汗。此后,蒙古军开始向四面进行扩张,先后征服欧亚两洲许许多多的国家和民族,至十三世纪中期已成为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大帝国。当时,帝国境内受封的诸汗国虽然各个分立,各自为政,相互独立性极强,然作为元朝宗室藩封之地,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与汗巴里大汗保持着一定的联系。各小汗,至少在名义上承认大汗的权威,都不同程度地听从大汗的指挥。由此,帝国各汗朝对内对外政策,不少方面具有统一性,其中,在商业贸易、技术、宗教、交通、人口管理政策等方面尤为突出,具体表现主要在如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浙江位于中国东部沿海,自古海上交通发达,与日本一衣带水,在中日文化交流研究中,浙江与日本的关系至关重要。中日学者很早就对这一课题有所涉及,也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纵观研究内容,不难发现其研究角度有所局限,部分论题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7.
《高句丽简史》,韩国三省出版社出版,反映最近中国史学界的研究成果。该书是朝文汉文两种文字合刊本。在中朝文化交流史上增添了新的一页。“高句丽”和“高丽”不能混为一谈。高句丽原是中国东北境内古老民族貊族的一支。高句丽的历史是中国东北史以及朝鲜半岛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句丽简史》填补了史学领域的一个空白。尽管《高句丽简史》中立场、观点不同,但是作为学术问题,做到了各抒已见,求同存异。  相似文献   

18.
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的一项重要收获———评刘圣宜、宋德华的《岭南近代对外文化交流史》陈胜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倡导学习“先进的西方”以反抗“侵略的西方”,即对西方的双重挑战作出双重回应,从而开拓了将中国导向近代化的新路。导致近代文化转型的新的文化因...  相似文献   

19.
惠能禅宗是外来佛教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生根开花而结出的硕果,是佛教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交融的产物。因此,谈惠能禅宗,实际上就涉及到了中外文化的交流问题。虽然这个中外文化的交流是发生在古代,而且中印文化都是东方文化,这与现在谈中外文化交流更多的是谈中西文化交流有所不同,但与佛教文化的交流,是中国历史上传统文化第一次大规模的与外来文化的交流,而且是一次比较成功的交流,从中国禅宗的创立与发展来看中外文化的交流,这对我们今天从更广阔的范围来讨论中西文化的对话与交流,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从中外文化交流的视角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这个统一体的两面。二者关系既不是"中体西用"也不是"西体中用",二者既是体又是用,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融合,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契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前提和内在基础,二者基点上的差异则不断为中国社会价值系统提供养料,成为现代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经百年的历程,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过程更是从未停止,二者的相互融通都体现于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其酝酿、生长和成熟必然要经历长期复杂的过程。为此,我们应以史为鉴,努力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相互融合与相互贯通的正确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