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健吾的文学批评注重直觉感悟,写得自然亲切,属于“自发的批评”之列。他结合中国传统感悟式文学批评与西方印象主义批评,形成独具特色的印象一感悟批评观念;他的文学批评海阔天空,自由无羁,带有与人谈天说地闲话心情的特点,形成了“闲话风”般散漫的批评文体;他的文学批评语言灵动飘逸,常以多义性意象评论作品,达到曲尽其意的效果,形成“以诗解诗”的语体风格。  相似文献   

2.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它有其独特的抒情方式。这种抒情方式影响着诗人对语言形式的选择和运用。英国诗人雪莱说过:“诗使它触及的一切变形”。这种“变形”,实际上是诗人根据自己的主观审美意识,对语言符号实现其审美变异,使常规语言在他们笔下被强化、浓缩、颠倒、扭曲、断裂等,从而将普通语言符号转化为诗中的艺术符号。  相似文献   

3.
张九龄是盛唐之初的重要诗人,其创作成就主要体现在山水诗和感遇诗中,二者虽在取材和手法上有明显的差别,但在整体上却表现出一致的审美风格,即可用清省醇厚加以概括。“清”主要指语言的清新自然、意象的清洁高雅和意境营造的清淡自然;“省”指的是语言简洁明快;“醇厚”一方面指诗歌思想内涵纯正厚重,另一方面指艺术手法纯熟、典雅,以及基于这两个方面产生深厚的审美韵味。  相似文献   

4.
从词语的文化内涵看汉英文化的差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语言是体现文化的一种主要途径,而语言所包含的意义主要通过语言中的词语来传递,因此,从汉英词语的文化内涵差别可以看出汉英两种文化所存在的差异。一、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语言”(language)有两个含义:其一是指表情达意的符号系统。这个系统内有大大小小的...  相似文献   

5.
王维“闲”“空”意趣的禅学再确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绍良 《文史哲》2002,1(3):98-102
追求“闲”、“空”之趣是中国传统自然诗的一般特征,陶渊明和王维是典范作家。但由于王维深受禅宗义理的影响,其“闲”、“空”之趣的生成方式较陶渊明还是有所不同。其一,在对自然和社会的审美观照方面,王维突玻了陶渊明“非A即B”的模式,形成了一种由“非A非B”到“即A即B”的模式。其二,在这种模式的引导下,王维诗歌也一改陶诗的“去俗”之趣,以“合俗”的姿态来对待自然和社会生活,进而表达一种“不言言”、“不物物”的真意。  相似文献   

6.
“言不尽意”是中国哲学和美学的一个重要命题 ,他最早出现于《易传》。魏晋时 ,士人对“言意之辩”的层层探讨 ,最终使“言不尽意”成了一种语言艺术的追求 ,更是文论语言所达盼到的一个境界。无独有偶 ,在一千多年后的 2 0世纪 30年代 ,西方的现象学文论家建立文学本体论学说 ,其学说对文论语言也进行了充分的探讨 ,通过对比和分析 ,不难发现 ,尽管由于中西文化有着根深蒂固的差别 ,但文论语言发展至今 ,中西方已在“言不尽意”上达成一定的共识 ,产生了一种不谋而合的默契。  相似文献   

7.
论李商隐诗化情境的生成方式熊国华由生活素材上升到诗歌艺术,从最初的审美感受到诗歌语言符号形成,这中间有一个如何筛选、提炼、整合、净化的创造性转化过程。这一过程就是“诗化”过程。其“诗化”程度决定了诗歌作品艺术上的高下与纯度,“诗化”的生成方式决定了诗...  相似文献   

8.
“诗中画”与原始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中画”与原始思维徐炼如诗的画,如画的诗,至今在一般审美语境中都无疑地被赏识为美的复调形态,美的交响溶融。古希腊西摩尼得斯关于“诗是有声画,画为无声诗”的经典表述,在20多个世纪里一直过滤着读者对诗与画———语言艺术和造型艺术两者的赏鉴目光。人们已...  相似文献   

9.
语言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善于说话的人总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能把别人的心说活。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语言媒介使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达到心理上沟通。因而,讲究语言艺术是思想政治教育切实取得成效的重要保证。一、思想教育的语言要讲究择机性心理学研究表明,语言的“分量”、“效度”随“机”而分轻重。有时一语拨动心弦,而有时口若悬河却收效甚微。“机”产生于对谈话“场所”的选择和对谈话对象的察言观色之中。为了达到教育的目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善于联系特定环境来使用语言表达思想,还要善于从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去…  相似文献   

10.
许学夷的诗体论具有鲜明的文化整合特点。其诗体论的特征是文化与审美二重因素共生 ,整合了各执一端的两条诗学路线 ,形成诗学思想的一次超越 ;其诗分三体 ,是在发展论维度上体现了整合文化的意图 ,呈现“大本文层次”的理论色彩 ;许氏以儒家“中和”观整合历代意识形态审美与语言审美两种审美文化 ,表现了鲜明的对“情”、“志”合一、话语与蕴藉统一的美学样态的追求 ,这一文化整合方法论也体现着他的“入神”的诗歌终极理想形态。  相似文献   

11.
郭沫若泛神论本质上是美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沫若泛神论本质上是美学,其最大特征与魅 力,是其将本体“神”泛化为“自然”与“自我”,用以论说人的本质存在与宇宙存在的同 一性,用以消解个体与整体、有限与无限、存在与本质的对立。与其说它是在讲本体论、认 识论,不如说它是在讲境界论、审美论。它不仅是一种诗性思维方式,而且还涉及到人的诗 意栖居、审美解放等一系列美学课题。  相似文献   

