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针对今年以来全国房地产市场成交量低迷的现状,地方政府纷纷采取救市措施,中央政府以及相关组织对这些措施表示肯定.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目标包括经济增长和经济效率导向目标以及福利保障目标,我国现阶段采取的是经济增长导向目标优先.房地产宏观调控目标次序的确定依据是我国当前房地产市场的现实国情.我国房地产市场处于生存需求为主的阶段,而房价收入比高于世行标准的国情和科学发展观理论要求我国现阶段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目标以福利保障为优先.  相似文献   

2.
论区域市场政策卢彦区域市场政策的系统提出,是市场区域由自发阶段进入自觉阶段的重要标志之一。作为区域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区域市场政策对区域市场的发展格局、发展方式及发展潜力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这里主要从中央政府角度对区域市场政策目标及区域市场政策的...  相似文献   

3.
论宏观调控法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科学调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调控力度,体现出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文章在辨析区域经济发展和宏观经济调控关系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宏观调控法的定位与区域经济调控法的关系,就我国宏观调控法对区域经济发展科学调整所涉及的合理确定宏观调控法与区域经济调控法的界限,合理确认区域经济协调中宏观调控与区域调控的职责范围,将跨地区区域经济合作纳入宏观调控法的范畴,以及确认与规范区域经济调控中的地方利益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论区域市场与统一市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途径为基本课题,系统分析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逻辑线索,重点探讨区域市场与统一市场的关系,区域市场的作用及发育机制等学术争论问题。文章认为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应当从培育区域市场入手,通过区域市场一体化,最终建立全国统一市场  相似文献   

5.
谈中国金融区域宏观调控沈江山中国金融受经济区域化发展趋势的影响,越来越具有区域化的特征,中国金融业的区域化发展是一种必然趋势。中国由于经济资源的分布、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分工在地域上存在的明显非均衡性,使经济运行和发展呈现出较强的区域性特点。金融系统作...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只有中央政府才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主体。加强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应从三方面入手:1.坚持以间接调控为主的宏观调控方式;2坚持并深化以分税制为主导的财税体制改革;3.科学、准确、及时地掌握和处理信息,避免决策的失误。文章还提出应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正确处理和协调中央与池方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宏观调控法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制定宏观调控法是我国经济建设、法制建设中的一件大事。该文首先分析市场经济条件下制定宏观调控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此基础上提出该法的基本框架设想,以及拟订该法需要注意的协调性事项。  相似文献   

8.
在有计划商品经济条件下,国家对经济宏观调控的主要对象是社会财力的分配,再生产各环节的运转以及生产、投资、消费等各种经济活动都必须取得合理的财力,各种消耗也要得到价值补偿。财力分配的总量平衡和结构优化对国民经济健康、协调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调节控制有一个完整的体系,要运用很多工具和手段,如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等。在经济手段中有财政、信贷、价格等工具。财政是极其重要工具。在国家分配体系中,它占着主导与支配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税收占我国财政收入的90%以上,具有财政职能;税收对国民经济具有调控作用,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经济杠杆。我们应当充分地有效地发挥税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我国房地产业发展历程充满着关于房地产泡沫的争论。近年来,随着房价的上涨,这种争论持续升温。房地产泡沫一旦发生,将给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带来严重的后果,因此,防范房地产泡沫的发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我国房屋租售比现状的分析,指出了我国住宅销售价格过高,住宅需求更多地体现为投资和投机的需求,住房价格中存在着泡沫。在此基础之上,本文就我国房屋租售比失调的成因进行了简要的讨论,并针对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相似文献   

11.
我国土地市场属垄断竞争型,尚处于发展中的初级阶段,因而存在一些难能所免但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土地供应总量失控,土地利用规划体系不完善,土地价格及其变动不规范,出让土地价格随意性大,土地收益分配需合理调整等。这些都表明亟需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对土地市场实施指导和协调,给予规范,使之运行有序。  相似文献   

