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3 毫秒
1.
自古以来,有官就有官文化。因此,所谓官文化,应是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据科学家的研究,似乎在人以外的其他生命现象当中,有极少量的生物物种之“族群”或“社会”活动里面,也有“官文化”的形迹,但迄今为止,我们明白,那也是绝对不可以与人类同日而语的。至于神话、童话、寓言作  相似文献   

2.
东坡会养生     
周来阳 《社区》2014,(35):15-15
如果一个人在文学、书法、绘画、美食、医学等方面都很牛,牛到很假的地步,可以在如前所述任何一个行当后添置“家”,而丝毫不感到脸红,并且他的主业是“为官”,副业是“一再被贬官”,那么你会不会觉得此人是神一般的存在?  相似文献   

3.
郑桂初 《老友》2014,(9):1-1
正党有党纪,国有国法。一个政党靠它铁的纪律,形成战斗力;一个国家则靠它的法律约束每一个国民,形成有序的社会。除法纪之外,还有道德规范一个人的行为。也就是说,生活在现实社会中,党纪国法是做人的"硬件",道德则是做人的"软件"。因此,你想做一个好官,必须要有敬畏之心,敬畏为官之道的尊严;  相似文献   

4.
翻看《南京历史上的清官》一书,历史的印迹再次重现:有“刚严守法、仁厚爱民”的包拯,有“为官模范、何如刚峰”的海瑞,有“心念黎民、功在国家”的林则徐.有“天下廉吏第一”的于成龙……134位任职南京和南京籍的清官、好官、廉吏、直臣、能臣,用他们的高风亮节、公正廉明,共同诠释了“清、慎、明、勤、能”的为官、为人高贵品质.他们的显赫政绩、清廉操守为我辈所缅怀、所敬仰。  相似文献   

5.
张泰霖 《金陵瞭望》2006,(15):44-44
人有七情六欲.对某事某物有所爱好、喜好、偏好、嗜好本是人之常情。对普通百姓而言.爱好什么.爱好到什么程度,并无大碍,向善的方向发展.爱好还能成就人生,创造一番事业。然而,一旦为官.对自己的所“嗜”、所“好”就不可不慎了.  相似文献   

6.
潜规则在现实社会中的表现是形形色色的。以当事人手中是否掌握权力为依据,可将当事双方的关系概括为官与官、官与民、民与民三种类型。人们追求利益的天性是潜规则产生的可能因素,但人欲的无止境才是潜规则产生的根源;人情伦理文化为潜规则的产生乃至盛行提供了环境;正式制度的缺失、监管和执法力度的软弱是潜规则盛行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7.
“吹官”问题,是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至于我写这篇“并非闲话”,则是新近的一篇“命题作文”,一个老同志亦老朋友所“命题”的。这位老友是一个热血的男儿,看了3月2日新浪网上关于《统计局长自杀疑云》的报道,深为吹官之祸所震惊,开始是自己想写一篇评斥吹官的文章,而后却把这个任务交给了我,说还是你写更合适一些。3月8日,又打电话给我,说人民网上有两篇报道可作为资料参考。既然老友如此一再“命题”,我也就不能不遵命而“破题”。“吹官”一词,《新华词典》上没有,《辞海》上也没有。权威辞典上没有,那就只能自己界定了。我想,所谓吹官,不外乎吹己和吹人两类。吹人的,那是奉承拍马;吹己的,那是为己涂粉。不过,此篇随笔所说之吹官,不是指一般的吹人奉承之官,也不是指一般的说大话自吹之官,而是特指以虚报政绩、谎报政绩,或者假报政绩、伪造政绩,以此自吹和吹人之官。这籍“也说吹官”随笔,就是对如是吹官的一个抨击。  相似文献   

