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城市就业,随迁子女社会适应问题引起广泛关注。课题组通过座谈交流和问卷调研发现,在绍外来农民工子女社会适应总体较好,但在居住环境、活动参与、语言交流等方面还存在不足,这既有家庭、学校、同辈因素,也有农民工子女个体因素,推动农民工子女社会适应,需要加强对家庭、学校、社区等工作指导力度,为农民工子女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2.
农民工子女是社会转型中出现的新群体,其城市社会适应对其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本研究以一个社会工作介入项目为基础,借助生态系统理论,从个案、小组、社区三个层面描述了社会工作介入时策略,探讨了如何发掘和调动农民工子女及其家庭、学校、同伴、社区、社会的能力和资源,共同提高农民工子女的社会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3.
社会化不仅对公民个人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而且影响到社会的有效运行.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适应社会生活,人的个性得到全面发展.本文以社会化的含义作为逻辑起点,阐述了农民工随迁子女社会化成长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从家庭、学校、社会等角度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催生了农民工随迁子女这一特殊群体,他们有着融入城市的强烈愿望,却遭遇着户籍制度、媒体舆论、教师和同辈群体的固有偏见和不公正对待,由此产生的社会身份困惑、"向下构成"压力、学业表现受抑制和社交封闭成为这一群体城市融入过程中难以逾越的心理壁障。对此,应当改革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扭转媒体舆论的负面偏向,积极推行全纳教育,削弱社会偏见产生的刻板印象,建构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融入的社会支持力量,并对农民工随迁子女进行积极的心理辅导,最终实现农民工随迁子女与城市的良性融合。  相似文献   

5.
促进农民工随迁子女的社会化,不仅关系到农民工子女自身成长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而且关系到新型城镇化的进程。本文从加强家庭教育、完善学校教育和提高社会认同等角度,提出了促进农民工随迁子女社会化成长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家庭、童年经验、同辈群体、逆反心理、学校教育和社会控制的角度,运用社会学的方法分析了“蓝极速”案件的起因和人的社会化的关系,目的在于引起社会的思考,警醒社会不要再发生类似惨案。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离婚率的逐年升高,处于离异家庭中的子女也越来越多.离异家庭中学生作为离异子女中的一类特殊群体,引起了教育学者和社会大众的极大的关注.离异家庭中学生良好社会适应性的形成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教育合力.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要从离异家庭中学生存在社会适应性不良的角度出发,采取相应的对策,提高离异家庭中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相似文献   

8.
民族地区大学生职业社会化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当地大学生的职业社会化在职业意识、理想,职业态度、价 值观及职业知识等职业社会化的内容方面,与非民族地区的大学生相比存在一定的差异。影响民族地区大学生职业社会化的 因素主要有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家庭、学校、同辈群体、社会用人单位及社会文化和大众传媒。  相似文献   

9.
利用随机调查学生样本数据,选取一般多元Logit模型对农民工子女初中后阶段教育需求及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民工子女进城方式和进城上学目的,农民工子女家庭决策者文化水平、月收入、就业地区和职业,农民工子女就读学校教育条件、城里学校老师重视程度等,成为影响农民工初中后阶段教育需求的重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应提高农民工收入水平,提升农民工文化水平,改善农民工职业流动,加强对农民工子女的关爱和重视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民工的规模急剧扩大,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中的受教育机会的不公平、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公平和教育结果的不公平已经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文章从树立教育公平理念、建立电子学籍管理系统和完善教育保障制度三个方面,阐述了维护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公平的具体措施,提出要从政府、学校、社区、家庭和大众媒体五个层面出发,为农民工子女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相似文献   

