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缘起如果说,雕塑艺术在六朝和唐达到了它的高峰;那么,绘画艺术的高峰则在宋元。这里讲的绘画,主要是指山水画。山水画由来久远。早在六朝,就有“峰岫峣嶷,云林森渺”之说。但究竟如何,已难知晓。如从传为顾恺之《洛神赋图》、《女史箴》等摹本中的山树背景和敦煌壁画中的情况来看,当时所谓山水,无论是形象、技法、构图,不但非常拙笨,山岳若土堆,树木如拳臂,而  相似文献   

2.
感情·意境·观察──从古诗文中学习写作裘本培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方向》一书中指出,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中,有五件最重要的事情应该记住,而其中之一是“在这个文字密集的社会里.我们比以往更需要具备基本的读写技巧。...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女性文学从建立自觉的女性意识开始,努力探索女性文学的发展道路。但在冲出男性话语的重围之后,又陷入以男性原型心理为内驱动力的误区之中。经过不断地探索,终于在90年代中期,构建了新女性话语体系,整合了近一个世纪以来的女性文学的追求。  相似文献   

4.
现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何少川同志,数十年来利用工余时间搞创作,迄今已出版三本散文集:《故乡的花》、《古榕魂》和《高山含笑》。这点创作实绩,对专业作家来说也许算不上什么,但对一个长期从事党政工作的领导者来说,其艰辛程度是可想而知的。何少川的散文按内容取向的边异可分为生活写真、域外散记与短论序文三大类。品类不同,作者所凭籍的主要艺术传递方式亦不同,由此营构出一个色彩斑斓的艺术世界。一何少川的散文绝大部分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写真性记叙。这种记叙与一般作者的创作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它深深受制于党的领导者与作家…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同志指出:“自觉地在人民的生活中吸取题材、主题、情节、语言、诗情和画意,用人民在创造历史的奋发精神来哺育自己,这就是我们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道路”。我们认为,这条“根本道路”,有着普遍的指导意义和更加广泛的适应性。实际上,它也是古今中外各个时代文艺兴旺发达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珍藏在人类社会文学宝库中法如烟海的文学精品,都是在这条“根本道路”上诞生的。只要地球还在,一切进步的文艺工作者就将在这条“根本道路”上走下去,永远不会终结。唐代诗人杜甫之所以能够写出“三吏”、“三别’等一系列…  相似文献   

6.
探讨意境的著作可谓汗牛充栋,但大都从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等角度来分析,虽然说都抓住了意境的实质和关键,但总给人一种欠缺感,未能从美学与文化的高度来观照这一问题,没有看到意境背后所隐藏的中国传统文人的审美心理和文化心理,对意境产生的根源重视不够。本文尝试从另外一个角度来透视这一传统的问题,将意境与乌托邦联系起来考察,力图发现其中所包含的意识形态倾向。一 英文“Utopia”由“u”和“topia”两部分组成的,“u”来自希腊文“ou”,表示普遍否定,“top-ia”来自希腊文的“topos”,意思是地…  相似文献   

7.
写实:山水画勃兴的契机──宋代绘画研究之三叶青中国文化对于大自然的关注,由来久远。将自然当作一个中心,视为一个完整的、独立的部分,并有意识地去探求、把握其丰富内蕴(即所谓自觉的自然意识),至晚在六朝时代,即已出现。作为一个频繁出现于中国古代诗文、同学...  相似文献   

8.
本文将山水画的产生看作一个形成过程,这个过程从山水题材在绘画中的分离开始,代表者是顾恺之。又经历了宗炳、王微的初创,到隋唐进入独立发展时期。文章对这一过程进行了史与论两方面相结合的描述。  相似文献   

9.
顾勤 《琼州学院学报》2009,16(3):96-97,91
本文对儒家思想影响苏轼的主导因素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0.
杏花春雨的江南,曾是无数中国文人的精神原乡。“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江南文化,则以其超功利的审美气质与诗性精神,蕴蓄和催生了历代文人无穷的想像空间和巨大的创造潜能。在技术理性吞噬人文精神,消费逻辑抑制创作欲望的今天,我们探讨江南文化之于中国美学的独特贡献和诗性内涵,揭示民族审美机能的历史发生及其现实活动机制,不仅是为了打捞文明的碎片,更是出于穿越现代性的内在需要,给日益祛魅的平面化和单向度的生活世界浇注些许澄彻通透的诗意活水和创化原能。踏上江南的回乡之路,不啻是一次精神世界的返魅之旅。  相似文献   

11.
意境,作为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一个具有民族特色的美学范畴,历来为学界所推崇。随意翻检中国古典诗歌,那简直是投身于美的海洋。而其中最吸引读者的,就是意境。“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院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瞑》描绘了秋日山庄清新幽美的自然景色和绘声绘色的人物情状。明月、松间、清泉、皖女。莲叶,这一切按照舒缓而有序的节奏律动着,恬静秀丽、生意盎然,构成了令人神往的独特意境。“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阻”。“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搓”。“程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杜甫的(秋兴…  相似文献   

