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9 毫秒
1.
文章从服务贸易产品的基于附加值的比较优势与净出口能力两个维度对2000—2018年中国服务贸易结构演进的静态和动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如下:(1)服务贸易产品基于附加值的比较优势呈现先降后升的演进趋势,贸易净出口能力指数呈现先升后降的演进趋势。(2)处于动态升级状态的服务贸易产品数量和贸易额在2008年经济危机以后急剧下降,中国服务贸易处于绝对优势的产品数量显著低于处于绝对劣势的产品数量,处于绝对优势的服务贸易产品的出口比重由之前远高于绝对劣势服务贸易产品出口比重渐趋转变为二者所占比重相对均衡。(3)各细分服务产业的服务贸易比较优势存在较强的固化性,贸易产品技术结构高度指数显示中国服务贸易总体技术水平较低,相对世界水平存在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2.
基于"前向联系增加值出口"方法,测算了1995-2011年中国服务业细分产业层面及按要素密集度特征分类层面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_F),并同基于"总出口"1的比较优势指数(RCA)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中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比较优势集中在资本密集型服务业领域,且实现了比较劣势向比较优势的转变;劳动、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及健康教育公共服务均尚未取得比较优势,但是有迹象表明三个领域的比较劣势有改善的趋势。与基于前向联系增加值出口核算结果相比,基于总出口核算结果"高估"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其中对建筑业和零售贸易两个部门的估计偏差最大;同时,在资本、知识密集型两个领域存在不同程度的"低估"现象。  相似文献   

3.
文章应用经济计量模型对我国出口比较优势和出口商品贡献作用进行了分析,结论表明劳动密集型产品是比较优势产品,但是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对实际出口总额的贡献较大。  相似文献   

4.
生产要素的赋存状况对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影响的理论基础是要素禀赋论,该理论认为任何一个国家都应该生产并出口自己资源丰富的要素产品,并进口自己资源缺乏的要素产品.因此,资本丰富的国家应生产并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劳动力丰富的国家应生产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要素禀赋说决定生产应体现比较优势.这种比较优势也就决定就业人口在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间的分布,从而影响了就业结构.现代意义上的生产要素包括资金、技术、劳动力、自然资源、信息、管理等.  相似文献   

5.
魏浩 《统计研究》2014,31(12):54-60
本文构建一个分析进口商品技术结构的新框架,对中国进口商品技术结构、各类进口商品在中国市场上的比较优势变化进行了分析,并把中国与8个发达国家、8个发展中国家的进口商品技术结构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2000-2010年期间,中国进口商品的技术结构高度整体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的态势,近年来,中国进口技术结构高度增长相对较快,目前,中等技术工业制成品是我国第一大进口商品;不同类型国家向中国出口的商品结构不同,发达国家向中国主要出口中高技术工业制成品,发展中国家向中国主要出口初级产品和金属类制成品;发达国家垄断了中国中高技术工业制成品进口,高技术工业制成品在中国市场上的比较优势增加速度较快,日本高技术工业制成品的比较优势水平较低、进口规模较大,美国、德国、法国的比较优势水平较高、进口规模较小。增加从西方发达国家进口高技术工业制成品是中国今后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6.
利用WIOD数据库,从全球价值链视角对中美制造业双边贸易进行了分解与对比分析。研究表明:中美制造业出口中,国内增加值比例呈现不同程度下降趋势,其参与全球价值链程度在不断提升;中国制造业出口获益能力低于美国,且处于全球价值链相对下游位置;相对美国而言,中国制造业出口中隐含大量的国外增加值,中间产品的国外增加值比例在不断上升;中美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环节越来越多,但国内价值链构建和发展却相对薄弱;技术类别越高的中国制造业融入全球价值链的程度相对越高,但却明显低于美国;增加值贸易统计方法大幅缩小了中美贸易失衡,且技术类别越高贸易失衡缩小幅度越大。  相似文献   

