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3 毫秒
1.
中国革命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中国革命分作两步走的理论和实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胜利之路。这条胜利之路,是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則,经历了反复曲折的探索才走通的。1 中国革命到底是一步走,还是两步走,这是中国共产党一开始领导中国革命就必须要回答的基本问题。一步走即直接在中国搞社会主义革命,两步走指先搞民主革命,再搞社会主义革命。中国共产党是在中国近代的民主革命屡遭失败的背景下诞生的,当时还不能明白民主革命还有新旧之分,普遍的认识是深感民主革命的道路在中国  相似文献   

2.
辛亥革命时期陈天华的民主革命思想的形成由最初的爱国、维新改良到最后演变为革命,经历了曲折复杂的过程.并最终为民主革命的理想而壮烈牺牲。本文试图从爱国、改良思想时期.民主革命思想的形成时期.民主革命思想的发展时期三个阶段对陈天华民主革命思想的形成进行简要分析.有助于人们对陈天华的深入了解.推动陈天华研究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巴金与人道主义、巴金与无政府主义、巴金与爱国主义等方面来阐明巴金在中国民主革命时期政治思想的特色,确认:憎恨腐恶,同情弱者的革命人道主义和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是巴金在中国民主革命时期思想的主导面。巴金是一位杰出的革命民主主义者。  相似文献   

4.
戊戌后几年间梁启超政治性格的双重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启超在戊戌维新运动失败亏的四五年间,继续寻求救国的方案。这期间,他思想上保守性与进取性常交战于心中,改良思想与革命思想兼有并存,行动上徘徊审顾于改良与革命两者的十字路口。他与孙中山、康有为的三角关系也有过复杂的变化:他与孙一度谋求合作以便联合救国,而最终为分手对立;他与康两度发生抗争呈分途之势,而终归悔过折服于康门。梁本人当时因大力宣传过民族民主革命思想而成为名噪一时的资产阶级启蒙宣传家,他同时又是一位固守君主立宪方案的改良派首领。梁、康间的关系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改良派的分化;从梁、孙间的关系变化,不仅可看到当时改良与革命两派关系的缩影,而且还能看出民主革命日益深入人心和占据主流地位的历史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两个不同阶段。长期以来,一些论者在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时,往往将其对立起来,这就难免要低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功绩。事实上,旧民主主义革命在近代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对中国历史发展具有积极的、重大的贡献。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关系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即前者是以后者为条件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6.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这场激动人心的革命运动里,中国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是首先觉悟的部分,在革命中发挥了先锋的和桥樑作用,形成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一个特点。长期以来,由于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常常被有意或无意的贬低,知识分子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也就往往被忽视。本文仅就知识分子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问题发表一点粗浅的意见。  相似文献   

7.
东南亚地区由于其独特的地理区位成为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的重要地区。在孙中山的宣传和争取下,中国革命获得东南亚民主人士和爱国华人华侨的大力支持,同时孙中山的革命活动也深刻影响着东南亚地区的民主革命开展。通过概述孙中山在东南亚的革命活动,探讨中国早期民主革命与东南亚地区革命活动相互支援的互动关系及其革命后对中国经济建设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土地问题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核心问题。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各个时期,能否正确地解决土地问题,均直接关系到革命的成败。能否根据民主革命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制定并执行符合实际的土地政策,是中国共产党能否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的关键之所在。本文仅拟就抗日战争时期我党土地政策的转变与抗日根据地的发展的关系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9.
论孙中山的精神和理想崔建伟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历史人物之一,他所开创的完整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高潮。他的学说,他的理想,他的精神是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中国人民革命的伟大旗帜。在长达40年的...  相似文献   

10.
王希天作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史上的优秀人物之一,经历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两个时期,即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在他年轻短暂的一生中,闪烁着民族民主革命思想,其始于接受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影响,终于向往以苏俄社会主义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带有鲜明的反帝反封建色彩。  相似文献   

11.
中国近代服饰变革作为民主革命的一部分内容,是具有革命性特征的:它是对封建等级制度的一次革命,标志着历经几千年的服饰等级制度在中国彻底消亡;它是对保守封闭的中国传统思想的一次革命,标志着“夷夏之防”彻底消除,西方服饰文化在中国的制度上确立了地位;它是对中国传统审美观念的一次革命,标志着中国服饰审美文化与世界服饰审美文化接轨;它是对服装制作技术的一次革命,催生了中国服饰史上第一个制作服装的流派——红帮。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围绕五四运动是否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问题的讨论成为学术界的-个热点.争论的焦点在于如何看待五四运动的性质.新民主主义革命实际上存在狭义和广义两种含义.狭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广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则是指发生在十月革命后的中国民主革命.五四运动产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因素,五四运动是广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也是狭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后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主义运动,其本身虽仍是旧民主主义性质的运动,但因为与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运动的联合,所以具有明显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属性.  相似文献   

13.
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根据中国民主革命的性质、任务和特点,逐渐形成了保护和发 展私营经济的理论和政策。这一认识过程的曲折反复,也折射出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复杂与艰辛。 这既是对戎党历史经验的凝重总结,也是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走向的深层思考。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的法制思想坚持了立法的人民主权原则,强调认真守法、严格执法是法律实施的关键;但他对法制 概念及价值的片面认识,间接促使了“文化大革命”的发生;从民主法制层面对文化大革命进行的反思,加速了中国 民主法治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总结这个伟大实践的成功经验,主要是:正确理解和处理经济与政治的关系,坚定不移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正确地理解和处理革命与建设的关系,逐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正确地理解和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不断自我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正确地理解和处理党、人民与国家的关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6.
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的土地问题,旧民主主义革命未能解决中国农民土地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部分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期间得而复失,失而复得,几经周折;社会主义革命彻底地解决了中国农民土地问题,并引导农民走上集体化道路.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重视学习思想的历史考察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党的学习是与探索革命、建设、改革的道路和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紧密相连的。毛泽东在解决中国革命、新民主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中强调重视学习;邓小平在推进改革开放,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中强调善于学习;江泽民在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中强调终身学习;胡锦涛在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强调创造性学习。重视学习、善于学习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是党的事业取得成功的一条重要经验。  相似文献   

18.
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为我党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领导我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在批判"两个凡是"和真理标准大讨论中,邓小平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江泽民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重大变化之时,发展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全面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的生命线。  相似文献   

19.
政治体制改革是当代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现代化本质上是一个政治发展过程。政治革命和政治改革是政治发展的两个途径,同时也是政治现代化得以实现的两个途径。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我国已经建立起一套比较完备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中国的政治现代化就表现为通过政治改革来实现。政治改革由政治制度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两方面组成。由于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本身的优越性,推进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就成为当代中国政治现代化的重要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史与执政史中反复出现了几个"十三年",它们是中国处于民主革命、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革阶段中的重要历史时期.回顾与比较思考这一历史周期现象,对于明晰党的角色转换,对于党坚持与时俱进的时代品格,进行全面改革从而推进现代化步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