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地方综合年鉴走向市场是大势所趋,有的年鉴已经被卷入市场经济的浪潮而随波逐流。能否把培养市场意识作为年鉴编辑工作中的自觉行为,直接关系着年鉴事业发展的兴衰。据此,笔者就此问题谈以下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2.
提高编辑人员素养是确保年鉴质量之关键所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20多年发展,我国的年鉴事业正在逐步走向成熟,业内人士的创年鉴品牌、出年鉴精品的意识不断增强。 笔者从事年鉴编纂工作17年,如今对年鉴编辑人员素养影响年鉴质量的感悟越来越深。毕竟,年鉴通讯员不是专门从事年鉴撰稿,为年鉴撰稿只是一项临时性、附加性的工作,要求他们全面掌握年鉴内容与体例的要求,使之为年鉴撰写的稿件拿来即用,是不现实的, 相似文献
3.
地方综合年鉴卷首彩页的编辑,是一个需要不断研究、创新的重要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得好,无疑会使地方综合年鉴大为增色。本文根据《江阴年鉴》几年来的编纂实践,围绕如何编辑地方综合年鉴卷首彩页谈点个人看法, 欢迎年鉴界同仁不吝赐教。 相似文献
4.
年鉴编辑出版工作乍看起来比较单一,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显得十分繁杂。根据数年来的编辑工作实践,笔者认为,年鉴编辑出版工作不同于一般的刊物和图书的编辑出版工作,它是一个涉及面很广、时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其运作特点可慨括为“多快好省”四字。作为年鉴的编辑人员要做好这一系统工作,并“游刃 相似文献
5.
地方综合年鉴是一种资料工具书类的读 物,长期以来一直存在重文轻图的工作思路, 由于一些传统思想的影响,许多人没有充分认 识到图片的独特魅力。事实上,在文字占主导 地位的年鉴中,图片其实有着画龙点睛的独道 功效,而用好用活图片则是年鉴创新的一条重 相似文献
6.
南京市江宁区地方志办公室苏子懿《浅谈地方综合年鉴的“越境之书”》一文,结合自身编纂工作实践,论述了“越境之书”的基本内涵、主要属性、反映内容及服务作用。 相似文献
7.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书籍也正以制作快、传播广、资源省的优势发展着,冲击着传统的纸质书籍的编辑、出版和流通的渠道和市场。年鉴的编辑、出版和流通也面临着这一变革。近年来,上海的年鉴编写部门纷纷把触角伸向电子书籍的领域。从上海综合年鉴的编辑情况看,《上海年鉴》编辑部在编辑出版纸质版年鉴的同时率先出版《上海年鉴》电子版。《静安年鉴》、《长宁年鉴》、《黄浦年鉴》、《宝山年鉴》等编辑部相继编辑出版了电子版。从2004年起,卢湾区地方志办公室在编辑《卢湾年鉴》纸质版的同时,编辑出版了电子版年鉴。我们在吸取《上… 相似文献
8.
由于贫富、科技、人才等因素的制约,在世界范围内存在着严重的“数字鸿沟”。“在全球收入最高的国家中生活的人占全球总人口的20%,却拥有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86%,互联网用户占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所谓“认真”,就是严肃对待,不马虎。笔者从编纂实践中深刻体会到,编纂年鉴也应该提倡这种“认真”精神,这种精神应当成为年鉴工作者必须具有的思想工作作风。编纂年鉴认真不认真,质量大不一样。笔者在编辑《本溪年鉴》的文稿中,发现常见的差错和毛病,如有些地名、人名、单位名称、数据资料、时间地点、标点符号、图片上的文字说 相似文献
10.
《年鉴信息与研究》2009年第3~4期刊登了国存丰先生的文章《简析综合年鉴与部门年鉴之间的关系》(以下简称《简析》),提出了正确处理综合年鉴和部门年鉴关系的问题,并且以《浙江年鉴2008}和《浙江外事年鉴2008》为例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些观点。笔者从事年鉴工作多年,并且非常凑巧,担任过这两部年鉴的编辑工作,既有编辑综合年鉴的经历,又有编辑行业(专业)年鉴的经历。 相似文献
11.