12.
区域经济是一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谋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世界各国共同追求的目标。我国各区域由于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中央政府关于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差异,使得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逐步扩大,并产生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还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加强宏观调控。  相似文献   

13.
市场——熵——宏观调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发育如何直接关系到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有效运行。就当前来讲,我国的市场发育进程中还存在着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如市场主体缺乏自主性、市场运行规范化程度低等。对此进行分析研究以期提出有利于我国市场健康发育的可行性对策,正是本文之目的所在...  相似文献   

14.
政府对土地市场的宏观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柴志春 《南都学坛》2005,25(4):89-91
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自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重新兴起,大有成为当今西方经济理论主流的趋势。这一思潮在空前发展中自然也传入中国。近年来新自由主义被中国有些学者做了某种变形,并把“国有”现象与政府管理绝对地等同,似乎弱化政府管理就可以解决像产权矛盾等社会经济问题。本栏目的6位作者都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他们曾共同探讨了政府管理必要性这一问题,认为法治下的社会经济管理应当是政府管理的强化,至于所谓“中国政治的一个悖论现象,国家机构不履行国家职能,而是层层职能机构正在演变为追求各自利益的行为主体”,则要归属另外一些研究范畴,譬如从行政建设方面予以解决。陈勇勤教授的论文主要强调“政府对社会的管理具有永恒性”,认为要区分国家与政府,要理解自治的度和政府管理的度,而与“K域问题”相联系的自由主义与政府管理的争论,关键在于以法制作为判别标准。柴志春、谢洪波、范国英、陶宏伟、王朝旭的论文分别针对中国土地市场、中国企业制度变革、中国股票市场、中国金融、中国社会福利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新自由主义不适合中国国情,政府、国有企业全面退出经济舞台不是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的本质。我们希望这组论文能够推动对政府与社会经济管理问题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区域内各级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共同的财政与税收的调控作用,因为市场机制具有失灵领域,区域财政与税收体系的建立是任何实行分权制和区域发展不均衡大国社会经济发展所必需的。区域财政调控经济的主要目的仍然是区域内部的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经济稳定  相似文献   

16.
论区域要素市场的发展与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要素市场的发展与完善是建设区域市场体系的重要环节,是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保证。由于要素市场的交易成本和产权成本高,使得区域要素市场相对于区域产品市场的发展相对滞后。发展区域要素市场关键在于认清区域内部要素禀赋,整合各种要素资源,完善区域要素流动的制度和环境。  相似文献   

17.
十六大政治报告提出的“国家所有、分级代表”的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管模式 ,对丰富国有企业改革理论具有重大的价值。“国家所有、分级代表”可细化为经营性国有资产代表人分级梯次结构这一技术性的制度方案 ,其具体内容包括国有资产代表人的授权环节与制度要素等多方面。授权环节的顺畅与制度要素的完备 ,是实现“国家所有、分级代表”之制度构想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8.
收入分配问题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是影响改革进程、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十六大报告将收入分配改革列为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建设的八项任务之一。如何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实行“市场机制调节,企业自主分配,职工民主参与,国家监控指导”的企业工资分配体制,使职工工资随着经济增长逐步提高;进一步抑制和缓解社会分配不公;并且在政府调整地区经济关系和产业结构的基础上,如何适当控制和缩小地区、行业之间、企业和职工个人之间的工资收入差距。仍然是我国职工工资分配宏观指导与调控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9.
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机制是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也是商品性社会化大生产的内在要求。计划是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重要机制,同时也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内在需要。与市场经济宏观运行的需要相适应,国家通过政府实现其宏观经济的管理者和社会经济生活的调节者的职能。  相似文献   

20.
市场失灵的根本原因是市场主体是多元的利益主体,在市场内部得不到解决,必须靠市场外机制即政府对企业行为进行调节。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失控和低效现象主要是市场缺失带来的,而与市场失灵无关。因为市场失灵是市场机制运转比较成熟时期存在的局限性,而我国市场经济还刚刚运行,很不成熟。如果把这些问题全部归咎于市场失灵就很难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