8.
最近.看到一篇陈良宇在上海市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干部大会上的讲话,在其讲话中,态度之中肯,言辞之恳切.措施之具体.力度之强硬.要求之严格,都可以说是让人精神为之一振。可谓是台上反腐败.台下搞腐败。从陈良宇的两面人生.提醒我们的领导干部一定要老老实实做人.清清白白做官.始终不渝地忠诚于党组织.忠诚于人民群众。“为治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其身正不令而行”.这是古人为官之道的经验总结.也是共产党人公正为官.取信于民的关键。风气总是人带出来的。其模仿性、传导性极强。  相似文献   

9.
谈鸳鸯抗婚     
在《红楼梦》里,作者描写了一批宁死不屈、具有反抗精神的女奴形象。她们中间,有的单枪匹马与主子们周旋,象晴雯,敢怒敢骂,锋芒毕露,公开揭露狠毒狡诈的主子,无情痛斥为虎作伥的奴才。有的互相支持进行反抗斗争。例如芳官被打,龄官、藕官、葵官、蕊官等几个女孩子,“不顾别的”,一齐冲上来,“手撕头撞”赵姨娘,把主子们规定的秩序搅得乱成一团。至于鸳鸯抗婚,则是大观园里一幕震撼人心的反迫害的悲剧。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历史发展变化的角度分析了“官”的社会属性、历史作用、阶级本质及其在思想意识领域里的表现形态 ,明确了“官”在我国现实社会大变革中应具备的特有的素质和历史使命 ,为致力于社会发展并贡献自己聪明才智的志士仁人 ,重塑自我提供思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1911年武昌首义之后,为什么在很短的时间里权力的大部分归到了资产阶级立宪派和“旧军官”手里?有人认为资产阶级革命派声势大,而立宪派加上整个旧势力,社会实力大;权力不靠声势决定,要靠实力决定,所以使然。回顾辛亥革命的历史,这种说法不无道理。但进而思考这样的史实似更应引起研究者们注目:在当时宣布“独立”的十几个省中,资产阶级立宪派在权力的分配中并没有占优势,而真正占优势的是“旧军官”、“旧官  相似文献   

12.
傻官     
袖风 《社区》2012,(20):60-61
自古以来,官场上傻官是没有的。因为当官的绝大多数都是读书人,俗话说,人从书里乖。古人们“十年寒窗,磨穿铁砚”,就是想“学而优则仕”,做乖人、当乖官。但是,也有例外,老沔阳一则“徐鸳口的传说”,讲述的就是个实实在在的傻官。  相似文献   

13.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精神,有必要弄清以下五个命题:其一,法治即依法治国,与民主、宪政、人权是密切相关的概念,内含着所有人都要守法的要求,其深层含义是依法治“官”;其二,法治与人治是两种不同的治国方式,“法治优于人治”历经理论论证和实践检验,已属不刊之论;其三,实行法治,需以保障人权为依归,人权发达则国家兴旺发达,社会长治久安;其四,只有将“以德治国”的精义定位为以德治“官”,“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才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其五,法治的达成不仅需要立法、执法、司法、守法诸环节的良性互动,而且离不开民主政治、市场经济、权利文化、精英人物诸因素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任何一种制度设计,都有其特定的人性预设作为逻辑前提,从而构成了“法治”与“德治”两种不同的政治范式与治国方略。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既不能是西方法治模式的简单移植,更不能是古代德治模式的原型重现,而应是法治与德治“两极互补”式的制度安排。依法治国必须依法治权,其重心则是依法治官;以德治国必须以德治官,其重点则是官德建设。在制度设计上,以“经济人”假定为基础来约束权力的利己冲动有其必要性与合理性;但在价值导向上,则不能对公职人员的“经济人”行为予以肯定或提倡。从民主理论对“公共人”的价值定位和社会期待上看,公职人员作为“公共人”在应然性上必须符合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价值标准。  相似文献   

