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我们家乡苏北一带的方言里,称父亲为"爷"、"爷爷",称祖父为"爹"、"爹爹"。这来自古代汉语的叫法,喊起来有很浓的家乡味。小的时候,觉得天底下只有自己的父亲好,每次叫着"爷"的时候,心里那个甜劲让人永远地回味。其实很羡慕邻居家的小伙伴亲热地叫着"爸爸",心里总想着为什么我叫父亲"爷"。随着年龄的增长,陡然发现自己和父亲说话少  相似文献   

2.
父亲曾是一位军人,自从当兵时穿上军装,到退伍很多年,几乎没脱掉过。无论是去单位上班,还是在街上散步,一身褪了色的绿军装,总伴随着父亲的身影。父亲年轻时主动参军去了部队,服役十多年回到家乡后,父亲就把在军旅生涯中曾穿过的这两身军装整理好,轮换着穿。很多年过后,上了年纪的父亲时尚的新装不去穿,仍把这两身旧军装穿在身上。  相似文献   

3.
《北方人》2006,(11)
对于一个女孩子来说,父亲就是勇敢、正义、力量和伟大的象征。小的时候,父亲一直在部队,母亲带着我们几姊妹在家乡。我是四姊妹中的老大,大一点后,渐渐能体会出母亲对父亲的思念,天天盼望父亲的探亲假和出差顺便回家,经常回忆父亲来家时高朋满座、门庭若市的日子。尽管父亲难得回家,可在我心目中,父亲  相似文献   

4.
素萍 《山西老年》2009,(5):18-20
2008年11月7日,季承迈进了父亲季羡林在301医院的病房。和父亲隔绝了13年后,在朋友的帮助下,他终于被准许见到父亲,终于可以像一个普通人家的儿子那样,给老父带来喜爱的家乡小  相似文献   

5.
邓全生 《老友》2013,(11):44-44
称呼父亲为“果树迷”,是因为父亲对果树特别着迷,栽种的果树品种多、果实个头大、果实味道甜。我偶尔回家乡,村子里的同辈们见到我就会说:“还是你父亲有本事,凡是赶集就有水果卖。”长辈们更是夸我父亲比年轻人还能干,笑说我父母都不用我们兄妹赡养了。  相似文献   

6.
王刚 《社区》2013,(14):63-63
小时候,常和父亲一起去逛家乡长春的桃源路旧货市场.俗称“破烂市儿”。  相似文献   

7.
《新天地》2006,(11)
9旬老父的来信亦杰我过70岁生日时,收到了95岁老父亲写来的信。这是我离开父亲和家乡到外地工作50年来,第一次收到父亲的亲笔信。我非常惊讶,父亲岁数这么大,还是个文  相似文献   

8.
1949年5月,家乡解放,正逢我高中毕业。解放军路过我的家乡,启发了我投笔从戎的念头。父亲说我是独生子,不愁吃,不愁穿,理应升大学深造,并派人把我送到南昌市"武宁同乡会"  相似文献   

9.
黄柏军  郭昉凌 《源流》2011,(21):28-30
中国近代著名革命家陈少白原名闻韶,又名白,号夔石,1869年8月27日出生于广东新会县外海乡南华里(今属广东江门市江海区外海镇),陈少白的家乡外海镇与孙中山的家乡中山县近在咫尺,只是一江相隔。陈少白的父亲父陈子桥是个乡绅、基督教徒。  相似文献   

10.
丁品 《北京纪事》2015,(6):43-48
我的父亲(朱长富,原名朱长甫)是浙江湖州市人,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只有初小文化水平.母亲是河北人,是家庭妇女.我小时,父亲对过去的事情从来缄口不谈.我只是从不同渠道断续了解到我父亲的大致历史: 大约在上世纪30年代,我父亲在家乡被"两丁抽一",送到炮兵部队当兵.先是在江西受训,以后参加过著名的昆仑关战役,据说还立了功.而后编入杜聿明指挥的新一军,在师长朱茂征手下做副官,当时大概是少校或中校军衔.  相似文献   

