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4 毫秒
1.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至二十三年(1897年)的瞻对归属事件,从起初"收回"归四川倾向到最终裁定"赏给"西藏地方,清廷及其官员经过争议及反复权衡,争议实则反映了清廷在内外矛盾之中的筹边思路冲突。以颇具雄心而积极"经营"的鹿传霖被开缺四川总督为转折标志,说明1897年的清王朝内部在"赏给"西藏瞻对裁决之中,"怀柔"甚至"无为"的筹边思路被认可被执行。最终的裁决结果为清廷统治者根据历史"情势"的一个判断。  相似文献   

2.
十四世达赖喇嘛主张"大西藏"疆域,宣示青海、四川、云南与西藏自治区内藏族分布区域,皆纳入其历史领土范畴。本文从三方面逐一讨论其陈述是否为真。首先,藏人治史,首重教法史,对碑铭金文与正史典籍鲜少引用对照,并使用《西藏王臣记》等对唐代吐蕃史事记载非常不可靠的教法史料,致使彼等所宣称之"大西藏",在史实上站不住脚。其次,众所周知,政治统驭的疆域,随着王朝势力而变迁,固定疆域界线的主张,显与历史事实常识不符。其三,青海、四川与云南省等多民族聚居且镶嵌的情形在所多有,尤其,藏族在该多民族区域呈现少数弱势状态,一律划入藏区,不易治理,难以服众。作者认为西藏疆域的区划,应尊重历史事实与民族现况  相似文献   

3.
文章认为,恰白·次旦平措先生是西藏新史学的奠基者和开创者,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志是他将西藏地下考古材料与文献材料相互结合起来重构西藏古史,从而开拓出西藏史学理论与实践的新理路.这种"二重证据法"同时也体现出20世纪以来史学潮流的新变化,作为老一辈藏学家的恰白·次旦平措先生顺应了这种历史潮流,从而对西藏新史学流派的建立与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西藏艺术研究在国外藏学界取得了较大的成就,许多学者把他们的研究兴趣转移到西藏这一研究领域并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研究。这些方法包括图像学、宗教学、史学、文体学以及建筑学等。  相似文献   

5.
碧波 《西藏研究》2001,(4):130-130
《西藏古代及近代交通史》系由西藏自治区交通厅和西藏社会科学院共同合作完成的重大课题 ,由平措次仁任主编 ,陶长松 (常务 )、恰白·次旦平措任副主编。有关西藏古代、近代交通的历史资料十分零散 ,研究成果很不系统 ,经过上述单位的领导和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同心协力 ,精心组织 ,实地考察 ,社会调查 ,查阅大量的历史档案 ,反复阅读藏汉文史籍及外国学者的著作 ,从中去伪存真、去粗取精 ,经过多年的努力 ,现在终于脱稿 ,交由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这是第一部有关西藏古、近代交通史的著作 ,对“存史资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  相似文献   

6.
西藏股指与西藏GDP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西藏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为数据建立西藏股指模型,编制西藏股价指数并就其是否具有西藏国民经济"晴雨表"的功能进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7.
倪邦贵  杨文凤  彭春凝  卢华斌 《民族学刊》2011,2(2):68-75,87-88
和平解放后的西藏,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的正确的治藏方略和思想指导以及民族区域自治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的实施,在此基础上,西藏走出了一条符合实际,具有区域特色的生产发展、生活改善、生态良好、资源节约、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其特征为:第一,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特征;第二,从慎重稳进、基本稳定到长治久安稳定发展的道路特征;第三,中央关心、全国支援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共享型经济发展特征;第四,以农民、民生、民族经济的“三民”为重点的协调发展道路特征;第五,以生态建设为重点的可持续发展的发展道路特征。  相似文献   

8.
(一)发展外向型商品经济的突破口经过几年来的改革和调整,西藏自治区发展边境贸易的体制、政策环境已大为改善,正在形成国营、集体、个人的积极性都能得到有效发挥,边境贸易的規模显著扩大、成交额迅速上升、经济社会效益均较为理想的新局面。但是,与发展的条件和要求相比,某些方面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理顺。在指导思想上,应把发展边境贸易的重要性提高到促进西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努力发展对外贸易,是任何国家或地区经济振兴的必经之路。西藏的对  相似文献   

9.
考古学所见西藏文明的历史轨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考古学的视角对西藏古代文明发生、发展的历史轨迹进行了观察与勾勒,分别从西藏远古时代人类活动及其遗存、西藏古代文明的初步发展、吐蕃王朝时期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这三个主要历史阶段,讨论了西藏文明与中原文明之间的关系,对其和周边地区、民族之间的交流互动等问题也提出了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南京国民政府在统治之初,曾筹划召开解决西藏问题的重要会议,即西藏会议.此次会议尽管最后无果而终,但是其筹备过程显示了国民政府为解决西藏问题所作的积极努力.  相似文献   

