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也论“贤妻良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雷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18(5):82-86
在封建社会,"贤妻良母"仅仅作为没有主体意识的性别符号而存在.近代社会以来,随着妇女的解放,"贤妻良母"中的封建因素不断被摒弃.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妇女进一步走出家庭、走向社会,实现了妇女更大范围的解放.但是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妇女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还会呈现不同时代"贤妻良母"的某些特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贤妻良母"还存在着角色上的冲突与困惑. 相似文献
3.
吴波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9(5):89-94
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坚持群众路线的思想,是列宁在领导苏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对于无产阶级政党“为什么要坚持群众路线,怎样坚持群众路线”的这一基本问题的思考所形成的根本看法和观点,其中包括群众路线对于无产阶级政党的重要意义和无产阶级政党坚持群众路线的目标选择以及无产阶级政党坚持群众路线的方法路径。深入研究列宁的这些思想,以期为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形势下坚持群众路线提供宝贵的实践经验、坚实的理论基础以及重要的现实启迪。 相似文献
4.
白求恩是加拿大共产党党员,世界知名医生。1936年他曾亲赴前线为反法西斯的西班牙人民服务。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又义无反顾地率领加拿大、美国医疗队来华援助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他于1938年初来 相似文献
5.
民族主义使女子学校教育进入了中国人尤其是精英知识分子的视野,并最终纳入国家主流话语而迅速发展起来.清末民初的女子学制变革即为显证.它不仅促进了女学的发展和女子教育平等权的获得,也推动了女子教育观由“贤妻良母”向“女国民”的嬗变,使女性从融于家庭集合体内的身份转化为个体身份,女子教育不只停留于妇女对国家的尽责上,还肩负了恢复、张扬女权的重任. 相似文献
6.
包英华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
"贤妻良母"是近代日本国民国家形成过程中挖掘出来,并随殖民教育逐渐波及到亚洲国家的"再创的传统"。本文通过分析"贤妻良母"话语与概念之间衍变的关系以及对近代蒙古族女子教育的影响,揭示近代蒙古族女子教育所呈现的不仅是培养了有知识的"贤妻良母",而其背后的复杂现象,特别是出现男女分工模式的松动及婚姻规范的重组,使蒙古族女子教育本身有了更深远的意涵。 相似文献
7.
贤妻良母,曾是中国女性传统形象和生活的基本范式.清末民国时期,“贤妻良母”女子教育观曾兴盛一时,并多次引发争论.针对此教育观,有识之士褒贬不一,各执己见.本文将此一时期的“贤妻良母”女子教育观分为三大派别:以官方为代表的保守派;以严复为代表的温和派;以胡适为代表的激进派,并以性别平等为视角,对这三大派别的“贤妻良母”女子教育观进行客观回顾. 相似文献
8.
张北根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9(4):58-62
列宁提出的无产阶级执政党建设的思想包括以下主要内容:坚持党的集团领导原则,健全党的集团领导体制;建立对无产阶级执政党的监督制度;反对个人崇拜等。这些思想对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9.
陈双荣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3):17-21
列宁在领导苏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无产阶级政党理论自信的思想。主要包括:增强理论自信是无产阶级政党的一项重要使命;获取民众广泛的精神"认同"是无产阶级政党增强理论自信的根本目标;教育与自觉相结合是实现理论自信的基本途径。探讨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理论自信的思想,对于增强中国共产党理论自信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既是中国共产党增强理论自信的时代要求,也是研究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理论自信思想得出的基本结论。 相似文献
10.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说明 ,一个无产阶级政党 ,是否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这是能否经得起多种风浪考验的关键所在。历史和现实都表明 ,得民心者昌 ,失民心者亡。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这是它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1.
陈廷湘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1,(6):1-10
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探索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理论经历了复杂的过程。从1922年到1927年,中共领导人在共产国际指导下,逐步形成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步进行,第一步革命成功后必须立即转入第二步革命,且可能实现两步革命和平转变的认识。同时,他们也大体指出了实现两步革命直接转变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2.