11.
沈黎明 《新天地》2017,(3):26-27
2017年春节前夕,老艺术家于蓝家中宾客不断,大家向满头银发、已96岁高龄的于蓝,纷纷送上真挚的祝福,盛赞她为中国电影事业、尤其儿童电影事业的发展作出卓越贡献. 经典的江姐形象 于蓝1921年出生在辽宁岫岩,父亲是当地一名法官,为人非常正直.于蓝很小时母亲就去世了,她是跟随父亲长大的.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人肆虐东北,于蓝的父亲不甘做亡国奴,毅然带领她离开家乡,先落脚天津,后定居北京.  相似文献   

12.
奔跑的雪糕     
父亲去世已经四年多了。 每当我走在家乡县城那条最繁华的大街上,我都会在想象中遇见父亲,遇见他奔跑着,与我擦肩而过,我用目光追上去,我的目光避开那些急速旋转的车轮,越过大街上攒动的人头,追上父亲身边呼啸而过的风,追上父亲身后飞扬的尘土以及父亲呼出的团团白气,可是——我追不上奔跑的父亲。  相似文献   

13.
林肯9岁时母亲去世,靠父亲伐木维持生计。林肯渐渐长大成人,决心到外面去闯世界,但父亲不准他离开家乡。林肯找到老师倾诉,老师来到林肯家,为他们父子讲了一个故事:  相似文献   

14.
王景龙  段福臣  于飞 《老友》2010,(5):31-31
编辑同志:我们三兄弟长大成人后,均在外地工作。母亲去世后,父亲仍在家乡老屋独居。老屋是多年祖传之房,采光不好,又没有上下水和暖气,很简陋。几年前,为了改善父亲的居住条件,我和大哥一起出钱,给父亲买了一处新宅。当时弟弟刚刚参加工作,经济条件较差,就没让他出钱。买房后父亲迁  相似文献   

15.
郑雄 《人生与伴侣》2009,(11):48-50
苦难的生活中,父亲教我学会忍耐和善良 我1958年出生于河南省嵩县田湖镇瑶沟,父母亲都是农民。家乡给我的记忆,就是一道道无穷山梁和父亲那黝黑的脸庞上无尽的汗水和满脸的疲惫。  相似文献   

16.
《老友》2007,(10)
唐国兴1925年6月12日出生在湖北省大冶县金山镇。日本鬼子侵华后,父母带着他和妹妹离开了家乡,逃到上海。父亲在英美合作织毯厂、  相似文献   

17.
父辈的血迹     
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我们的家乡繁峙也未能幸免。那时候,凡是热爱祖国、崇尚正义的血性男儿,都会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抗日救国的斗争中去,我们的父亲张成喜  相似文献   

18.
大概是由于自行车是从外国传来的缘故,我家乡的人们便把这种不吃草料却能当马骑的车子,称为“洋马”。我童年时的乡村,有“洋马”的人不多,务农兼做点生意的父亲便有一辆。逢集赶会时,父亲让我坐在车梁上,他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一边礼貌地喊着“请借个光,借个光……”一边蹬车前行。瞧着路旁孩子们投来的羡慕的目光,我高兴极了!当我上高小时,便在村里的打  相似文献   

19.
爷爷     
谨以此文缅怀所有在抗日战争时期牺牲的无名烈士们。我没见过我的爷爷,我父亲也没见过他的父亲。爷爷是在父亲出生前3天,离开他生活了23年的家乡,离开了眷眷不舍的即将分娩的奶奶。那一年是1937年,日本侵略军开始全面入侵我们的国家。爷爷自那次离家之后,就再也没有回来,连一封  相似文献   

20.
心中的父亲     
闲暇时,总想起父亲。尽管与父亲也有过摩擦,但父亲在我心中仍然是高大的。父亲给我最深的感受是:父亲很苦,父亲很犟,父亲很能干,父亲很有眼光,父亲很幸运……人生在世,最痛苦的莫过于失去父母之爱。父亲周岁丧父,10余岁丧母。由于奶奶是小脚女人,家族中能帮上忙的人又少,不得已,小小年纪他就得干家务。家乡十年九旱,水贵如油,为了生计,母子三人相依为命。与哥哥雨天一身泥,冬天一身雪,到500米以外的公共水井去抬水是家常便饭。偶尔遇上好心人帮一把,他不仅至今还记忆犹新,而且成了常给子女们念叨的往事。父亲有什么说什么,爱感情用事,又常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