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经济全球化、社会复杂化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社会公共危机已由非常态化的偶发转变为常态化的频发。当前,我国政府在应对公共危机的过程中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因此要加强政府执政能力建设,积极开展政府危机公关,建立公共危机应急机制,同时发挥民间力量在社会危机管理中的作用,从而有效地应对各种公共危机,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目标,更好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2.
进入21世纪以来,公共危机事件频繁发生,对各国政府能力提出了考验.政府作为多元公共危机管理体系中的核心主体,在公共危机管理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它承载了为实现公共危机管理的善治责任.我国是世界上公共危机事件发生频率较高的国家之一.因此,我国政府应加快突发公共危机应急立法步伐,建立有效的公共危机应对机制,加强危机管理体系建设、组建危机管理综合协调机构、对公众开展危机教育等方面的工作,以提高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水平,建立政府预防机制,应对公共危机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加强政府的危机应对能力是和谐社会建设在公共管理领域提出的重要要求。当前,我国政府危机管理中存在着缺乏危机意识、危机认识能力、和危机处理能力等一系列问题。政府应在和谐社会观的指导下就上述问题作出合理规划,本文就加强我国政府的危机应对能力提出若干建议,确保和谐社会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体系的构建和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公共危机管理的含义和原则出发,深入剖析目前我国危机管理的现状,指出政府危机应对能力的不足之处,最后对我国的公共危机管理体系的完善和改进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近年公共危机的不断爆发给国家与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提出了严峻的考验。民间组织作为公民社会的重要组织实体,在参与公共危机管理时应该而且也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文章通过对我国民间组织参与公共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提出了加强民间组织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关于政府公共危机管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目前正处在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的高发时期。而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都将面临突发公共危机事件所带来的严峻考验。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加强政府危机预防管理和危机处理的应对策略以及政府危机管理的发展趋势的研究势在必行。对于一个社会和政府而言,面对各种危机,最重要的战略选择应是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突发公共事件危机管理机制,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增强政府以及整个社会的危机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各种公共危机事件层出不穷,政府公共危机管理面临严峻考验。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对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而言,既迎来了机遇,也面临着挑战。政府的公共危机管理如何借助于大数据技术及时高效地应对和处理危机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大数据的全面分析既能为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实时获取信息、及时处理突发事件提供可能,也能为政府公共危机事件的信息处理、公共危机管理的阶段性应对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公共危机管理体系是政府公共组织系统的核心部分。对于一个社会和政府而言,面对各种危机,最重要战略选择应该是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公共危机管理和应急机制,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增强政府以及整个社会的危机管理和应急处理能力。本文以山西王家岭矿难和英国石油公司墨西哥湾漏油事件为例,通过对两个案例的对比分析,从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建立应急处置措施的角度出发,寻找两国公共危机管理的差距及原因,并从建立具有快速反应能力的应急预警机制、建立统一指挥的应急指挥平台、组建专业的应急处理队伍、开展权威的应急调查和评估等方面,为政府提升公共危机管理和应对能力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应对公共危机的政府理念重塑与管理创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危机管理是政府管理的重要内容,中国近年来公共危机事件频发,凸现了各级政府传统公共管理的不适应性.在危机管理中的现代政府理念对于政府行为起着导向和规约的作用,决定着危机管理的成效,是政府危机管理的灵魂.如何塑造政府管理新理念,创新政府公共管理,主动消解危机并回应挑战,是当前各级地方政府公共管理中面临着的一项紧迫任务和重大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10.
地方政府在公共危机过程中的形象危机以及由此引发的政府合法性问题讨论已成为当下常见的现象.本文主要探讨地方政府在公共危机过程中的形象危机,并从机理上分析其原因,从而论证地方政府在公共危机治理中的形象重塑以及路径选择,这对地方政府加强公共危机管理,提升治理能力,增强地方政府的权威性,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现代社会的发展,依靠以前单一的政府管理的公共危机处理方式依然已经不符合时代潮流。协作性公共管理理念在全球范围内兴起,其提出的政府内部协作和政府外部协作相结合的管理框架可以满足当今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公共管理的需求。我国可以利用协作性公共管理来改进公共危机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12.
论政府公共危机治理能力的缺失和再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和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明确提出了要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和公共危机的能力.如何提高政府危机治理能力已成为当前政府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分析了我国政府在应对公共危机事件方面存在的能力缺失,提出了再造政府公共危机治理能力的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13.
政府危机管理下应急机制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进入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此阶段正对应着“非稳定状态”的各类重大突发公共危机事件频发的阶段,给我国的经济和政治生活都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危及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使得政府面对严峻的考验和挑战。我国的公共危机管理的应急机制存在着应对复合危机事件能力弱、监测预警机制不健全、信息流通不对称、第三部门参与不足等缺陷。政府必须加强危机管理能力建设,打造一个完善的应急机制体系,建立危机管理的行政问责制,构建我国应急状态法体系,全面提高我国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14.
基于电子政务条件下的公共危机管理系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危机作为一种紧急事件或状态,其爆发严重影响了社会正常运作,要求政府、社会尽快采取特殊措施;公共危机管理是在特殊情况下对政府管理能力的一种检验。其关键在于建立有效的危机管理系统。把公共危机管理作为电子政务的一部分;利用电子政务平台建立起来的计算机网络,构建起同电子政府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危机管理系统,从而切实有效地对危机的预防和治理全过程进行高效的管理和控制。  相似文献   