15.
林旭娜 《今日南国》2009,(16):58-59
他们是中国大地上级别最低的“官”.手里“管”着几百到几千号人.人前人后的称呼是“书记”、“主任”。然而他们又不是“官”,甚至村官也只是他们的兼职。一直以来。我国对村干部都实行非职业化管理。他们是农村经济组织的一员,有责任田和生产资料,拿的是补贴式工资。  相似文献   

16.
为官德为先     
沈小平 《中华魂》2011,(12):27-27
人品官德.历来是党组织和人民群众对各级领导干部的要求。“要坚持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选拔任用那些政治坚定、有真才实学、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提出的这一要求。既是各级组织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标准.也为领导干部加强人品官德修养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坚持用“五德”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按党的要求为官、以德修身、按群众期盼千事。应是为“官”从政的基本行为准则。  相似文献   

17.
运用利奇的语义学理论对“清”范畴作了具体的分析,阐明其多方面的意义,并结合中国文化的特殊性阐明了它的意味。“清”范畴具有清直、清静、清洁的理性意义,明洁、高洁、古雅的内涵意义,清美的情感意义。就其社会意义而言,则随着社会的变化而表现出一定的变异性,如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环境里就有清丽、清约的社会意义。就“清”范畴的意味来说,儒家是在推尊“水”的“善化”品德的前提下才肯定隐士的清搡的,因此“清”在它那里虽然具有浓厚的道德意味,相较于“仁”,则显得有些逊色。道家认为,人的本性是素朴纯净的,这是人固有的天德,只是由于人心为物所役,以致于丧失了本真的天性,只有自然无为,才能复归本性。基于这一思想,“以清比德”在道家那里有着内在自足的意味。  相似文献   

18.
现代系统科学认为:系统内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对于这一理论,中国养生学亦早有认识。如《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通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这里的“官”就是指人体系统中的各个要素,而要素与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中国养生学认为,在人体这个大系统中,最大的两个要素就是“心”与“身”,这二者的统一构成了人的正常生命活动。人们平时所说的身心健康就指生命活动所处于的这种最佳状态。养  相似文献   

19.
余贤群 《21世纪》2000,(5):36-36
北宋著名思想家李觏在其《李觏集》中有言:“吏之于民必相知心,然后治也,吏知民心则明,明 则政平矣;民知 吏心则信,信则 吏行矣。”为官 理政,一方面要 体察“民心”,另 一方面要使老 百姓理解“吏 心”。当官的必 须首先理解“民 心”,老百姓才 会理解“吏心”。 只有这样,才能 形成干群关系 的良性互动,从 而吏明政平,民 信令行。 对于“官” 与“民”的关系, 在古今中外的 诸多典籍中已 论述得相当清 楚。如贾谊鉴于 亡秦教训提出: “闻之于政也,民 无不为命也。国 以为命,君以为 命,吏以为 命……闻之于 政也,民无不…  相似文献   

20.
苏辙在齐州     
宋神宗熙宁(1068——1077)年间,有些大手笔先后到济南来,有的到此为官,有的由此路过,最先是欧阳修,继之是曾巩、苏辙、苏轼。他们的到来,为济南的历史留下了值得回忆的内容。苏辙因为在京上书反对王安石推行青苗法,王安石欲加之罪,经人救助,出任陈州(今河南淮阳)教授。又于熙宁六年(1073)冬到济南任齐州掌书记(知州的从官),在济南住了三年。在此期间,齐州知州更换频繁,新旧交替之际,他则“摄守济南”。苏辙到齐州为官时,正当连年大旱,“赤地千里”,豪强侵暴百姓,社会秩序很不安定,齐州“号为难治”。曾巩知齐州时曾为此用了很大精力。掌书记虽为从官,却不如在陈州任教授消闲清静。他在《自陈适齐戏题》诗中写道:“陈风清净眠真足,齐俗强梁懒不容。”但他愿意到齐州经受一番磨炼,接着写道:“久尔安闲长自怪,此行磨折信天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