11.
苏南地区农民工同城待遇问题研究——以苏州市区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民工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形成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但是,大多数进城农民工没有被纳入到城市的福利与公共资源分配体系中,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之间的社会融合也存在很大问题,农民工在城市中遭受的社会排斥问题明显存在。通过对苏州地区农民工的实地调查,从劳动报酬、社会保障、社会关系、子女教育等方面对进城农民工群体的同城待遇现状及原因进行了具体分析;最后,提出了解决城市中农民工群体同城待遇问题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2.
农民工及其子女的教育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包括流动儿童教育问题和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两个方面.流动儿童教育问题具有多元性,除了因户籍制度造成的"上学难"外,还体现在流动儿童聚集地与城市教育资源的分布不一致性、流动儿童学习过程的不连续性;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功能的弱化.农民工在城市较差的经济状况,决定了大部分留守儿童短期内无法结束其留守状态.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农民工的教育与技能水平决定了其工资报酬水平,但目前农民工整体的文化程度和技能水平都较低,大多数未受过职业技术培训,且对今后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意愿不高.本文针对以上问提出了对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农民工的主体,绝大部分人处于婚恋和生育的黄金阶段,其生育意愿对中国城镇化发展和人口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纵向和横向对比分析,发现新生代农民工生育意愿具有明显的现代性特征。相对于老生代农民工而言,新生代农民工生育意愿显著降低,并趋近新生代城—城流动人口;其生育意愿的性别、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差异等内部分化显著弱化。而且,基于城市适应理论视角,从经济适应、社会适应、心理适应、制度适应4个维度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城市适应对新生代农民工生育意愿的影响呈现代际显著增强的态势。经济适应、社会适应、心理适应程度的提高会显著地降低新生代农民工期望生育子女数。这使得中国城镇化发展与新生代农民工生育意愿降低的现象并存,存在城镇化发展与人口可持续发展之间二律背反的矛盾困境。而制度适应却能显著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生育意愿,这为促进城镇化发展和人口可持续发展相协调提供了可能和路径。  相似文献   

14.
儿童不应该有好坏之分,只有社会化程度的高低。什么是个体社会化,怎样让每个人都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达到人尽其才,是每个教育者和家长十分关心的问题。社会角色适应是人的社会化的核心。教育者有针对性地向受教育者提出恰当角色期待并引起受教育者对角色期待的强烈认同感,同时创造条件,促使其社会角色内化,是促进儿童社会化的捷径。  相似文献   

15.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农民工的社会流动,越来越多农民工子女进入城市,这一群体的教育问题开始突显,他们在城市的受教育状况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本文从人力资本的视角分析了进城民工子女的教育现状以及引起这一问题的社会原因,提出从二元经济结构社会下的制度改革入手,突破二元户籍管理制度的约束,合理调配教育资源,以期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群体的受教育问题,从而为我国经齐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人力资本保证.  相似文献   

16.
城市农民工人社会保障制度的模式评价及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城市农民工人社会保障问题正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对现有的城市农民工人社会保障制度的三种模式进行了评价分析,认为在目前的发展阶段,建立相对独立模式的农民工人社会保障体系是比较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当今流动人口子女早期家庭品德教育出现了片面重视知识的获取、忽视传统美德教育、教育方法不当等问题,应采取注意环境对儿童品德发展的影响、优化儿童品德教育内容、关注儿童特点、重视品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等对策,以促进流动儿童早期品德社会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论农民工融入城市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有关方面对农民工融入城市问题日益重视,但总体状况仍不容乐观。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形势下,有效促进进城农民工融入城市,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因此,应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进城农民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强制度建设,为农民工融入城市提供根本保证;强化教育引导,充分发挥农民工融入城市的主观能动性等基本对策,有效促进进城农民工融入城市,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9.
电视传媒是当代影响力巨大的第一强势媒体,也是农民工接触和使用的"第一媒介",但是目前电视媒体不仅对农民工的关注度严重不够,而且不无偏颇地把农民工的形象构建为刻板的、无力无助的弱势群体。这种媒介呈现扩大了城乡二元对立的矛盾,阻碍了农民工融入城市文化的步伐,电视媒体应该肩负社会责任和体现人文关怀,开辟更多的农民工频道或栏目,全方位地服务于农民工群体;而且政府有关部门应组织社会力量,注重对农民工电视媒介素养的培养,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电视媒介文化实践,以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养成,帮助他们完成角色转换、文化认同和文化融入。  相似文献   

20.
教育的缺失,文化程度低,户籍制度的缺陷以及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致使农民工在经济、社会及心理三个层面表现出对城市的适应性不良。为此,重庆市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农民工岗前培训,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公平、共享的社会保障机制等,增强农民工对城市社会的认同感,促进重庆市农民工城市适应等措施,以提高农民工的城市适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