12.
在“五四”以来的现代作家中,鲁迅是人们公认的文体家(Stylist)。“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不仅他的《呐喊》里小说如此,其杂文,更有独特的文体美。仅于此,鲁迅也不愧为一位伟大的文体家。这里,首先必须重复一个朴素的真理: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文学的唯一表现手段。鲁迅杂文深刻的思想性,卓越的艺术性,无不有赖于它的艺术语言的千锤百炼,炉火纯青。鲁迅不愧为语言艺术大师,鲁迅杂文不愧为一座语言艺术的宝库。一接触鲁迅杂文,我们立刻感到遇见了不同凡响的大手笔。大手笔写小文章,自然举重若轻,游刃有余。请看一篇…  相似文献   

13.
一、意象组接:诗性语言的活动 对于诗来说,意象是经过诗的显象语词外化并呈现给人们的。然而这种外化是如何进行的呢?换言之,意象怎样成为诗中的意象、语言怎样成为诗的语言的呢?作为诗的基本语言单位,单纯意象(实现了对象主体的内容、构成了具有审美意义的一个相对完整的单位情景的图象的自主完形的意象。参见拙文《自主完形:一种新的诗歌意象分类模式》,载《社会科学研究》1989年第3期)在语词的外化表现上实际只是一连串相对独立的词或词组。譬如“风”、“雨”“离愁”“乡梦”,孤立地看,它们是无法被称为诗的语言、诗的意象的。它们只是构成组接的要件。诚如苏姗·朗格所说:“诗人创造的并不是一串连缀起来的词语,词语仅仅是他的材料,用这些材料他创造了诗歌的因素。这些因素则是他写诗时所调遣、所平衡、所招展、所强化或所营造的东西。”(《情感与形式》)应当说,语词是通过诗人按照诗性的法则与目标在  相似文献   

14.
王船山“诗”、“乐”关系的主要观点是:“诗”、“乐”密不可分,“诗”须协和于“乐”,“诗”、“乐”合一,因“诗”起“乐”,于“乐”用“诗”。他揭示了诗歌艺术的审美本质和文体特征,体现了其对诗歌艺术审美理想的独特追求。  相似文献   

15.
刘飞  赵厚均 《人文杂志》2004,(1):127-130
“清”作为一个重要的审美概念 ,在六朝时已经成为文学创作的自觉审美追求和文学批评的审美标准。之所以如此 ,与人物品藻中盛行的尚“清”之风和对自然清丽山水的发现有关。六朝人审美趣味的改变也促成了尚“清”之风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汪曾祺小说语言的诗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曾祺致力于小说文体的革新,他的小说在文体上融入了诗的因素,由此相应地带来小说语言的诗化。其表现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一、以密集的意象扩大审美空间;二、讲究文字的组合,从“关系”中产生意味;三、在语境中变异和增殖;四、省略语句,创设“空白”,增加诗意空间;五、语言富有音韵美、节奏感。这些都使他的小说语言具有了诗的神韵,从故事的附庸和载体变成了读者的欣赏对象,具有了本体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明代前期的著名哲学家陈献章 (白沙 )也是一位重要的诗人与诗论家。在他的哲学思想与诗论及诗歌创作之间存在着深刻的联系。白沙是明代心学的开创性人物 ,他提出“天地我立 ,万化我出 ,宇宙在我”的著名命题、“静中养出端倪”的方法以及“以自然为宗”的为学宗旨。白沙不事著述 ,却长于以诗表达思想。他不同意“诗为小技”的观点 ,高度重视诗的功能。认为诗应“率情为之”,反对“饰巧夸富、媚人耳目”的人为雕琢之风 ,提倡“浩然自得”,以诗人的独特体验形成自己的自家面目。但他又反对粗豪为诗、“恣意横为”,主张对诗的艺术法则一一理会。白沙诗作出于性情 ,发乎自得 ,在“鸢飞鱼跃”的物象中生发哲思。他的诗论与诗作 ,对于明代前期的复古拟古之风是一种反拨 ,同时对后来的文学解放思潮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论诗歌语言的音乐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歌语言按照和谐、对称的规律运动,其结果,使 诗具有了韵律、节奏,呈现出音乐性。本文试图探索诗 歌语言和日常语言的差异,探索韵律的形成以及节奏、 韵律、音乐性与诗的关系。 当我们日常交流时,语言作为一种符号,一种工 具,要遵守人为的语法逻辑规则,按着人的意志进行言 说,处在一种被操纵、被支配、被束缚的“被动”状 态。当语言获得解放,进入诗歌状态,即实现自我言说 时,就进入一种自我游戏的运动状态,也即审美状态。 这只有在诗歌中,当语言获得解放,实现自我言说时才 …  相似文献   

19.
在语言上,艺术体验具有认识论性质,其特点是难以言说,而审美体验则具有本体论性质,其特点是不可言说;艺术符号是形象形式,而审美符号除此之外,还可以囊括现实事物、观念;艺术否定是“对现实的否定”,而审美否定则不受此阈限,还包括“在现实中否定”,这样,审美现象就不独在艺术现象之中。  相似文献   

20.
我国历代诗论、诗话,现代当代诗歌论著,谈论诗歌作品,无不涉及诗歌语言的语音与诗情的结合。诗中的语音是一种特定的物理声学现象,诗的声律、韵律是诗歌特有的现象,这是一方面;另一份面,因为“诗线情”,诗歌语言较其他语言现象更具备有规律的传情达意的声响特征。我国传统戏曲唱念讲究“声情并茂”,唱出“韵味”,即是这种特征的艺术概括。普通话诗歌也具有此种特征。研究这种特征,无疑对诗歌写作、欣赏、教学都有重要的实践价值。一、普通话诗歌语音与音乐语言之比较人们常说诗歌谣言具有音乐美,这一比喻式的表述,说明诗与音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