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晚明文震亨的《长物志》和清初李渔的《闲情偶寄》是两部被园林学界公认的中国古代造园著作。《长物志》和《闲情偶寄》代表了明清园林文化发展过程的两个阶段,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并反映出一种动向。首先,两部著作都鲜明体现了明清园林文化中的“器物关注”特征,只是在两者之间又呈现不同的阶段性特点。其次,这两部著作的先后问世反映了明清园林文化理论发展的两个阶段:总结和创新,并且从《长物志》到《闲情偶寄》,园林文化领域中审美话语权的归属趋向又发生明显的转变,即从一元向多元扩散。  相似文献   

2.
明清家具以其特有的装饰符号与结构符号携带一种独具魅力的情态和精神之光,成为中式家具的典范。当代中式家具设计中普遍存在照搬明清家具的造型和装饰元素的风气,而传统形式所蕴涵的意义却荡然无存。依据产品语义学理论对明清家具视觉符号进行语义分析,使传统形式所蕴涵的意义融入现代设计理念当中,在设计中合理融入明清家具的优秀元素,是当前中式家具设计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无论在实践上还是在理论上,李渔都是明清时期的一位造园大家。他的造园思想集中体现在《闲情偶寄》之中。李渔的造园思想不仅丰富深邃,而且还极具个性特色。他用艺术的眼光看待造园活动,认为造园活动在本质上是一种艺术活动。因此,李渔的艺术素养、艺术个性乃至艺术审美理想对于他的造园思想直接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其主要表现是:在园林居室的布置上,李渔习惯用字画等艺术品装饰美化居室环境;在园林的建造技巧上,李渔认为作文和绘画与造园具有内在的相通性;在园林的艺术审美追求上,李渔不仅重视园林的写意功能,而且还非常注重营造园林的艺术韵味;在造园个性上,李渔主张独创、反对窠臼的艺术个性更是直接影响了他避免趋同、力求独创的造园品格。  相似文献   

4.
蔡夏乔(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杭州310000)摘要:江南园林由中国山水画发展而来,它力求遵循自然美这一造园原则,与传统装饰美存在表面上的矛盾。相对于皇家园林与西方园林,在江南园林中这两种美的关系更加微妙。江南园林应用了四种方法使两种美达到统一:一是宏观上展现自然美,人工装饰占的体量较小;二是装饰的色彩低调自然;三是装饰物被自然景致遮盖隐藏;四是装饰的式样与内容自然朴实。这些方法使得装饰美、自然美美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依赖与衬托的关系,其中自然美包容装饰美,装饰美修饰自然美。  相似文献   

5.
城市园林可以看作是城市历史、文化、景观、生态的依托形式,文章以明清时期的天津园林特色为史料基础,对近代天津营建的租界公园、公众公园和私人花园从选址由来、造园风格、元素构成、形式风格等方面进行论述.明清时期的天津园林文化是南北文化传播交流的载体,近代时期建设的租界公园则在南北文化交流的基础上,汇集了中西园林文化交融的内涵.近代天津城市兴建的各国租界公园和中式园林体现了中西文化在园林景观中的融合,同时也是城市历史的见证,租界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古典园林·文人画家与画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中国古典园林和山水画的艺术思想及表现手法同出一辙;自唐宋至明清时代,山水画产生的裂变直接反映在园林的构筑中。集文人、画家和造园师于一身是中国特殊文化的表现。  相似文献   

7.
从飞来峰的用典文化出发,探讨了园林叠山中作为解释学依据而出现飞来峰意向的由来。对明清园林叠山中的飞来峰用典进行分析和考察,指出这些用典的意义不仅在于营造园林假山本身,也是造园者表达自身情感和思想的方式。在研究古典园林叠山时需要重视飞来峰用典,其背后复杂的文化现象值得进一步深入思考和研究。  相似文献   

8.
明清时期的中国文化艺术,是属于北京师和南苏州的时代。明清时期苏州诗人群星灿烂,几乎占据了中国诗坛的半壁江山。在明清繁盛的市民文学中,吴地民歌是鲜活生动的一种样式,受到文人的喜爱。明清时期苏州园林鼎盛,对园林的各种记载描写也逐渐增多,其中有不少文字精美,揭示出苏州园林构建人居环境艺术之美,显示出苏州城市文化中诱人魅力。苏州的戏剧艺术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对明清文学和苏州城市文化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文献资料和传世实物的考察,考证了悬壁书法的滥殇及其在明清建筑中的装饰作用和方式,指出悬壁书法是在明代永乐迁都之后,随着建筑风格的改变产生的一种新的书法式样,突出了书法的装饰功能,要求书法作品与环境融为一体,达到装饰环境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大水井古建筑群代表了明清以来鄂西地区的地域性建筑风格、建筑技术、工艺特点及民俗艺术的集中成就,是"封建宗法城堡式及民居式古代民间建筑群体",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以建筑艺术为着眼点和出发点,重点分析其平面构图以及装饰处理,包括石雕、木雕、墙体美化等细节,综合考虑民俗文化、建筑伦理及植物配置等,分析大水井古建筑群的景观意象.最终得出结论:大水井古建筑群是以鄂西地区的土家穿斗式吊脚楼风格为主,局部采用了抬梁式建筑风格及西洋式柱廊作法,并结合江南古典园林造景手法,建筑选址上运用了中国传统的风水学理论,建筑装饰华丽精巧,遵循伦理纲常的建筑群体.  相似文献   