11.
年五一,我邀了几个朋友去西藏,原计划借此读点西藏的书籍,拍点西藏的照片,写点西藏的文章,希望能在向“文化人”转化的路上有所收获。想不到一踏上西藏的土地就被镇住了:首先是来自高原缺氧反应,虽不至于翻肠倒肚、撕心裂肺,但也绝对不轻松。白天头昏目眩,思维呆滞,双手捧着书一个字也看不下去;晚上则整夜整夜地做着挖洞掘金的梦,洞越挖越深,深不可测,无穷无尽,最后是浑身关节的疼痛和透彻脊髓的恐惧。其次是所到之处都是那三步一跪、五步一叩、旁若无人、一心向佛的虔诚信徒。啊!这就是西藏,这就是我梦寐以求的西藏!事后,我反复揣摸着,这种…  相似文献   

12.
企业文化对企业兴衰存亡的重要性已开始为越来越多的企业所认识.在西藏国有企业的文化建设中,现代企业文化与西藏传统文化的碰撞、吸收、融合是不可避免的,但在碰撞、吸收和融合中我们必须注意坚持取其精华,弃之糟粕,使西藏传统文化中的积极成分为企业的繁荣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3.
从1980年以后,党中央先后召开了4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着重研究西藏的大政方针问题,并从实际出发,制定了一系列促进西藏发展的特殊优惠政策,有力地推动了西藏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本文将结合改革开放以后西藏的发展和稳定工作,重点阐述4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以及这些观点在治理西藏进程中的成功实践,总结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在治藏实践中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4.
胡洁 《中国藏学》2016,(3):228-234
西藏扎实推进精准脱贫,必须找准客观和贫困人口自身存在的两个方面原因,在挖穷根上做到精准。针对致贫的原因,必须在产业、异地搬迁、政策兜底、劳务输出、生态、交通、水利、教育、健康、金融脱贫上做到精准,同时,要综合施策,发挥援藏、科技、人才、互联网+、资产、提升组织化程度在精准脱贫中的作用。要加强对脱贫攻坚的领导,在保障措施上精准。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选择民国时期出版的五本《西藏问题》著作,从文本分析的角度,梳理五位作者对"西藏"这一概念的理解。研究发现:首先,这些著作均力图从名称上确立"西藏"与"卫藏"的对应关系,将"安多"和"康"排除在"西藏"概念之外;其次,从行政沿革上强调清雍正以后安多、东部康区归内地行省管辖的事实,借以证明"安多"与"康"已不属于西藏;再次,从传统人文地理角度将康藏分界处的丹达山,或从改土归流的角度把赵尔丰曾到达的江达作为西藏与西康的交界点。  相似文献   

16.
赵光锐 《中国藏学》2016,(2):185-194
当代西方人对西藏和达赖喇嘛的热情和关注,不仅有现实政治的因素,也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和心理根源,与他们看待和理解西藏的方式密不可分。西藏在西方人的表述和想象中具有特定的思维意像、审美倾向和词汇传统。香格里拉是其中最典型的意象和词汇之一,香格里拉神话则是许多西方人有关西藏的主要"信念体系"。西方人对西藏神话式的想象是在东方主义、殖民主义和西方人自身心理渴望的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中国的国际形象越来越受到"西藏问题"的冲击,与西藏日益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在深入研究和辨清西方人认识西藏的复杂心路历程的基础上,细致研究西方的西藏形象及其与中国形象的互动关系成为一项重要的学术课题。  相似文献   

17.
西藏人口经济发展问题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过程中,西藏地区人口经济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西藏经济发展的基础是人口素质的提高,劳动力资源的合理使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人力资源在三大产业中的合理配置.面对目前西藏人口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要采取加快西藏地区经济建设的步伐、大力发展民族教育、提高人口素质、加强对在职人员的培训等措施,使西藏地区人口、教育和经济协调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18.
19.
旧西藏是一个政教合一统治下的封建农奴制社会,对此近世以来的西方入侵者、传教士、探险者等进行过身临其境的描述.然而,这些反映农奴制度黑暗的记录却在当代西方社会出现了"群体失忆"和"人间天堂"的无端想象.本文通过对西方人亲眼目睹旧西藏的观感再现,举证西方学者对此的研究评介,分析西方殖民势力制造"西藏印象"误导西方社会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影响,揭示掩盖在"西藏印象"人文包装下面的政治目的.  相似文献   

20.
霍巍 《中国藏学》2005,7(3):192-200
本文从学术史的角度回顾了西藏文物考古事业发展的历程,认为西藏自治区的成立,使西藏的文物考古工作真正走上了科学发展的道路,构建起了西藏地面与地下文物的工作体系,开始形成一支专业学术队伍,在若干有关西藏古代文明的重大学术问题上,无论在工作的数量和质量上都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从此结束了旧西藏文物考古工作处于"零状态"的局面,西藏的文物考古事业正在迎来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转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