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郭永虎 《中国藏学》2006,15(4):60-66
柔克义是美国近代藏学研究的先驱。19世纪末他的入藏活动及其著述激发了美国人对西藏的关注和考察热情,促进了美国藏学研究的发展。他的著作中关于西藏地位的阐述影响了美国近代西藏地位政策的定位,是他开启了近代美国卷入西藏事务之先河。  相似文献   

2.
西藏近代留学运动最初作为十三世达赖喇嘛新政改革的组成部分,得到西藏地方政府的推动和支持.留学的科目集中在新政改革急需的项目上.十三世达赖喇嘛的新政受挫后,公派留学也基本消失.但此后西化的风气渐渐沁入西藏社会,部分有钱人开始自发把年幼的子女送往国外读书,接受普通教育.留学生在西藏近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他们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西藏由来已久的权力平衡.  相似文献   

3.
王远大先生以"近代俄国与中国西藏关系"为研究主题,先后翻译英、俄政府有关西藏的多种档案280万余字,出版专著《近代俄国与中国西藏》,为近代俄国与中国西藏关系史方面的研究做出了卓越贡献。文章以他的学术发展经历为切入点,通过访谈,对他的人生经历、学术研究过程、研究路径等进行介绍,探讨近代俄国与中国西藏关系的研究意义以及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4.
乌拉制度作为西藏封建农奴制社会的根本制度,在漫长的西藏历史长河中曾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但也给西藏社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干扰和损害。近代以来,乌拉制度依然影响着西藏社会,中央和西藏地方尝试着改革乌拉制度,消除或者减轻其对西藏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然而,这种变革只是前近代时期相关整顿的延续和重演,并未从根本上废除这一对西藏社会影响深远的制度。西藏民主改革废除了乌拉制度,极大解放了西藏的社会生产力,开启了西藏社会发展的崭新时代。  相似文献   

5.
试论十三世达赖喇嘛对藏军的近代化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具体考察了十三世达赖喇嘛对藏军实行近代化改革的社会背景和主要内容,认为达赖喇嘛对藏军的改革,是在内外部的压力下被迫进行的,虽然其目的是为了维护和巩固西藏的政教合一制统治,但客观上它加快了西藏由封建农奴制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历史进程,是西藏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起点或标志,并给我们留下了许多重要的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6.
赵君 《中国藏学》2008,(2):11-17
川边藏区历来与西藏关系密切,可以说是西藏的大后方.在"清末新政"改革中,清政府为了实现"固川保藏"的目的,派赵尔丰在川边藏区实行了包括近代教育改革在内的"新政".在这场被称为"改土归流"的近代改革中,赵尔丰顺应全国废除科举、广兴学校的历史潮流,在川边藏区大力推行近代教育改革,通过采取广办学堂、劝谕藏民子弟入学等措施,普及了文化,推动了川边藏区和西藏地方近代教育的兴起,对安边御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也为张荫棠、联豫和十三世达赖喇嘛在西藏地方推行近代教育改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清末,随着近代中文报刊的兴办,朝野筹藏观逐渐趋于成熟,对中央政府的西藏施政也起着指引和参谋作用。但国内舆论低估了改革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使国人对西藏新政带有盲目乐观和自大的倾向,对政府改革走入误区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8.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位于祖国西南边陲的西藏由于其战略位置的重要性,成为英、俄等帝国主义国家角逐的重要对象.西藏在1888、1904年的两次抗英斗争中均以失败告终,作为西藏地方政教领袖的十三世达赖喇嘛被迫两度出走.在两次出走内地和印度的过程中,他亲眼目睹了内地和英国在印度的近代化设施,再加之受"教育救国"思潮和张荫棠、联豫在西藏推行近代教育改革的影响,为改变西藏传统教育与现实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巩固自己的统治,十三世达赖喇嘛在西藏地方推行近代教育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相似文献   

9.
索穷 《西藏研究》2012,(3):38-48
西藏近代官费(公派)留学教育,是20世纪初叶,十三世达赖喇嘛面对复杂国际形势和西藏在近代化进程中的落后现状进行"新政"改革的一部分,是清末名臣张荫棠、联豫治藏思路的延续和发展,亦有帝国主义扩张势力染指西藏的影子。1946年西藏派往印度的官费留学生与早期相比,在求学时间、地点、教学计划、学员构成等方面均有新意。尽管由于时间的变化等原因,这批公派留学生未能按计划赴英深造,但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归国后在自己的岗位上,都为建设现代化的新西藏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日学界所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大都是以汉族政治社会思想和活动为主,忽视了西藏等边疆民族主义.清末,英国侵略西藏地方产生了西藏激进民族主义.这是中华民族国家建构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民国时期,五族共和的中华民族主义理论成为应对西藏激进民族主义的较佳选择,展现了民族主义建构民族国家的一面.  相似文献   

