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建立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慈善事业,是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形势下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为推动慈善事业的发展,民政部去  相似文献   

2.
《社会福利》2006,(11):1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新时期社会福利工作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决定》指出:"适应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就业方式多样化,逐步建立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3.
社会福利制度创新刍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构筑在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上的原有社会福利制度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裂痕,并不断加大。福利制度作为稳定民心,促进社会发展,体现社会文明程度的效用正在失去。研究、建设新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福利制度迫在眉睫。社会福利的涵义社会福利涵义广泛,目前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实际工作者对此都有不同的理解。其中的关键是如何理解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福利被列入社会保障之中,作为一个子系统,并列于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优抚安置、社会互助及个人积累式储蓄。实践证明,这种界…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新时期社会福利工作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决定》指出:“适应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就业方式多样化,逐步建立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发展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的社会福利”。  相似文献   

5.
加拿大是西方七个发达工业国家之一,是一个实行高福利的国家,加拿大人享受免费医疗,以及由中央政府、省政府、当地政府共同提供的广泛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险计划。经过一百多年的工业化发展, 加拿大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社会福利、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工作体系。日趋完善的社会工作管理体制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在加拿大的社会福利运行系统中, 形成了法律保障、政府主管、社会参与的较为完备的社会工作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6.
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是民政工作中最常遇到的两个概念。过去,理论界通常认为社会福利制度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基本手段之一,在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中,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被界定为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扶安置和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保障等6项制度,其中民政部门在这方面的职能涉及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等大部分内容。因此,近年来,社会保障一直是民政工作的重中之重,社会福利是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一部分而存在的。但是,1998年3月召开的第九届全国民代表大会通过了帼务院机构改…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特别提出了“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目标,对社会福利事业提出了更高要求。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来看,福利事业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因遭受犯罪行为侵害而成为孤、弱、病、残者,成为贫弱者的被害人不在少数。他们与其他接受社会保障支助的社会成员一样,都应该受到来自社会保障的支助。为此,应建立被害人社会保险制度和被害人社会救助制度,将慈善事业扩展到对被害人支助领域。  相似文献   

9.
为落实党中央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新要求,构建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一致的社会福利体系,建立和完善专项社会福利制度,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积极实现工作转型:首先,突破传统思路和做法,提升社会福利在社会管理和社会公共服务中的作用;其次,加快推进社会福利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再次,积极促进慈善事业发展,满足社会公众对社会和谐、文明、进步日益增长的新需求和新期待。  相似文献   

10.
《社会福利》2006,(12):F0003-F0003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要逐步建立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我们要支持社会慈善、社会捐赠、群众互助等社会扶助活动,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  相似文献   

11.
王文君 《社会福利》2005,(11):46-46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我国社会福利体系逐步完善,社 会福利体系的覆盖范围逐渐扩展, 社会福利事业的投入逐年增加, 福利水平逐次提高,慈善事业得 到了较快发展。但是,受经济社会 发展阶段性影响,我国社会福利 制度还存在覆盖面窄、福利不均 衡、统筹级次不高等问题,特别是 社会福利制度城乡二元分割,农 村社会福利较为薄弱。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政治哲学、现代化、国家责任、公民权利、社会需要和福利等理论视角出发,运用文献回顾、社会—历史比较、社会政策和综合研究等方法,从国家与福利社会史等角度,首次简要描述1911~1949年中华民国,1949~1978年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中国,1978~2015年改革开放中国3个发展阶段现代社会福利制度历史发展轨迹,概要梳理3个历史发展阶段社会福利制度与社会政策基本涵义、价值目标、理论基础、基本原则、服务对象、范围内容、优先领域、服务方法、管理体制和基本特征.全面介绍当代中国现代社会福利制度建设与社会政策发展现状,尤其是面临主要问题和严峻挑战,全面概括中国现代社会福利制度与社会政策框架历史发展的体系特点,系统总结中国社会福利制度与社会政策百年变迁的历史经验教训和客观规律.最后试图从理论建构角度将中国社会福利制度模式与社会政策框架概括为"社会—市场—国家组合型社会福利制度范式",为中国社会发展道路、中国经济发展奇迹提供科学理论解释,指明中国福利制度与社会政策发展的总体方向,勾勒"路线图与时间表",规划专业行动战略,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梦奠定现代福利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农民工群体逐渐进入新生代农民工时代,解决好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对于推动城市化进程、维护社会稳定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阶段,应针对不同类型的农民工群体,采取分类分层的办法,健全社会救助、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在内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4.
关于开征社会保障税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强  袁泰阳 《社会》2002,(3):37-39
社会保障,是指根据一定的法律和规定,为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而对由于社会和自然等原因造成生活来源中断的社会成员提供的救助和补贴.主要包括社会救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其中社会保险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内容.社会保障制度是改革的"助推器",发展的"稳定器",社会的"安全网",它关系到社会成员切身利益.  相似文献   

15.
郭明霞 《社科纵横》2005,20(5):137-138
社会救助制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社会保障制度,它起源于在原始社会末期出现的出于人类恻隐之心或宗教信仰而对贫困者施以援手的慈善事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在逐渐地走向成熟,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我国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中国古代的济贫思想与实践及近代中国的社会救济制度,对当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产生过非常重要的意义和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朱殊洋 《探求》2001,(5):50-53
当前,在社会保障的研究中,普遍存在着概念混乱的现象,本文将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体系、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社会保险等等概念进行了阐析分辨,对于社会保障资金的来源问题,根据城镇与农村的不同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特别是对于农村养老保险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解决思路家庭法人代表制、农业风险基金、农业电子商务、收农业地租等。  相似文献   

17.
核心提示: 中国已经由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社会福利时代,社会福利制度亟待转型,建立与中等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新型社会福利制度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保障制度在先秦时期初步形成,历经汉唐的发展,至宋代基本定型.明清两朝,国家的政策重在继承,而民间社会救助事业(慈善事业)渐趋兴盛.各种民间救助组织的存在,弥补了官方社会保障制度的不足,救助了大量困难人群,在传统社会保障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种"官民合力"模式,使得明清时期传统社会保障体系更趋完善.  相似文献   

19.
责任结构是社会福利制度发展中的核心议题。为了科学界定政府、社会组织、家庭、社区等多元主体间的社会福利责任,推进社会福利创新,更好地满足社会成员的社会福利需要,由中国社会福利研究专业委员会主办的"社会福利制度创新:政府责任与社会组织责任"论坛于2012年7月15日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胜利召开。论坛由中国社  相似文献   

20.
《社会福利》2009,(1):18-19
2009年,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将以构建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福利行政体制为基本目标,着力构建儿童福利、残疾人福利和老年人福利三大领域的社会福利制度,加强理论研究,强化信息平台建设和行业管理平台建设,为把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推向新的发展水平而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