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抗日战争时期,李富春同志担任过中共中央经济工作部部长,办公厅主任,与毛泽东等同志一起,发动、组织、领导了伟大的大生产运动。特别是陕甘宁边区机关、部队、学校的生产运动,是在李富春同志的直接领导下进行的。他根据党和毛泽东同志关于大生产运动的理论和政策,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机关部队学校开展大生产运动的方针、政策、措施和方法,指导和保证了机关部队学校大生产运动的健康发展。1944年1月25日他在中央直属机关生产总结会上的报告,受到毛泽东同志的赞扬。  相似文献   

2.
从大生产运动看近几年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大生产运动的由来及伟大成就 1939年2月2日,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了生产动员大会。在这次大会上毛泽东同志发出了“自己动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克服困难”的伟大号召,号召解放区军民开展生产运动。 大生产运动首先是从部队上开展起来的,而后陕甘宁边区的党、政、军、民众团体的机关、学校,以及工人、农民、男女老少,都动员起来了。毛泽东同志指出,解放区的大生产运动,是“在全根据地内实行自己动手、克服困难……的大规模生产运动,”是包括“一切公私军民男女老少,绝无例外”(《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866页)的大规模群众运动。  相似文献   

3.
黄禹康 《中华魂》2010,(4):31-32,33
李富春长期奋斗在我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战线,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尤其是在著名的延安大生产运动中,时任中组部副部长兼中共中央财经部部长的他不辞劳苦,身体力行,协助毛泽东同志领导了这场历史性大生产运动,为发展陕北经济、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封锁、赢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精神和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4.
马晓文 《中华魂》2012,(23):53-55
一、“密切联系群众”是马文瑞一生的座右铭 1943年1月14日.西北局和陕甘宁边区召开大会.毛泽东亲笔题词奖励在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中涌现的22位生产英雄。毛泽东对马文瑞的题词是:“密切联系群众”。  相似文献   

5.
大跃进运动前夕,毛泽东率领中国党政代表团出访苏联并参加莫斯科会议,这次出访活动对毛泽东发动大跃进运动产生了重大影响.其实,毛泽东在莫斯科会议上提出"赶超英国",既与其在国内反"反冒进"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而且也深受苏联的影响;同时,莫斯科会议使毛泽东感到中国作为政治大国受到了经济束缚.为消除经济束缚,实现"赶超英国"的目标,毛泽东决心发动大跃进运动.  相似文献   

6.
党的作风就是党风。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合作的环境以及党内所存在的不正之风使党的作风建设面临新的考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撰写了大量的关于党风建设的文章,形成了我党所特有的党风建设理论,开展了纠正党内不正之风的整风运动、防腐反腐的廉政建设,提出了加强党风建设的原则,开展了大生产运动、拥政爱民与拥军优属运动以及实行了精兵简政政策。党的作风建设使党在政治上变得成熟起来,对党的组织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党在自身建设上得到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7.
解放初,新疆特殊的地理位置、历史状况、政治经济形势决定了新疆解放军必须开展大生产运动;同时新疆的自然资源、战争形势、屯垦经验和解放军官兵的政治觉悟又为大生产运动提供了条件。该文从必要性和可能性两个方面探讨了新疆解放军大生产运动开展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8.
延安精神和群众路线都具有显明的时代特征,是延安时代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的传家宝。1935年到1948年,党中央和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延安领导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进行了伟大的延安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建立了陕甘宁边区人民政权,培育出大批革命干部,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和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运用马克思  相似文献   

9.
一九三五年冬,党中央到达陕北后,李富春同志曾先后担任陕甘宁省委书记、中央组织部副部长、中央秘书长、中央财政经济部部长和中央办公厅主任等重要领导职务,为党为革命做了不少工作。但李富春同志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主要贡献,还是他主持中央财经工作时期,在解决边区财政经济和人民生活困难方面,积极协助毛泽东同志发动了著名的延安大生产运动。在运动中,他尊重科学,尤其尊重自然科学,不断总结经验,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通过农民生产互助、大生产运动探索了农业合作化。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全面推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社,并先后针对党内分歧进行了六次批评右倾或纠正“左”倾的工作,最终实现并巩固了农业集体化。毛泽东农业合作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具有以“地少人多”的基本国情为遵循、以中国封建土地制度和苏联集体农庄实践为借鉴、以建立全部的巩固的中国社会主义为目标等三大特点,其历史价值主要体现在建立了人人平等的农村土地制度、为农村后续改革奠定了基础、农业大兴水利和农业支持工业优先发展等四个方面,对我国当前发展适度规模农业经济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一九三五年一月,中共中央在黔北重镇遵义召开了决定党和红军命运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机会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地位,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新的党中央的领导,在最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从而在军事上结束了自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的单纯防御和退却逃跑主义路线。在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同志指挥下,红军重新恢复了机动灵活和集中优势兵力在运动中歼灭敌人的运动战。  相似文献   