11.
现代西藏美术的开端始于20世纪中叶,当时西藏画坛上出现了可称为现代西藏美术先驱的绘画大师安多强巴.他的艺术道路经历了早期探索、成熟和传承发扬三个阶段.在漫长的人生历程中,他创作了不少前无古人的传世之作.作品题材包括历史名人、宗教内容、自然景物和风俗风物等.他的艺术创作思想具有人文主义、理性实证和藏西合璧的特征.本文对安多强巴的艺术历程、重要艺术作品和艺术思想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和探讨.  相似文献   

12.
张之洞,"身系朝局疆寄之重者四十年"的资深政治家,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张之洞对国家的前途命运思考颇深,力图外御强敌,内兴改革,他的政治思想和实践对晚清的政治以及中国的近代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一笔。本文从其创办实业、举办教育、编练新军等方面,略加分析他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西藏历史以千年计,经历了多次的社会动荡和变化。吐蕃王朝的建立,揭开了西藏文明社会的面纱。到了6世纪,佛教的传播,不仅改变了西藏的社会结构,更为重要的是改变了西藏人的思维结构。这也为达赖喇嘛和他所属“亚谿家庭”的产生,提供了最为坚实的基础。“亚谿家庭”的出现,给近代西藏贵族社会带来了变动,这种变动正是为西藏贵族社会渐进多元变迁提供了一个模式,这也是本文探讨社会变迁的一种模式。  相似文献   

14.
近代<泰晤士报>涉藏报道倾向、议题设置,被深深地打上了浓烈的政治烙印.在近代英帝国主义两次侵略西藏期间,<泰晤士报>服务于营造有利于英国在藏利益的舆论环境,涉藏新闻成为带有政治倾向性、阶级利益和作战意图的文本.在辛亥革命期间,<泰晤士报>大肆染指西藏事务,干涉中国对西藏的主权管辖.近代<泰晤士报>涉藏报道对西方主流媒体和西方民众认知西藏产生了消极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5.
郭永虎 《中国藏学》2006,(2):295-296
民国时期的“西藏问题”滥觞于近代以来西方殖民势力在中国的侵略和扩张。其中自1904年以来英国在中国西藏进行殖民扩张、策划西藏分裂的活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学界关于该问题的研究成果颇丰,先后出版了一系列高水平论著和资料专辑。①  相似文献   

16.
文章围绕新时代"老西藏精神"的基本内涵、价值呈现和传承路径三个方面展开论述,认为新时代"老西藏精神"以艰苦奋斗为核心,以全心全意为西藏人民服务为宗旨,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为坚定信念,以爱国守边、忠诚奉献为实践品格,铸就于西藏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在解放西藏、建设西藏、富裕西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成为重要的精神支撑。传承新时代"老西藏精神",就是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在奋斗的实践中创新思想发展。  相似文献   

17.
法律地位是法律主体享受权利与承担义务的资格或表示法律主体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相应程度。讨论近代西藏的法律地位的实质是要回答西藏是否为一个"独立国家"的问题。通过对近代发生的若干与西藏有关的史实的梳理分析,可以得出,近代西藏对内并不拥有国家意义上的管辖权,对外由于一直未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自然也不享有相应的国家权利。因此,近代西藏并不具有"独立国家"的法律地位,西藏是由中国中央政府管辖下的中国组成部分之一。  相似文献   

18.
西藏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近代以前,历代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行使着主权管辖,汉藏两大民族和睦相处,亲密友好,内聚向心,是中央与地方关系的主流。近代以来,帝国主义势力侵略中国沿海内地的同时,也把侵略的魔爪伸向中国的西藏。英帝国主义者充当了侵略中国西藏的急先锋,俄美等国接踵而至。19世纪末以来,由于英帝国主义发动两次入侵西藏的战争,随后他们在西藏上层统治集团中培植亲帝分离主义势力,同时炮制“西藏独立”论。这时,腐败的晚清王朝,  相似文献   

19.
以1885年英国第一次侵藏战争和1895年十三世达赖“亲政”为标志,西藏成为国际政治角逐中的一个“对象”,成为近代西藏的开端。西藏社会在“政教合一”政体和活佛转世制度之下运转至本世纪五十年代。我所探讨的近代借贷制度以1885年为上线—1959年西藏社会变迁。借贷关系在吐蕃早期历史就已出现,在新疆出土的木简牍和敦煌文书中都有大  相似文献   

20.
刘一南 《中国藏学》2016,(2):195-200
19世纪末的英国学者劳伦斯·瓦德尔在《西藏佛教或喇嘛教》一书中,从深受基督教影响的西方视角出发来看待西藏的活佛转世制度,认为活佛转世思想是少数藏传佛教领袖出于维护统治需要而在"似是而非的佛教原理"基础上编造出来的虚假理论,与佛教正统思想大异其趣。他对活佛转世制度的多方面误读,既体现了他在佛教知识方面的局限性,更凸显了他在西方中心主义的影响下怀有的妄自尊大态度和宗教歧视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