田源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7(4):405-412
随着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失败,革命文学话语向无产阶级文学蜕变,崭新的文学理论话语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1927—1929年史料文献涉及诸多与之相关的阐释与传播,由此形成的原初框架含有以人民为核心的现代观念,勾勒出中国无产阶级文学萌芽期的基本面貌。无产阶级文学概念的人民立场直指广阔的人民生活,关乎题材叙事形态,蕴含的人民意志,贯穿作家身份的思想形态论争,实现了从客体到主体的过渡与融合,从而多维度建构起无产阶级文学理论的人民本位理念,引领现代化社会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3.
最近看到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编写的《建党伟业——中国共产党辉煌背后的"遗传密码"》一书,这是一部青春和热血的史诗,塑造了早期共产党人的英雄群像,也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从扬帆起航那一刻起,就留下了一套永不改变的"遗传密 相似文献
14.
孟永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26-29
在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均告失败的历史情境下,中国民族主义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帝国主义理论相遭遇。在国际视野下中华民族已是无产阶级民族的观念成为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适用于中国革命的合法化论证路径之一,并进而演化为中国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结合的理论接点,在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的过程中起到了桥梁纽带作用。 相似文献
15.
张莉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0):204-209
法国左翼民粹主义者梅郎雄提出,"人民"的时代已经到来,"人民"是资本主义新的掘墓人,需要通过公民革命夺取政权,推翻金融寡头的统治,在生态和谐和共和主义基础上重建法兰西共和国。梅郎雄的民粹主义政治策略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功,但他的政治理念无论是对时代的判断,还是关于斗争主体、斗争方式、斗争目标的论断,仅仅是使用"人民"反对精英主义的身份转化为赢得选票和执政的话语工具,并没有像他所宣称的那样是对马克思主义和传统左翼的超越。 相似文献
16.
“人民”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范畴。“人民”作为一个“范畴”被提出来,并被赋予科学的内涵,是随着人类历史进入“世界历史”之后才逐渐明朗、清晰和凸显出来的。马克思以历史发展规律为基础,以阶级分析为方法,将“人民”置于历史唯物主义范式之中,强调了人民的现实性、阶级性、进步性和整体性。“人民”以劳动群众为主体,以推动社会发展、顺应历史潮流为标准,在本体层面是生产劳动的承担者、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在政治层面是国家权力的拥有者,在历史层面是社会发展的推动者,在阶级层面是革命阶级和阶层利益的代表者。中国共产党继承、丰富并创新了马克思“人民”范畴的科学内涵,在持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的实践中坚持人民至上,站稳人民立场,依靠人民力量,推进人民共享,最终实现人民幸福。 相似文献
17.
王昌英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2(2):99-105
通过李大钊的文章可以了解到,李大钊一生的思想和政治倾向,经历了前反满清、反满清、资本主义立宪、无产阶级革命等几个时期。一位反对暴力和革命的谦谦君子最终走上无产阶级革命道路,这个历程,浓缩了近、现代中国的历史。 相似文献
18.
自2001年重提"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以来,人们通常都说这是党建理论的重大创新和突破,是对我党性质的认识的"与时俱进",有的同志还说它"是我们党对自身性质认识的一个飞跃"。笔者认为这种观点不尽准确,似是而非,有模糊党的性质之嫌,因此觉得对"两个先锋队"命题的真实涵义有作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必要。 相似文献
19.
张瑞敏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2(3):17-22
中国共产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侍承中国传统道德的精华,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道德规范体系,即中国无产阶级的革命道德,从而成为一个具有自觉道德基础的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革命道德发挥了主导社会道德的作用,并经受执政与改革开放两大考验。研究中国革命道德对我们贯彻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以德治国”方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高惠京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
二十年代末,左翼文学界出现的一批“革命加爱情”模式小说,反映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于转化为革命无产阶级的艰难程度和过程。这些小说反映左翼时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转型的过程中,以坚定的“阶级性的责任感”与自身内在的种种个人伤感不断地斗争,最终克服“个人主义”和“感伤主义”的小资产阶级根性,走向革命无产阶级道路,从而塑造了从个人主义迈向集体主义的新一代革命无产阶级形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