12.
冰心与林徽因的诗歌都映射出诗人丰富情绪体验中对心灵清静的追求以及这种追求实现后诗人清静、和谐的内心世界,尽管这种相似中又有着很大的差异。这与传统文化的影响有关,也与她们个体的选择密不可分。这两个主题在两人诗歌中不断地交替出现,潜在地构筑起她们立体的情感形象。  相似文献   

13.
现代都市日常生活是蒋光慈文学之笔活动的舞台,男女之间的感情生活体验、生存体验是其日常生活话语中两种基本的类型.以革命话语主导日常生活话语,处理二者之间的矛盾,体现革命价值观,是蒋光慈创作追求的目标.消除日常生活话语的影响隐藏着蒋光慈的焦虑,他把对人物思想感情偏向日常生活化的焦虑压抑在作品深处,呈现在读者视野内的是正面的引导,这种压抑是对信仰的坚守.  相似文献   

14.
权利主导·价值定位·信仰塑造──关于克服“法律工具主义”的理论对策(一)谢晖理论法学成熟与否,是决定一个国家的法学乃至法制事业能否发展的关键,当我们把法治确定为改革和治国的目标取向时,成熟的理论法学显得尤为重要。然而,我国以往通行的理论法学却是高度集...  相似文献   

15.
<正> 在西方现代主义作家的行列里,英国意识流小说家弗·沃尔夫(1882——1941)享有引人注目的地位。她在探索20世纪人的精神世界方面,在运用和完善意识流技巧方面,从理论和实践上都作出了不懈的努力,获得了显著成功。她的创作里程表明,她所取得的一切重大成就都与她大胆革新、坚持实验的奋斗精神紧紧相关。作为小说家和小说理论家,沃尔夫的确是个不倦的探索者和革新者,表现了一种充满活力的文学力量。在她看来,“任何方式,任何实验,甚至最想入非非的实验,也不应禁止。”安于现状不能造就天才,孜孜不倦地追求、创新才有成功的希望,沃尔夫正是这样做的。她一生写了9部长篇小说和若干短篇小说,350多篇论文,她的作品,几乎篇篇都有新东西,因为她从来不满足于重复自己。她的每一部小说都不同于前一部,在风格、题材,形式、时间运用等方面,她总是不断革新和实验。  相似文献   

16.
意境是人生理想与审美境界的艺术表现,是情与景在一定审美空间的交融契合,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情往兴来新形成的空间境象。它在未被艺术形式物态化之前,作为“胸中之境”存在于创作主体的意识中,当“胸中之境”放物态化为艺术意境时,因艺术形式的差异而具有不同的特征。诗歌以语言为媒介,描绘对时空境象的审美感受,诗境的创造要善于选取能寄情寓意并具有审美价值的物象。中国绘画的构图与造境分不开,诗画互渗,“即诗即画,即面即诗”的观念是中国美学的优秀传统。国画所采用的“散点透视”在意境创造上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园林艺术以三维空间的形式把诗、画意境综合体现出来,在对审美空间的营造中把精神品格提到首位。造园以艺术匠心入于天然,以天籁之美为最高标准。借景、隔景、对景、框景、点景是营造园林意境的主要方法。意境创作的核心就是要展现一个与理想人生相契合的审美空间,使这个空间境象成为意境的物质载体。  相似文献   

17.
<正> 阿瑟·密勒(Arthur Miller,1915——)是当代犹太裔美国剧作家,是美国当代最著名的现实主义剧作家。他呼吁剧作家要写赋有时代特点的悲剧,他自己也创作了一批有充实的思想内容和鲜明艺术特色的作品,成为当代西方戏剧界里一位遐迩闻名的悲剧作家。从四十年代末期起,阿瑟·密勒接连撰文,闸述自己对悲剧的看法。他的悲剧观点跟传统观念有一些不同之处。首先,密勒主张悲剧要写普通人,要让小人物登上悲剧历  相似文献   

18.
朱平 《船山学刊》2009,(1):186-188
王微的《叙画》是中国早期重要的山水画论,饱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启迪了后世的中国山水画创作,同时对文人画的创作方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试从创作方法论的角度谈谈《叙画》时中国山水画创作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刘艳萍 《山东社会科学》2012,(7):181-184,35
根据现实的观感和作为苦难的缪斯的亲历体验,安娜·阿赫玛托娃与萧红在文本中描写了大量的死亡图景和死亡意象,其创作均呈现出沉郁、冷寂与悲凉的格调。然而同样面对死亡主题,两人透视的角度和态度有着显著的差异。阿赫玛托娃以一种乐死的超然姿态承受并消解了死亡,进而获得了心灵的净化;而萧红则仿佛一位心理医生,用人性的手术刀解剖人的灵魂,从中挖掘出潜藏在人意识深处的痈疽。从这一意义上来说,两位同时代却不同国度的女作家的创作同样是不朽的。  相似文献   

20.
经济互利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主导因素陈子舜大陆与台湾均属中华大地,“书同文,行同伦”,两地同属中国中原文化体系。自古以来两岸共同开发祖国宝岛,促进经济发展。只是由于外国的入侵和干预,自十六世纪以来两地多次在政治和经济上分离,造成了中华民族的一大悲剧。然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