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苏轼政治抒怀诗《荔枝叹》的创作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苏轼的诗歌中,流传众口、情浓意永、最能给人以艺术享受的,固然当推那些写景抒情的篇章,但是,他的政治抒怀诗,尽管数量不多,却反映了那个时代人民的苦难,表现了诗人对北宋社会种种弊政的不满,也抒发了对国家命运的关怀。这些诗篇以深刻的见解、不凡的胆识、内蕴的激情、犀利的笔锋特立于宋代诗坛,别具一种深湛、刚健、质直的情致。一曲《荔枝叹》正是苏轼政治抒怀诗的代表。  相似文献   

2.
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家。他一生经历了从宋仁宗到徽宗五个朝代的激烈政治斗争,足迹遍布当时中国的重要州郡,生活阅历很广,创作丰富,仅留传下来的诗歌就有四千多首。这些诗歌题材广泛,除了大量的讽刺诗和抒发个人情感、歌咏自然景物诗外,还写了一些题画诗。苏轼善于写题画诗,《惠崇春江晓景》第一首就是一篇诗风  相似文献   

3.
新近拜读《贵州社会科学》一九八一年第六期所刊胡义成同志《〈伐檀〉究竟是首什么样的诗》一文,细味文理,对其中有些认识不敢苟同。现仅就《伐檀》诗的主旨问题提出拙见,与胡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4.
《荔支记》讲的是陈三五娘的故事。它在闽、粤、台一带,一家喻户晓,影响很大,是我国一宗可贵的文化遗产。解放后,这出戏曲剧目经过整理,为许多地方剧种移植搬演,同时发掘出它发展变化过程中不少历史资料。把这些资料加以整理,从而探讨它的形成和发展的来龙去脉,探讨它对我国戏曲史上南戏在福建的发展和流传所起的作用,将是一个重要课题;同时把几十年来研究它的一些得失加以澄清,作一番校勘也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宋蔡絛所著《西清诗话》与陈严肖所著《庚溪诗话》中均有苏东坡评曾肇《扈跸诗》的记载,但二者对于苏轼的评价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解读——前者认为苏轼此论重在批评曾肇诗用韵险僻,故谓其“唱首多辣气”;后者却举《离骚》之例,认为曾肇此诗虽押险韵,却“可谓工矣”;同时认为东坡为人“慷慨嫉恶”,断然不肯“效闾阎以鄙语相詈”,并认为蔡论是对苏轼的污蔑,是“误后人心术”之论.本文从分析上述二者大相径庭的论点入手,在结合相关材料对其中所表现的作者倾向性进行分析和论述,并进一步分析二者产生分歧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徐坤小说《如梦如烟》的话语方式的具体剖析,探讨了优美的诗化、散文化语言是否适合小说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高尔基曾说:“没有‘构思’,艺术性是不可能的,而且也不存在。”①冰心的散文很讲究艺术构思。便是以其精巧缜密的艺术构思而赢得好评的佳作。《樱花赞》在艺术构思上特点颇多: 借物抒怀,意境高远。诗讲究意境,散文也如此。不能设想,一篇优美动人的散文没有独特完整的意境。那么,怎样才算有好的意境呢?王国维认为:“其言情也,必沁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幽灵》是德里达文本解构策略的社会政治表达。与幽灵周旋,与马克思的幽灵周旋,在周旋中阐释自己的政治观。把马克思、马克思主义作为解读的对象,具有必然性,关注政治,关注滑向边缘的他者,是德里达旨趣所在。德里达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建构在理性中心主义上的本体政治的批判,建构一种后现代的政治观——差异政治。差异政治是后现代思...  相似文献   

9.
诗歌形式是诗歌文本区别于其他文本最重要的特征,是诗之所以为诗的标志。诗歌翻译能否保持原诗形式?江枫认为形似才能神似,并将其翻译理念付诸实践,取得了显著成就。从形式移植的角度来分析惠特曼"Oh,Captain! My Captain!"的江枫译文《哦,船长,我的船长》,揭示了形式移植在诗歌翻译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一九八四》是奥威尔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有感而作的反对极权主义的作品。小说打破了虚构作品的常规,融虚构、讽刺、象征和现实主义于一体。奥威尔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依托,把现实与小说紧密结合起来,给人以真实感。通过运用象征手法,揭示极权统治的方法手段,实现了政治与艺术的巧妙结合。  相似文献   

11.
由于深受中国古典诗歌的润渍,威廉斯的许多诗歌都呈现出某种中国味道。而其经典名作《寡妇春怨》一诗"中国情"更是扮演了吃重的角色。无论是诗歌的主题思想,还是意境及艺术表现形式都有别于传统的西方诗歌,该诗更像一首脱胎于中国古典诗歌的"闺怨诗",蕴含着无穷的东方古典诗歌之美。  相似文献   