12.
在抗日战争处于最困难的时期,党中央、毛泽东同志为了坚持抗战,并把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航船驶向胜利的彼岸,发动、领导了解放区的大生产运动,在我党的历史上谱写了一曲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壮丽凯歌。今天,我们重温这段历史,对于发扬当年那种艰苦创业的精神,吸取其中一些有益的经验,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人们说到延安,就会想到南泥湾。王震领导的南泥湾大生产运动,是我党我军艰苦奋斗精神的形象代表。当年参加南泥湾大生产的359旅,后来是新疆军区的主力部队。新疆军区部队进疆初期也搞了三年大生产运动,论规模和成果,比南泥湾大生  相似文献   

14.
抗日战争时期,为推动农业大生产运动的蓬勃展开,中共山东分局、山东省战时行政委员会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措施。这些政策措施,有些执行得很好,但也有些并没有得到有效地贯彻实施。这既反映了山东抗日根据地农业大生产运动的艰巨性、复杂性和不平衡性,又反映了政策与效果之间还存在一定距离。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的《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深刻总结了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和经济工作的经验,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和把农业放在首位的方针;强调共产党员不懂得经济就不算革命;在发展合作组织,提倡股份经济,以及生产必须实施统一领导、分散经营等方面都有精辟的论述。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边区和各根据地经济工作的基本纲领,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关于大生产运动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党史学界一直存在着分歧,而解放战争时期我党领导的大生产运动,则是一个需要研究的新课题,本文对上述两个问题将略作一些探讨和研究。一、关于大生产运动的开始时间与结束时间中央党校科研办公室《科研简讯》第一百四十二期,赵刚同志《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经济史的研究动态》(下)一文,介绍了关于大生产运动的开始时间,有三种观点:1、一九四○年至一九四三年说,2、与整风运动同步开始说(一力四一年或一九四二  相似文献   

17.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延安精神的根本内容,也是延安精神的根本特征。在抗日战争相持阶段,为了对付日寇和国民党顽固派对延安及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封锁,毛泽东亲自发动和领导了著名的大生产运动,并发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伟大号召,中国共产党和延安人民共同创造了“陕北的好江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为我们克服一切困难和战胜一切敌人积累了成功的经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在本质上也是一种创新精神。中国共产党的延安时期就是一个充满了创新和创造的伟大时代。毛泽东曾说“,中国抗战主要依靠自力更生。如果过…  相似文献   

18.
李广智 《中华魂》2014,(4):10-13
人们说到延安,就会想到南泥湾。王震领导的南泥湾大生产运动,是我党我军艰苦奋斗精神的形象代表。当年参加南泥湾大生产的359旅,后来是新疆军区的主力部队。新疆军区部队进疆初期也搞了三年大生产运动,论规模和成果,比南泥湾大生产大得多,少说也是10倍以上,可以说是天山南北到处开花,亘古荒原无处不到。  相似文献   

19.
葛美荣 《老友》2013,(8):12-12
八七会议之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毛泽东,以中共中央特派员的身份赶赴湖南,组织和领导秋收起义。9月的一天,毛泽东由浏阳县委书记潘心源和安源工人俱乐部党员易于义陪同,赴铜鼓领导中路军第三团起义。3人经过乔装打扮,从安源出发了。在路上,毛泽东化名为安源煤矿的采购员张先生,易于义改名为易绍钦。他们在张家坊客店住了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与农业学大寨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发出"农业学大寨"的号召不是偶然的,而是当时中国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他的目的既是要促进我国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也是为维护人民公社体制、巩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树立一个好的样板。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毛泽东一直关注着农业学大寨运动的情况,并通过支持召开一系列农业会议和批发中央文件来推动运动的深入开展。这场运动的终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我们应当以历史的观点实事求是地分析评价大寨和农业学大寨运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