15.
转型期中国各种公共危机事件的频频发生,不仅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环境资源和经济社会安全造成巨大损失,而且也对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造成了破坏.如何有效地应对这些危机,对转型期的中国来说是一个紧迫的现实问题.转型期社会的复杂性和转型期中国公共危机形态的复杂化加大了政府进行危机管理的难度.因此,加强对政府的危机管理的认识,深化对政府危机管理的研究,探索其管理对策,意义重大且十分紧迫.  相似文献   

16.
危机决策能力是现代政府必备的行政能力。近年来我国公共危机事件频发,暴露了各级政府传统公共危机决策能力的不足与机制的缺陷。我国政府应建立危机的应急决策机制、完善国家危机管理法律体系、建立危机预警系统,开展危机管理素质教育和培训,以提高政府决策者和社会公众防范危机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中信息预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已进入公共危机事件高发期,构建科学合理的公共危机信息预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于促进政府做好公共危机信息管理体系建设至关重要。文章剖析了公共危机信息预警体系的内涵,指出公共危机预警信息管理系统和公共危机信息预警支持保障系统是其两大重要组成部分,并从公共危机信息预警管理的视角出发,从政府和社会公众两个方面,提出了构建包含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等三个层次、16个三级指标的公共危机信息预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8.
基于县级政府自身特征,县级政府在危机管理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在公共危机管理能力的建设体系和框架中,法治建设和政策保障是公共危机管理能力提升的前提,政府角色的合理定位是公共危机管理能力提升的核心,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是公共危机管理能力的"助推器",保障公民权利是公共危机管理的内在价值.  相似文献   

19.
信息管理是处置公共危机的关键。我国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公众的危机意识逐步得到加强,公共危机管理体制已经基本建立并在逐步完善,危机的信息管理系统、政府的信息公开化、公共危机的信息管理法制化、制度化也已经走向正常轨道,但国民的危机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信息共享问题仍未解决,信息系统建设资金投入滞后于政府危机管理的需要。因此,需进一步加强危机知识的宣传力度和预防危机信息系统的资金投入,完善信息管理制度,健全公共危机管理的信息响应机制,从组织制度和技术上提高公共危机信息系统整体应急反应能力,发挥专业人才和技术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公共危机与治理模式之间构成了一种"挑战—回应"的循环关系。公共治理从其基本内涵和理念来看,是对风险社会中公共危机最好的回应。实现善治,是公共危机管理的有效之道。就我国而言,公共治理视野中的公共危机管理必须实现治理目标、治理主体、治理手段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