7.
我国工业制成品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呈显著增长趋势并在出口贸易总额中占据绝对优势,其国际竞争力水平的高低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本文运用市场占有率、竞争优势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及显示性对称比较优势指数等指标对我国工业制成品中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进行实证分析,详细考察了近10年来出口工业制成品国际竞争力水平的变化趋势及特点,并提出贸易结构优化的合理方向。  相似文献   

8.
文章借鉴了全球价值链分解模型,运用WIOD数据库中的世界投入产出表,对中国1995-2011年共17年的出口垂直专业化进行了重新评估.新的计算结果显示:(1)中国出口垂直专业化指数在2005年出现了下降趋势;美日欧等主要经济体为中国出口提供的中间品的比重出现下降,而新兴经济体的这一比重则上升较快;(2)中国垂直专业化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最终品出口中的国外增加值比重不断下降,重复计算中的国外增加值比重则迅速扩大;(3)中国参与的垂直专业化分工仍然主要集中于技术和资本密集型的产业,但是各产业的垂直专业化指数在2005年前后也都出现了下降趋势,说明了中国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呈现出优化的态势.  相似文献   

9.
鲁晓东  李林峰 《统计研究》2018,35(12):56-67
借鉴Markowitz资产组合理论的思想,本文利用中国制造业企业2000-2012年的出口交易数据,检验了企业在产品和市场组合上的多样化水平对其出口波动的影响,并对三者之间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中国企业多样化水平在经历了加入WTO之后的急速上升之后处于相对稳定的水平。但是,企业间的多样化水平在贸易方式、区域和产业等层面呈现明显的分化特征;其次,出口多样化指数对企业出口波动的影响呈现 “倒U型”的动态特征。从平抑出口波动的效果上来看,市场多样化要比产品多样化更为有效;另外,本文还进一步通过分解出口方差的方法,构建中介效应模型以揭示了市场多样化策略影响企业出口波动的机制。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联合国统计司的农产品统计数据,运用CMS模型分析了“入世”前后中国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出口增长源泉及其变动。分析发现:1995-2001年和2002-2005年两个阶段果蔬产品和水产品的出口增长源泉主要在于需求因素、竞争力因素,但趋势是世界进口需求拉动贡献不断提高,而竞争力因素对出口增长的贡献下降;结构因素中市场结构影响很小,而产品结构则是抑制出口增长;肉类产品前一阶段出口增长的主要源泉在于结构因素和竞争力因素,而后一阶段则转为需求因素和结构因素。这表明“入世”以来世界需求扩张对三种产品的出口增长拉动效应明显,但三类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均在下降,出口产品结构调整滞后于世界需求结构变化。  相似文献   

11.
施炳展 《统计研究》2011,28(5):27-32
 内容提要:采用出口份额加权的广度指数、对数平均(logarithmic mean)加权的数量指数和价格指数、类似G-L指数核密度分布曲线,本文将中国出口的市场份额分解为广度(extensive margin)、数量和价格。结论发现,中国出口增长70%源自数量扩张;价格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且没有明显上升趋势,对市场份额提升的贡献度仅为10%左右;从跨国比较看,中国出口数量高于其他出口大国,价格低于其他出口大国;中国主要依靠数量优势实现了出口第一。实现竞争模式从“以量取胜”到“以质取胜”的转变,成为发展对外贸易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比较国内外产业竞争力测度方法的基础上,选择因子分析法来测度珠三角制造业产业竞争力,研究发现:珠三角具有竞争优势的制造业产业主要是石油化工、仪器仪表、交通运输、电子信息、医药制造业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饮料、食品等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产业仍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但纺织服装制造业显示竞争劣势。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色金属、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部分资源密集型和污染型产业竞争优势丧失。汽车、电子、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逐渐形成有效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3.
基于1995-2013年BACI数据库HS-6分位5017种产品218国家之间的双边贸易大样本数据,构建出口扩展边际和集约边际网络,从“关联”的角度考察国家在整个出口边际网络中的身份和地位,并探讨国家在二元网络中身份匹配的适度区间。研究结果表明:扩展边际网络存在“轴心-辐条”的格局特征,而集约边际网络的结构分布比较均衡,中国在扩展边际网络中处于“桥梁”和“枢纽”地位,但出口和进口对象还需进一步多元化。一国应实现与其出口广度相匹配、适度的出口强度。尽管中国出口的产品-国家组合已比较广泛,但在纺织服装和鞋类产品、其他低技术产品、加工产品、工程产品、电力设备这些产品出口集中程度仍超出适度的范围。  相似文献   