“法制”篇是地方综合年鉴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我国处于转型时期而“依法治国”的当今,更需要年鉴浓墨重彩大书特书。纵观地方综合年鉴“法制”篇的现状,笔者有如下认识。 一、篇目名称。目前综合年鉴的框架结构 相似文献
12.
工业是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之一,它决定着国民经济现代化的速度、规模和水平,在国民经济中起着主导作用。作为系统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情况的年度资料性文献,地方综合年鉴如何全面、客观、真实地记录本地工业发展情况,一直是各地年鉴编辑部门研究和探讨的热门话题之一,同时也是工作的难点和薄弱环节之一。本文试就新形势下如何深化县级地方综合年鉴工业类栏目编辑工作谈几点看法,与年鉴界同仁商榷。 相似文献
13.
张家港市党史地方志办公室徐祖白《构筑人才新优势推进质量新跨越——对年鉴编撰队伍新老交替的思考》一文,就年鉴编撰队伍新老交替问题,结合单位实际,认为需要从强化敬业意识、强化学习意识、强化创新意识、强化调研意识和强化公关意识等方面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4.
地方综合年鉴向来被称为最具权威性、准确性和年度综合性的地方党政公报,全面系统的大容量的地情信息资料的重要载体。在地方综合年鉴中,一般都有类型不一、内容各异的重要文献选录或摘要。这部分内容最能体现地方党委和政府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和政策法规等,基本保持原始资料面貌,有些干脆原文照录,以体现年鉴的文献资料性这一 相似文献
15.
为强化年鉴管理,提高年鉴质量,促进年鉴事业发展,做好农业部主管的年鉴的编辑、出版、发行等工作,中国农业出版社于1999年成立了年鉴出版中心。中心成立后,一方面努力开发年鉴新品种,另一方面着力提高年鉴出版质量。 相似文献
16.
《株洲年鉴》(2002)卷已与读者见面,同行和读者均给予良好评价。大家普遍反映这本《株洲年鉴》编得不错,有不少新的变化。作为编辑人员,我们谈几点编辑体会。 2001年底,株洲市市长肖雅瑜对我们明确提出:“你们这一届新班子,要精心编辑,把明年的《株洲年鉴》编成精品、礼品。”响应市领导 相似文献
17.
“大事记”是以时间为顺序,记述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部门或一个机关在一定时期内所发生的重大事件(事情)的一种应用文体。地方综合年鉴“大事记”承载着编纂历史的重要资料,查证事件的简要途径,了解地情的客观依据的重任。因为,特定地区的“大事记”是该地区发展轨迹的简单记录和查证历史的钥匙,具有索引作用。先查“大事记”,再结合其他资料,能全面、准确、快捷地了解历史原貌。“大事记”所记载的事情,基本上是影响较大,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大事、要事、特事、新事,可客观、真实地反映一个地方在一定时期内的历史概貌。使用者在规划工作… 相似文献
18.
年鉴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其质量的高低决定了它价值的大小。提高县(市)综合年鉴的内容质量,就如中国版协年鉴研究会许家康会长早就呼吁的,“是县级年鉴生存发展的当务之急”。近几年来,我们围绕提高《江阴年鉴》的内容质量作了一些新的尝试,取得一些成效:2001年卷获江苏省地方志系统优秀成果评 相似文献
19.
质量是永恒的主题,质量是细节精彩的总和,质量是精品年鉴的刚性要素。《中国交通年鉴》的编校质量在走过一段“U”字之路后,回升到历史最好时期。近三年的编校路程犹如“凤凰涅槃”,痛并快乐着,一年一个台阶:2006年是整顿之年;2007年是正规化之年;2008年是编校质量实质性提升之年。 相似文献
20.
黄明哲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
"学术为本,为教学科研服务".这是"复印报刊资料"一直坚持的办刊宗旨.这个宗旨说明了我们编辑工作的立足点和服务对象."学术为本",要求我们坚守学术独立,学术质量至上;"为教学科研服务",则要求我们在编辑内容、编辑方法、出版形式上要紧跟教学科研的需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