12.
悼亡主题在古代文学的发展史上一直都是引人关注的.潘岳以文人身份首次用诗歌形式直白地表露自己对亡妻的哀思,在文学史上首创悼亡诗之先河,进而在行文结构和艺术手法上都树立了一个典范.苏轼继承了潘岳悼亡诗的行文和艺术,创新性地将悼亡主题引入词中,使得悼亡文学又获得了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论语》既有直接对《诗》的引用,也有对其赋比兴表现方法的运用。无论是哪种运用,都能使人感悟到《诗》的美感和作用。"诗言志",表达的是情感,来自于形象思维,这种文学的思维与美术的思维颇为一致,都是对事物形象的描绘。《论语》学《诗》以言,语言表达技巧高超、魅力倍增。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傩戏产生于什么年代,学术界众说纷纭:有人认为产生于宋代,有人认为产生于元末明初,也有人认为产生于明代中期以后。从现存的史料分析,明代确实有修戏流传,这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要把傩戏产生的年代推到元代以前,就显得证据不足了。最近,笔者在查阅《江西诗征》时检得南宋诗人刘镗《观傩》一诗,诗中对当时江两民间的傩戏作了详细、生动的描绘,是研究傩戏产生年代的珍贵史料。下面,先将该诗及诗前所附作者小传抄录于后,再试作分析。  相似文献   

15.
罗伯特·海顿(1913—1980)是20世纪美国黑人诗歌史上具有影响力的诗人之一。1962年罗伯特·海顿在《记忆的歌谣》里发表了《冬日的星期天》这首诗。整首诗以平实的语言展开了对儿时一幅生活场景的描述,却激起了读者对于爱与责任的深层次的体验与思考,诗中更是蕴含着一种因无法得到认同的痛苦和哀伤情绪。  相似文献   

16.
《西升经》的身体政治观,是对《道德经》的继承和发挥,更是直接继承了早期道教《太平经》与《老子河上公注》的相关思想。《西升经》将其修炼生命以达长生的一套生命原理扩充于政治运作,认为国家如果按照修道之人治身养生的原则治理,就可以长治久安,天下太平。  相似文献   

17.
<正> 亚当·密茨凯维支(1798-1855)是十九世纪波兰著名的爱国诗人。诗剧《先人祭》是他的一部主要作品,出版于1832年。这部诗剧以其独特的结构、深刻的思想和鲜明的形象使密茨凯维支在欧洲文坛上赢得了不朽的声誉。丹麦著名文学史家和文学评论家勃兰兑斯在谈到密茨凯维支时指出:“他赋予他的主要作品以一种历久不衰的力量,因而后来的世世代代的波兰人将把它看作民族遗产中一颗巨大的钻石,它的雕琢使它成为无价之宝,它的坚硬的表面是以抵御任何的侵蚀。”诗语《先人祭》正是波兰民族遗产中一颗这样的钻石。  相似文献   

18.
苏轼是这祥一位作家:他生活道路坎坷曲折,个性鲜明,感情丰富,思想复杂而又充满矛盾。这些都真实地反映在他的诗歌创作中。因此,苏轼的某些诗,哪怕是一些小诗,用典不多,词句也并不艰深,粗看似乎不难索解,但是如果不联系到他创作这些诗的生活背景,联系到他复杂而又充满矛盾的思想感情,共实是很难其正读懂的。据传范成大曾希望陆游为  相似文献   

19.
移民问题是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面临的最具挑战性的社会问题之一。英国官方针对移民提出的“英国归属”认同模式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萨尔曼·拉什迪与莫尼卡·阿里分别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21世纪初发表的作品《撒旦诗篇》、《砖巷》中,对穆斯林移民寻求文化归属的经历进行了书写。两位作家从移民族群的角度出发,对官方三种“英国归属”认同模式中存在的“排斥”逻辑和“强制同化”逻辑展开批评,以他们为代表的英国族裔文学开拓了建构以文化多样性为特征的英国民族认同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黄宗羲,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家,潜心著就《明夷待访录》,其目的是在总结历史教训的基础上,阐明封建帝王制度的弊端,设计出理想的政治制度。他具有反封建、反专制的民主启蒙性质的新民本思想。《明夷待访录》在批判旧世界的同时闪露着新思想的锋芒,堪称为17世纪的中国人权宣言。尽管学界已对《明夷待访录》进行多方住和多视角的论述,但仍不全面,本文试就其政治构想进行简要梳理,以期引起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