14.
马静  逯宇铎 《统计与决策》2012,(17):137-140
文章首先回顾国内外贸易结构研究方法和现状,为服务贸易结构的分析提供理论基础,进而介绍东北亚经济圈的主要三国-中日韩的服务贸易结构状况,并应用净出口比较优势指数方法分析三国各类服务贸易产品的相对出口竞争力及其存在的出口劣势。中国在旅游、建筑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以及其他商业服务上具有一定的净出口比较优势,而在运输、通讯、保险以及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方面略显薄弱,且落后于日本。  相似文献   

15.
中国出口贸易活动中的能源消耗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朱启荣 《统计研究》2011,28(5):41-46
 内容提要:本文首先利用投入产出模型,测算了2002年和2007年我国出口贸易活动能源消耗量;然后,实证分析了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本文的研究表明:“入世”后,我国出口贸易活动能源消耗呈现迅速增长态势;高能耗产品的出口贸易额在我国出口中所占的比重较大,我国目前的出口贸易结构不利于国内节能目标的实现。研究还表明,我国以煤作为生产与发电主要能源的成本相对较低,使得我国的能源密集型产品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6.
中国食品贸易竞争力现状 1.中国食品出口世界市场份额.从1985年到2005年,中国食品出口的绝对贸易额呈逐年上升趋势,世界市场份额的变化比较平稳,1985年中国出口食品的世界市场份额为2.13%,此后缓慢增长,但是2003年开始又有所下降,到2005年跌至2.08%.  相似文献   

17.
 计算、比较中国与主要出口竞争国的单位劳动力成本(ULC),发现中国制造业仍然具有较大的国际竞争优势,原因是多年来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增速明显快于工资增速,使单位劳动成本保持下降趋势。相对单位劳动力成本(RULC)的比较结果显示,即使不考虑提高工资将促使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升以及基础设施、国内市场、政治环境等方面的优势,现有劳动生产率水平上,中国制造业仍能够承受约50%的劳动报酬上升。用购买力平价调整后的ULC数据说明,尽管汇率低估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优势,但2005年汇率改革以来,这种附加优势已基本消失。  相似文献   

18.
文章首先对1997~2011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进行了分析,认为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均主要集中在旅游、运输和其他商业服务等传统服务项目上,新兴服务贸易所占比重较小;利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格兰类因果关系检验对中国服务贸易进口商品结构和出口商品结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的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劳动和资源密集型服务贸易、资本密集型服务贸易的出口增加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进口的增加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一、中小企业经营中的比较优势 大型企业的规模优势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其大规模经营的劣势也同时暴露出来,如机构庞大、层级多而决策迟缓,受投资钢性制约转换成本较大,因而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的适应力不如中小企业.过去长期生产数百万件同一标准的产品,而现在开始趋于生产短期的、个别的甚至完全定制的产品.  相似文献   

20.
张友国 《统计研究》2009,26(7):34-36
 基于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和Dietzenbacher和Los提出的完全结构分解方法建立了最终需求模式变化及其环境影响的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评价了中国最终需求模式变化对SO2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1987-2006年,中国的最终需求模式变化整体上是不利于减少SO2排放的,这一方面是因为最终需求中出口的份额大幅上升而消费的份额明显下降;另一方面则是因为SO2排放强度高的产品或服务在整个最终需求中的份额有所上升。不过,相对于需求总量和技术变化的影响而言,需求模式变化对SO2排放的影响很小。因此,未来中国要通过税收等灵活有效的激励措施加强或进一步推动需求管理,形成更具有可持续性的需求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