11.
在明清园林崇奢的世风之下,却出现了一些"尚俭"的园子。反映在具体的园林营构上,一是建园面积狭小;一是园中的景物朴素。这些园主认为造园崇奢是费财损力,不利后代发展,园子易被豪强攘夺,是园主没有创造力的表现。造园尚俭可使园子留传长久,不被豪强霸占,更得自然之美,有益子嗣兴旺,还可为园主赢得高蹈清洁的名声。尚俭的园主,虽在物质条件上求俭,却在精神上追求不简,而是不约而同地追求文气书香。造园尚俭的背后,还有着园主强烈的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12.
山与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自然界中最富魅力的基本景观。我国把山水作为审美对象由来已久,至秦汉时出现的“一池三山”成了后代帝王御苑的滥觞,同时也开创了中国造园史上堆叠假山的先河。至明、清,在园林中叠石为山已成了世所共趋的风气,而留园自明代以来的数代园主都是以掇山置石而构成其独特的园林景观的。本文以留园假山为范本,分析了明清园林假山的类型与布局。  相似文献   

13.
浙江古典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某些特定时期其园林营建曾盛极全国,并有相当一批名园对中国各地园林的营建具有重大影响。就整个历史时期来看,浙江省各种类型的园林都相当齐备,并具有较高的建筑和艺术水平。其中,以杭州西湖为代表的大规模、公共性的自然山水风景园林在全国占有突出地位,并对国内各类园林,尤其是大型园林有深刻影响。书楼、书屋园林和书院、会社园林以及纪念性园林等以文化内涵著称的园林独树一帜,并成为国内同类园林的楷模。作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浙江古典园林在当代仍有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明清江南私家园林叠石文化达到了中国古典园林叠石文化的最高境界,是中国古典园林文化的精髓。思想派“士人”在叠石意境层面,通过著作、绘画创作来注重文人画意、文人画理和文人画境;技术派“匠人”在叠石实践层面取法山水画,不断提高自身叠石技巧。思想派“士人”与技术派“匠人”有机结合,创造了独树一帜的江南私家园林叠石文化。“士匠结合”不断发展,形成专业化、系统化的队伍,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类似现代设计团队的职能。  相似文献   

15.
明清时期是北京古代休闲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明时风俗的转变给北京休闲活动带来了巨大影响。明万历以后的北京民风追求物质享受和游乐。清前、中期开发了“三山五园”,茶馆、酒楼、会馆、庙会、风景游览地等蓬勃发展,商业剧场开始出现。由于内外分治政策,外城西区在各类休闲地的建设方面处于北京各区前列。清末,京剧形成,而园林等休闲地受到外来侵略军的破坏。从甲午中日海战到清亡之间,北京进入吸收西方休闲文化的发展阶段。清末北京公园和动物园开放为市民公共休闲空间,是北京休闲史上的重大事件。  相似文献   

16.
冒辟疆史称明末四公子之一,本文根据史实说明明末清初易代之际冒氏对当时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干预与作为。“朴巢”、“水绘园”和“匿峰庐”这三个园子可以说构成他生命中三个时期的缩影。  相似文献   

17.
考证结果表明:明末清初,瓜洲存在南北两个于园,于氏南园和于氏北园。于氏南园在瓜洲城内,是瓜洲于氏的宅园,于氏北园在明代瓜洲城北郊的五里铺。瓜洲于氏南园和于氏北园的主人都是来自瓜洲的于通海家族。“余园”“余氏园”“余氏南园”的名称是因为把园主人的姓氏“于”写成了“余”。于氏北园的建造者或主人可能是于道南。天启、崇祯年间,于氏南园的主人应该是于承祖、于道章。  相似文献   

18.
明清小说是我国古代小说发展的重要阶段,从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开始就对其有分类研究。对比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谭邦和《明清小说史》等几种代表性著作,就其中的明清小说分类体系进行比照研究,可以发现这几种分类体系各有其优点,也皆有其不足。在此基础上,我们根据前人研究成果,尝试建立一种新的更为合理的明清小说分类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